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9.5米的孔子像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正式亮相。(图片来源:新京报)
新华网北京1月12日电(白旭 揣霄宇 王海鹰)天安门东侧数百米外,一座孔子青铜塑像在国家博物馆门前落成。12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雕像落成仪式。
雕塑位于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正对东长安街,加上底部基石总高达9.5米。孔子这位出生于2561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双手和于胸前,目光深邃,凝视远方。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被称为‘圣人’。”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落成仪式上表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国际社会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雕像作者吴为山,48岁,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会员。据他介绍,雕像制作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他从1990年开始从事制作中国历史文化名人雕像的工作。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文化丰碑,传承以孔子为核心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位留着一头长发的艺术家对记者说。
他表示,国家博物馆汇集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树立孔子雕像非常符合博物馆的文化地位。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养儿育子到国家治理,其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并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文革”期间,儒家思想被视为落后和倒退的封建文化,当时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被社会贬弃,他们的庙堂被拆毁,孔子后代子孙的坟墓都曾遭到破坏。
国家博物馆孔子雕像落成。 记者 范继文 摄(图片来源:京华时报)
改革开放后,儒家思想获得新生。2007年,一位女学者的演说吸引了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目光,她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对《论语》的讲解使得“国学”深入人心。
2010年9月,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中国山东曲阜举行,中外学者就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之间的对话展开讨论。
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在全世界96个国家建立共320多家孔子学院。
星期三,北京天安门广场微风徐徐,稍带寒意,陆陆续续有些游客前来雕像前参观照相。
记者采访了一位60岁的老人孙启庆,他是山东泰安人,距离孔子出生的地方曲阜约80公里。“我在报道上看到雕像落成仪式,今天特地过来看看。”他告诉记者。
他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他的核心思想是‘和’”,落成这样的雕像代表了中国政府在为建设“和谐社会”所做的努力。
来自西班牙的一位游客马诺认为,孔子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马诺来中国已经5年,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他觉得儒学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等说法和西方宗教中的一些理念很相似。
他还说孔子雕塑结合了传统和现代的特点,传统的青铜颜色很像周朝的鼎,但“简洁的线条、好像没有完成的刀法”又很现代。
据了解,孔子雕像落成时正值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之际。此次扩建历时3年半,投资25亿。改扩建使国博建筑面积由原来的6.5万平方米,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800-2000平方米的展厅达49个,藏品数量超过105万件。(记者孙奕、唐召明对此稿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