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铜)
如果说北大教授朱青生先生的“自然雕塑”是将人为的“作品”重新交还自然、聚焦自然的话,那么著名雕塑家许鸿飞的“快乐胖女人”系列则是对和谐天人关系的关注与向往。这些作品使用了一种全新的雕塑形式语言,它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还具有世界性——或许,这就是许鸿飞的雕塑作品近年来在海内外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这句大实话道出了儒家的生活态度,富有哲理和警示性。而其中的“胖”虽未必指体态丰硕,但却有“快乐胖女人”那种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舒泰与怡然,她们肥得自信、肥得惬意、肥得踏实。其实,这种真诚与惬意也是许鸿飞心灵的写照。有报道称: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890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我想,这些抑郁症患者看到许鸿飞的作品后,或许会有所感悟。
专题文/图 吴聿立
记者:您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接受的是正宗的学院派雕塑教育。可是,从您“快乐的胖女人”系列中,人们读出了与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诸多雕塑家不同的味道——这似乎有些让人费解?
许鸿飞:雕塑,说白了就是通过创造具有一定空间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情感。在美院雕塑系学习时,我们学到的都是雕塑的基本功,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关键是如何运用这些基本技法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作品。
这么多年来,我在省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参观过不少雕塑展览,看过很多展品,但作者多半没有找到自己的语言,致使作品缺乏个性,大都千人一面,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艺术作品的教师算不上艺术家,他们不能给你艺术创造的灵感,只可以传授给你专业的雕塑技术。那么,如何运用、发挥学到的这些基本技法、技巧呢?这是我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头脑也很清醒:必须在老师传授的基本功的基础上,积极感受生活,自我发挥,充分体现个人的情感,这样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才能杜绝机械地延续雕塑技法而让自己变成艺术家。
除了勤奋外,决定艺术想象力的天赋与灵感更重要,比如同是一个圆,但不同的人对它的理解不同,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有人认为它很简单;有人就延伸开来,理解得更丰富。这样一来,大家的距离就拉开了。所以,艺术家在不同的时期必须要有不同的想法。我的感受是如果在某一个时期内自己没有新的想法,作品老是雷同,那就应该赶快停下来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但是,现在很多人不仅不把这种作品雷同的现象看成问题,反而视之为“风格”并当成个宝,很多年如一日地做着毫无创意也毫无意义的重复工作。
记者:您提到的我国雕塑作品雷同现象严重的确是不争事实。其实,纵观我国近现代雕塑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雕塑创作基本被法国学院派古典雕塑的技法和形式原则所左右。这种肤浅的模仿和追随会不会使艺术家失去个性,从而阻碍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呢?
许鸿飞:是的,我国的现代雕塑源自西方。西方的雕塑体系传入我国后,我国几代雕塑家都把它奉为圭臬。我们读书时,交通信息没有现在发达,接触到的西方雕塑名作实物很少,基本都是通过图片来了解这些作品。等到创作时,大家便一味模仿,这样就形成了“谁模仿得更像,谁的技术就好”的不良风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家都在模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经典雕塑作品,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体现作者个性的原创的作品才是艺术,就是说大家都在比技术而不是比艺术,更不要谈原创和个性了。这一现象至今还非常普遍。毋庸置疑,这种一味的模仿和追随阻碍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发展。为什么要盲目地模仿和追随呢?因为我们的现当代雕塑没有根基、没有自信,还只是停留在表面;雕塑家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原创的作品才是艺术品,才有价值,就像商场里的那些都是原创的名牌一样。
需要强调的是:我非常尊重雕塑界的前辈们,因为是他们把西方的雕塑体系引进了中国。但是,他们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所以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也体现不出原创的价值。
记者:我倒觉着,雕塑界多年来的全盘西化是“鸦片战争”以后,经济的落后引发的文化自卑所致。起码从现在开始,我们不应该再让这种心态持续下去了,因为一来我们国力强大了,二来我们的传统雕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果丰硕,如商周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陶俑、霍去病墓、“四大石窟”的佛雕等。然而,我们从您的雕塑作品中看到了传统雕塑的元素。那么,作为活跃在当下的头脑清醒的雕塑家,您又是如何从我国的传统雕塑中汲取营养的?
许鸿飞:我们的老祖先太伟大了!商周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陶俑、霍去病墓、“四大石窟”的佛雕……这些雕塑作品都是中华瑰宝,但是百余年来它们几乎都被几代雕塑家们忽视了,好像雕塑真是西方的舶来品似的。您提到的这些雕塑作品我都亲身感受过,确实很震撼。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内涵丰富,不啰嗦,也不像工艺品那样琐碎,可以说是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简迹象以增内涵”。
通过认真分析、解读这些传统经典民族雕塑作品,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一件伟大的雕塑艺术作品,必定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背景,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折射出真实的生活内涵。这就要求当代雕塑家一定要虔诚地对待艺术,认真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而创作出个人风格鲜明、时代气息浓郁且真实而不造作的系列作品,千万不能东拼西凑,更不能东施效颦。
记者:写实训练是我国近现代雕塑教学的基础课,这种来自法国学院派古典雕塑的极为严谨的写实技巧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我国的传统审美观讲究中正平和,强调含蓄之美——这是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审美习惯,传统雕塑作品也一直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即齐白石主张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作为受西方雕塑教育的中国雕塑家,您觉得应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许鸿飞:确实如此!“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当然也是雕塑创作的最高境界。我非常佩服“清初四僧”中的石涛,他的山水画创作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美学思想,又巧妙地融合了个人特色强烈的写实和写意,提出的“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至今发人深省。因此,石涛的画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雕塑也是一样:过于写实,则像工艺品一样庸俗不堪;太抽象了,就会失去生活气息,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所以,雕塑作品亦应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含蓄意境。
其实,对于经过严格训练的学院派雕塑家来说,写实已不是问题,但我们不能为写实而写实,因为我们的雕塑艺术是创造而不是制造。写实的技巧和相应的抽象语言相结合,反映出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创作者的真实感受,就像霍去病墓前的石马一样,这才是雕塑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一直在坚持走这条道路。
记者: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您的“胖女人”肥得快乐,肥得惬意,肥得踏实。能不能谈谈自己的情感生活?
许鸿飞:我发现这些丰硕的女人是当今浮躁社会中的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中,她们活得真实开心。而我的生活态度也和他们一样:平淡天真,真诚待人。因此,这类作品虽然不能获奖,更不能参加比赛,但我喜欢做。我的“快乐胖女人”系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喜爱,因为他们认为这类作品不造作,很真实。现在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但他们学不像,因为他们缺少我这种感觉和心境。
记者:有报道称:我国目前已经有超过890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我想用这些“快乐的胖女人”装点家室或城市,或许会对诸多抑郁症患者有所帮助?哈哈……
许鸿飞:对!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必须具备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非凡的艺术感染力,能给观众带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共鸣。然而,我们现在相当一部分城市雕塑既体现不出作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不出城市的特色,可以说共性强,个性缺,只能算作工程。
我不敢说我的“快乐胖女人”能治愈抑郁症,但有人说“有许鸿飞作品的地方都会有笑声”确是事实。现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很喜欢我的“快乐胖女人”。业界很多人认为我这个系列非常城市化,构思奇妙,轻松活泼,且有很强的可参与性,不少老外看后也都很开心、很幸福——这也正是我创作的初衷。
记者:在新的艺术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下,雕塑的艺术语言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您如何在雕塑语言、材质等方面突破自己?
许鸿飞:这是大家期待的,更是我自己期待的。我会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力争让每次展览的作品都有所不同。为此,我也一直在寻找突破口,现在已经找到了一种向前推进的感觉,比如我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了,下一步再大胆一点、超越一点,可能作品的形式会更加夸张,内容会更加丰富。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