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北川新城 《新生》这样塑起来

更新时间:2011-02-11 09:18:33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黄里 陈四四 编辑:janet 浏览量:240

    春节前夕,北川新县城抗震纪念园主题雕塑《新生》原玻璃钢材质模型拆除,花岗岩模块吊装工程展开,总重量300吨的花岗岩材质的《新生》将永久矗立。

    新北川县城抗震纪念园里,要建一座英雄纪念碑。2009年,国家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向社会公开征集纪念碑建设方案,最终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的作品赢得评委们一致认同:方案突破了传统雕塑的表现形式,巧妙融入羌文化符号,三个雕塑人物刻画生动,给人以震撼、信心、希望,展示了灾区的生机与活力。

    “巨人”体现一种精神的集合

    《新生》纪念碑25米高。碑体上方,一个巨人高高举着一把十字镐,从废墟中走出来,充满了英雄气概。有人把这个巨人看成是一个羌族汉子,但纪念碑的作者把这个人物叫着“巨人”。

    2009年,叶毓山获知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征集设计方案的消息后,立即前往北川县,寻找创作的灵感。在北川老县城、在灾后重建工地和崭新的羌寨里,叶毓山一次次被感动。

    此后整整9个月时间,叶毓山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冲动中,脑海里不断浮现出“5·12”当天晚上成都街头排队献血的场景,电视画面里一个个自发到灾区参与救援人们的动人场面,灾后重建让灾区日新月异……

    灾难已经过去了,纪念碑如何设计?有许多模式可以借鉴,叶毓山确定了自己的主题不必重现灾难。“重点应该是灾难发生后的抢险救灾,人类抗灾的精神意志,‘新北川’在全社会的大爱中如何获得新生。”

    通常的纪念碑,会雕刻上一些特定的人物,但《新生》没有这样做,“因为战胜灾难的力量,来自于全体中国人,是人类的大爱精神共同战胜了灾害。”正基于这样的认识,《新生》碑体上方正中的巨人,叶毓山把它视为一种精神的集合,所有参与救灾、加入重建行列的人身上都有这种精神。“纪念碑就是为他们而树的。向他们致敬!”

    叶毓山介绍,由于花岗石浮雕的雕刻工序复杂,花费时间预计在8个月以上。为此,公司将先完成仿花岗石的玻璃钢成品安防在预定地点,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待雕塑方案最终完善后,再采用浅色花岗石制作完成。

    去年5月,在现场安装玻璃钢原稿模型时,每天都会有山东的援建者从纪念园经过,他们总会停下来看看,有些人会问:“那个手举十字镐的巨人是谁啊?”叶毓山爽快回答:“就是你们啊!”援建者也骄傲地说:“嗯,太好了,看着雕塑,我们干起来越来越有劲了。”

    纪念碑与碉楼融为一体

    《新生》碑体上小下大,下宽5米,上宽2.5米。中间使用钢筋混凝土骨架,外面则全部使用浅色花岗石进行雕绘后拼制而成。远远望去,这座纪念碑很像一座羌族碉楼矗立,但这座“碉楼”的顶部造型不是通常的平顶或方顶,而是斜面的残缺体。

    虽然是一座展示大爱的丰碑,但依然能够看到艺术家赋予它的地域文化印记。

    “地震灾难发生在川西北山区和周边地区,主要是羌族同胞聚居区。北川是中国惟一的羌族自治县,新北川城的这座纪念碑还是需要表现出地域特色。”叶毓山表示,纪念碑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羌族碉楼,让纪念碑顶部也有羌族碉楼“缺而不残”的形式。“既记录了历史的痕迹,也能让人们联想到地域文化的传统之美。”

    这座新碑之所以在造型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过去方尖碑的传统造型模式,除了碑的最顶端的不规则造型,还将一个满怀饱满精神的巨人形象镶嵌在碑体上方,而非雕塑家们惯用的把人物形象镶嵌在碑的下部。专家们表示,这样的造型让纪念碑充满动感,能激起观看者心中更大的波澜。

    “母子图”展现灾区幸福新景

    在纪念碑体的下部,一个刚刚会走路的孩子欢快地奔向前方,他的身后是脸上充满了幸福、愉快、关切神情的一个年轻的羌族母亲。“在今天的灾区新建的居住区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叶毓山说。

    1月16日,出国访问的叶毓山回到四川,立即赶往北川新县城。当他发现小孩塑像的胸部有一个接缝时,立即不满意了。虽然作为雕塑作品,用两块以上的石头来拼接本没有任何问题,但他还是希望雕塑更完美,“小孩子个子不高,完全可以找到一块完整的石头来雕琢。”叶毓山立即与山东的石料提供商联系,要求对方提供一整块石头,几天后,来自山东的一块浅色花岗石运到四川。

    叶毓山透露,一开始,他设计的孩子和母亲的距离要远一些,“我想让人感觉到孩子跑得更远、更欢”。但后来,他接受了施工方面的意见,把孩子和母亲的距离拉近了,这样碑体组合就更完整。

    同时,这也是众多参观玻璃模型者提出的意见,如果要拍照,现在的组合结构更容易把整个纪念碑拍下来。“他们获得了新生,是一片阳光灿烂的生活图画。”不少参观者表示。

    如今,花岗岩模块吊装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叶毓山透露,永久的《新生》雕塑将“力争在3月与公众见面”。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