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仁作品《奔马》。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 3月1日上午,“心墨舒扬——王同仁书画作品展”在深圳中心书城“深圳艺廊”开幕。该展览由深圳市文联、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主办,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承办,共展出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王同仁的作品60多幅,将持续展至3月10日。
生于1937年的王同仁,早在1955年就进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求学、留校任教经历中,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画室和基础课画室主任,其作品也因具有造型大度、笔墨酣畅、收放有度的个人艺术特色,受到艺术界的认可。昨日,王同仁在展览现场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介绍,这是他在深圳举办的首次个人展览,展出作品选自他历年来的创作,其中既有他擅长的人物、动物水墨画,也有山水画,还有颇具个人特色的以国外艺术品为题材的水墨画以及一部分书法作品。
打破以往画骏马的规则
走进此次王同仁作品展现场,一幅骏马图《奔马》尤为引人瞩目。大面积的泼墨恰好烘托出了骏马的夸张造型,颇具视觉冲击力。“以往我们见到一些画马的水墨画,总有素描的明暗特点,徐悲鸿、刘海粟等名家的作品就属于这种类型。不过,我尝试打破这种规则,采用中国画的传统手法,‘画高不画低’,正好可以突出骏马奔跑时的动作美。这样我画起来也更加自由一些。”王同仁告诉深圳商报记者,他在画许多人物画和动物画的时候,也常用“先泼墨、后勾勒”的方法。
细看王同仁的作品,无论是对人物画肤色、姿势的表现,还是对动物画肢体、动作的描绘,都有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彰显出水墨画的特点。王同仁介绍,在人物画的创作中,他还会采用焦墨人物画的方法去表现。此次展出的一幅题为《朝阳》的作品,就属于焦墨画。画面上牵着牲口的人物造型用焦墨勾画出来,辅以淡红色的彩墨,画中人踏着朝阳前行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同仁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描绘齐白石先生的焦墨画,其风格接近于速写,使画中的白石老人显得炯炯有神。
在王同仁的动物画中,此次展览展出了《皓月壮情》、《奋进》等作品,画中的牦牛在水墨笔法的表现下,正好凸显了王同仁恪守“笔简意真”、强调“笔墨独具审美功能”的个人风格。展厅中较为引人关注的,还有王同仁在国外写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国外的雕塑等艺术品为题材,王同仁都是先用速写写生,再回到画室用水墨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罗丹雕塑》和《非洲木雕》等作品,就是用泼墨的方式去画西方的雕塑作品,其手法非常罕见。王同仁介绍,此次展出的还有表现诗人贾岛的文人画,以及描述藏民生活的写生作品。
描绘国外雕塑用笔跌宕奇妙
自幼师从著名画家黄胄先生的王同仁,在考进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曾受到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田世光、李斛、郭味渠等名家的亲自指教,还曾求教于潘天寿、傅抱石、石鲁等艺术大师。1961年毕业后,王同仁留校任教,逐渐开启了探索自己艺术风格的路途。1964年,他创作了《高原军民鱼水情深》,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67年,他参加阿尔巴尼亚“中国建设成就展”,创作巨幅油画《东方红》等作品,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后来《东方红》也被载入《中国油画六十年》一书。
在之后的数十年里,王同仁的作品由最初的油画转向中国画创作,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造出风格迥异的焦墨人物画,丰富了中国美术的表现手法。多年来,他参加了全国美展、名人名作展,蒙特卡洛国际艺术展等多次重要展览,并在北京、广州、兰州、香港、台湾、巴黎、东京、新奥尔良等海内外城市举办个人作品展。1998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画展,受到艺术界的关注。他的部分作品也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美国新奥尔良艺术馆、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收藏。
画家范曾曾特别撰文评价王同仁是一位“敏于所感、情至笔随”的画家,并记录了王同仁在国外写生的作品特色。“1995年他来巴黎,一日携百张水墨画至我乡间别墅,令我瞠目久之。他所画为希腊、罗马石刻,为非洲黑人木雕,为狮虎象豹之类、怪兽异禽之属。且皆画于极为粗糙的糊墙纸上,用笔跌宕奇妙。从艺半世,未见有画家如此想、如此画。始而以为荒诞,继而为之激赏,最后剩下钦佩。”在范曾看来,王同仁多年来跋山涉水,他的才情加奋斗,造就了现在的艺术水平。
(本版图片除署名均为资料图片)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