俄罗斯当代雕塑史上有位伟大的女雕塑家薇拉·穆欣娜。她用一双巧手,创作出许多巨型雕塑,堪称神工鬼斧。穆欣娜逝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世界上似乎还没有第二位女雕塑家可与她并驾齐驱。
上世纪20年代初,我国文化革命先驱瞿秋白作为记者初访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时,就注意到这位才华出众的女雕塑家。那时她30多岁,和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画家康定斯基都是未来派艺术的倡导者。几十年过去,穆欣娜的创作有了质的变化。1943年她被授予苏联人民美术家的光荣称号,1947年当选为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然而这些荣誉是她在战胜泪水、苦难、不幸和种种挫折后得来的。
历经磨难 生命焕发异彩
穆欣娜一生历经坎坷。儿时失去双亲,青年时面部意外受伤,婚后丈夫遭诬陷被流放,她个人的作品屡受刁难。但是,凭借女性的坚韧、耐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她终于攀上了艺术的高峰。
1889年穆欣娜出生在里加市一个商人家庭,因父母早亡,她和姐姐在叔叔家长大。喜爱绘画的她,20岁时拜师学艺,可就在这时,一次意外事故给姣好的脸庞留下了深重的伤疤。家人不敢让她照镜子,怕她寻短见。叔叔决定送她到国外治疗,同时学习她醉心的美术。1912年她在法国跟著名雕塑家布尔德尔学习。1914年又游历了以雕塑著称的意大利。精湛的古典艺术和现代的新潮流在她的创作思想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穆欣娜在艺术中找到了奋斗目标。她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让生命焕发出异彩。
穆欣娜返回祖国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她怀揣一腔爱国热情接受医学训练,当了护士。这期间结识了风度翩翩、医术精湛的医生扎莫科夫。这位参加过1905年俄国革命的天才医务工作者,促进了穆欣娜思想意识的变化。她热情地迎接十月革命,积极响应列宁用纪念碑从事宣传活动的号召,创作出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作品。1927年庆祝十月革命10周年时,穆欣娜创作的雕像《农妇》在美术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进入苏维埃艺术殿堂的大门似乎为她洞开了。可没有想到,丈夫这时遭人诬陷,她也受到牵连,1930年她与丈夫同时被捕。在高尔基等人的斡旋下,夫妇二人才得以回到莫斯科,恢复了原来的工作。
一座雕像 成为时代象征
1937年在苏联历史上是悲喜交加、矛盾重重的年份。那一年,女诗人阿赫马托娃根据一个家庭的悲惨遭遇创作了血泪斑斑的长诗《安魂曲》,穆欣娜设计的雕像《男工人与女庄员》颂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一对矫健的青年男女,高举着锤子镰刀,大步向前迈进。当这座雕像出现在当年巴黎国际博览会苏联展厅的屋顶上方时,立刻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外国媒体将这座雕像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雕像作品”。此后这件作品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苏联的象征。
《男工人与女庄员》在巴黎展出后,巴黎市民们要求把雕像留在巴黎,尤其是巴黎的妇女们,认为这是个象征,证明女雕塑家可以有多大的本领。
《男工人与女庄员》用不锈钢铸成,博览会闭幕后被运回苏联。穆欣娜曾建议把它安置在列宁山上或莫斯科河畔,最后摆在了全苏农业经济展览馆(后更名为全俄展览中心)大门口。如此安置,作者本应该心满意足了,可是穆欣娜就是不满足,因为安置雕像的高度违背了她的设计。穆欣娜为此数次上书有关部门,以说明一座雕像如果安置不恰当,将有损于艺术和政治效果。2008年,这组雕像终于按穆欣娜70年前的要求被安置在33米高的碑座上,这样的结果也许会让穆欣娜的在天之灵感到欣慰了。
不朽之作 巾帼堪比须眉
在穆欣娜的艺术生涯中,虽然有很多设计未来得及实现,但几件作品已使她足以在俄罗斯甚至世界雕塑史上流芳千古。
1953年,我第一次到莫斯科,汽车驶入市区不久,便看到一座高大的高尔基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那是由沙德尔最初设计,穆欣娜最后完成的作品,它留给人们难以忘怀的记忆。
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门口矗立的柴科夫斯基纪念碑也是穆欣娜的作品,大师微侧身躯,一只手压着乐谱,另一只手悬在空中,仿佛听到了一个旋律……据说最初的设计是柴科夫斯基身后有一个牧童在吹短笛,作者想以此表达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灵感源于俄罗斯民间乐曲。这座雕像拖延多年才得以完成,那时穆欣娜已告别人世。雕像中没有了牧童。如果她活着,会怎么想呢?
2001年,我访问高尔基故乡下新城时,在中心广场瞻仰了穆欣娜创作的高尔基雕像:年轻时代的高尔基,长发短须,身披风衣,面对海洋,仿佛在吟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穆欣娜临终前,曾致信苏联政府,提出“最后恳求”:“不要忘记造型艺术”,它“给予人民的影响不亚于电影或文学”;她提醒政府在艺术上不要畏惧冒险,“在探索新事物时,不经受不断的、经常的失败,就不可能有新的苏维埃艺术的成长”。
1953年9月穆欣娜逝世。她的外孙说:“她死于心绞痛。这是凿石匠通常患的不治之症。”的确,她的劳动不亚于石匠,她付出的心血也不比任何一位有作为的男艺术家少。如今她和丈夫都长眠于莫斯科新圣母公墓,墓碑上刻着她丈夫的一句话:“我为人类尽了所能。”下边是穆欣娜的话:“我也如此。”
穆欣娜创作的雕塑是不朽的。虽然苏联已经解体20年了,但作为那个时代的象征性作品《男工人与女庄员》,仍然耸立在人们的心中。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