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戴建华:责任感和良心是艺术家们底线

更新时间:2011-02-11 09:01:40 来源:博宝艺术网 作者:小波 编辑:janet 浏览量:595

博宝艺术家网:刘开渠先生这代人,对于现代艺术并不排斥,他们心胸很开阔,您如何看待他们对现代艺术的包容?

戴建华: 刘开渠(1904.10-1993.6),原名刘大田。淮北市刘窑村人,中国现代雕塑大师,艺术教育家。1918年考入萧县高等小学时,老师为他改名为刘开渠。1920年考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1923年组织“心琴画会”,反守旧、倡写生,每半年举行一次画展。1924年升入西洋画系。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到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导师是法国雕塑家让·朴舍教授,1933年6月,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时年29岁。1953年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副院长。1993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他是我国现代雕塑事业的奠基人,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的同时,应该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作品造型严谨朴实,手法细腻含蓄,人物神完气足,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他对雕塑创作与教学也作过理论研究,其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1934年,为纪念1932年“1·28”抗战所创作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讴歌了爱国志士英雄杀敌的英雄气概,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题材的纪念碑。20世纪40年代,完成了一系列纪念像,有《王铭章骑马铜像》、《孙中山先生坐像》、《李家钰骑马铜像》等。1945年,他创作的大型浮雕《农工之家》,是我国现代雕期史上第一次表现农工题材的优秀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至1956年,他领导并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以及大型浮雕的创作,并创作其中的《胜利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等浮雕。从1956年至1959年,他还受中共中央编译局委托,为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选集作封面浮雕像设计。50至60年代,先后创作了《毛主席像》、《工农红军像》,1976年以后,创作了《周恩来总理像》、《萧友梅纪念像》等。此外,在他所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抗日阵亡将士王铭章纪念碑》、《抗日阵亡将士无名英雄纪念碑》、《孙中山纪念碑》、《蔡元培纪念碑》等纪念性雕塑。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等,1993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引自百度百科)对于刘老前辈的艺术成就,对我们后辈影响深远,同时也是我们新老艺术界和新锐艺术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好榜样。 

博宝艺术家网:您在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有没有您自己的创作方法,手段或者看法?

戴建华:我主要致力于当代风景画创作,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创作涉足很少。特别是在经济和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历史题材的作品被动漫、三维影视等新兴艺术手段开发为具有市场和票房收入的多媒体作品,而且很多历史题材的作品被创作成多个版本,多种表现风格的作品。至于平面艺术作品,由于视觉传达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画家创作过程中要求对历史及人物主题有很高的要求,故在创作中有很大的难度,我一般不涉足的。 

博宝艺术家网:对于艺术而言,解剖既是一个认识方法,也是个作画的方式?

戴建华:是的。关于“解剖”这一概念,我认为作为一位合格的艺术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动物的理解上,还应该拓宽至各种静物、景物和人眼能触及的任何物体的层面上去研究它们的结构及结构的基本原理之中去研究绘画各要素的空间透视、“解剖”问题解决的不仅仅只是对象的物理结构问题,而且还是绘画中的空间透视问题,同时也是绘画中的一个作画方式的问题,艺术家只要掌握了相应的解剖问题,那么,他在绘画中就会处于优势状态而对绘画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博宝艺术家网: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先辈们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审美或者精神价值方面,您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哪些?

戴建华:回过头来看先辈们的作品,对我们今天的审美或者精神价值方面,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前辈们对艺术执着的探究精神和甘于寂寞、清贫的奉献精神,而这些优秀的品质渗透在每位前辈大师的作品中。无论是技法还是作品风格和大师良好的人格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下,少部分艺术家和某些学者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诱惑下,创作出的所谓一些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内涵已经无法甄别它的对社会及人生有何种积极的意义,反而还会给社会及青少年一代造成一些意识形态的混乱。故我认为在当下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和良莠不齐的背景下,艺术家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心应该是大家应积极思考的问题,也是衡量一位艺术家最起码的底线之一,我们要向前辈大师们学习的方面应该是太多太多了。 

博宝艺术家网:现在中国的艺术教育中,是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应该有所加强?

戴建华:现代中国艺术教育中,各级各类艺术学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开设标准不一,有些学校在中国传统文化对在校学生的教育上应该还处于不够重视或缺失的状态上,不是教育者不够重视,而是一些分管的领导对学校教育认知缺失造成的一种现象,同时也可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的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缺失,而这些“缺失”的措施往往会害死一代人的......。作为当下艺术教育,应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艺术课堂教育中的渗透,这对未来的艺术家成长来说是具有重大的意义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