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雕塑收藏 离我们有多远

更新时间:2010-12-24 15:36:5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孙玉洁 编辑:小路 浏览量:549

 —— 访雕塑家魏晓明

  现为中央美院副教授的雕塑家魏晓明,于20世纪80年代赴欧留学。归国后曾成功策划了天津、长春、北京雕塑邀请展,并曾担当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的艺术总监,对国内外的雕塑市场有着较深的了解和独到见解,为此,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无论是作为“城市收藏品”的城市雕塑还是作为“个体收藏品”的架上雕塑,因其社会干预性强,影响面广,乃至近年来在我国同观众的距离愈来愈近,这是否就意味着雕塑在我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潮即将到来。作为一个在国外留学多年的艺术家,在对国内雕塑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比中,您认为目前中国的雕塑市场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魏晓明(以下简称魏):应该说中国目前的雕塑市场还颇为稚嫩。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从雕塑本身来看,由于与书画等相比,它的创作程序复杂,导致其成本较高,因此作为一种普通藏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还为时尚早;其次,则是目前中国的雕塑市场还不完善,几乎没有相关组织对雕塑的运作进行规范、引导,雕塑家一般都没有经纪人为其做代理、包装、订购等工作。以架上雕塑为例,我在嘉德拍卖会上的雕塑大多是40公分以下的青铜作品,通常也只能以15000元左右的底价成交。事实上,这种雕塑市场不健全的现象在整个亚洲都很普遍。我的作品在新加坡有专门的画廊代理,在5年的成交清单上,我惊异地发现,买主清一色都是欧洲人。

  与架上雕塑相比,城市雕塑的情况稍好,它一直在培育市场。1998年,这一年因中国雕塑活动众多而被圈内人士称为“雕塑展览年”,年底,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曾组织了“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共收到850余套方案,今天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雕塑《脸谱》、《蒸蒸日上》、《龙》、《风车》就是从那次展览中脱颖而出的。此后数年,中国的城市雕塑又有了很大发展。

  到2001年王府井为配合申奥而举行的体育题材的展览,第一次将架上雕塑转移到了室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今天,在城市雕塑看似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粗制滥造之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北京城市雕塑应该宁缺毋滥,这一代人不要将下几代人的公共空间也占满了。”而这一切的改善都有赖于中国雕塑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记:按国际惯例,作者亲自翻制并确认的雕塑作品,原件复制10件以内者(编号限制),均可视为原作。而据我所知,您的同一题材作品原作通常则是限制在7件以内。可以说,作为一个中国雕塑家您正在努力地将国际雕塑市场的运作规律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您认为目前中国雕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之所以有如此之大,原因主要在哪里。

  魏: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文化背景的迥异。在国外,雕塑收藏历史的延续性是形成今天较为完善的雕塑市场的重要原因。由于雕刻石头相对困难,而对于青铜作品来说,同一个模子可以翻铸若干件作品,故在国外,一件亨利·摩尔的石雕作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他的青铜作品。但在中国则正好相反,人们注重的往往是雕塑材质而非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同时由于在中国,人们往往将石雕与民间石匠雕琢的石狮、石虎相联系,从而使石雕作品在不自觉中降低了其艺术的崇高性。其二则是社会引导不同,在欧洲一直都有这一传统,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皇就经常向米开朗基罗订购各种雕塑,并将雕塑向大众进行了很大规模的宣传。

  记:既然中国的雕塑收藏市场还不够成熟,那么中国的雕塑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魏:需要呼唤“中国艺术百分比”。在中国,目前城市雕塑的费用主要是由税收支出。而国外房地产在开发费中就有一定百分比用于公共艺术的建设,即俗称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这一百分比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奥地利,当时正是欧洲君主制瓦解时期。在进行开发时,以前都是在城市规划师进行规划和建筑师盖房子后,剩下的空地留给雕塑家。后来,雕塑家认为这种在既定的空间创作雕塑是非常不合理的,便建议在未开始开发时,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们坐下来共同协商、规划这一区域的建造。基于这样一个设想,这三者便向政府申请了一片空地,用石头来建造、模拟各种形式的建筑模式。现在的symposium(意为专家、学者的研讨会)一词就由此而来。这种公共艺术以一定的百分比同时参与到开发中来的实验性的模式,由奥地利开始,不久后就在整个欧洲乃至全球流行起来。我想,中国的雕塑如何更恰当、适时的切入社会,这一百分比是值得借鉴的。

  记:正如您刚才所传达给我们的,雕塑不等同于公共艺术,只是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也知道,以前您在国内学的是装潢艺术设计,但回国时您却同时拥有雕塑、绘画、建筑外形等几个不同专业的学位,在中国人的普遍观念里,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万金油”,您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魏:在欧洲,学生在注册时所拿到的学生证是全国通用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学生能同时在不同专业乃至不同学校学习。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因为一个公共环境之中,最恰当的做法不一定就要放置雕塑,可能会有更好的设计方法,一个公共艺术家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而中国雕塑市场的繁荣,同样也需要一批这样具有综合素质的公共艺术家、雕塑家。 ']; p = _p = 1; window.bodyContent && window.bodyContent != 'undefined' && document.write(artist_ad(ad(bodyContent[p-1>0 ? p-1 : 0])));   现为中央美院副教授的雕塑家魏晓明,于20世纪80年代赴欧留学。归国后曾成功策划了天津、长春、北京雕塑邀请展,并曾担当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的艺术总监,对国内外的雕塑市场有着较深的了解和独到见解,为此,本刊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无论是作为“城市收藏品”的城市雕塑还是作为“个体收藏品”的架上雕塑,因其社会干预性强,影响面广,乃至近年来在我国同观众的距离愈来愈近,这是否就意味着雕塑在我国艺术品市场的高潮即将到来。作为一个在国外留学多年的艺术家,在对国内雕塑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对比中,您认为目前中国的雕塑市场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  
  
  魏晓明(以下简称魏):应该说中国目前的雕塑市场还颇为稚嫩。这种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从雕塑本身来看,由于与书画等相比,它的创作程序复杂,导致其成本较高,因此作为一种普通藏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还为时尚早;其次,则是目前中国的雕塑市场还不完善,几乎没有相关组织对雕塑的运作进行规范、引导,雕塑家一般都没有经纪人为其做代理、包装、订购等工作。以架上雕塑为例,我在嘉德拍卖会上的雕塑大多是40公分以下的青铜作品,通常也只能以15000元左右的底价成交。事实上,这种雕塑市场不健全的现象在整个亚洲都很普遍。我的作品在新加坡有专门的画廊代理,在5年的成交清单上,我惊异地发现,买主清一色都是欧洲人。

  与架上雕塑相比,城市雕塑的情况稍好,它一直在培育市场。1998年,这一年因中国雕塑活动众多而被圈内人士称为“雕塑展览年”,年底,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曾组织了“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共收到850余套方案,今天为大众所耳熟能详的雕塑《脸谱》、《蒸蒸日上》、《龙》、《风车》就是从那次展览中脱颖而出的。此后数年,中国的城市雕塑又有了很大发展。

  到2001年王府井为配合申奥而举行的体育题材的展览,第一次将架上雕塑转移到了室外,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今天,在城市雕塑看似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粗制滥造之作。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吁:“北京城市雕塑应该宁缺毋滥,这一代人不要将下几代人的公共空间也占满了。”而这一切的改善都有赖于中国雕塑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记:按国际惯例,作者亲自翻制并确认的雕塑作品,原件复制10件以内者(编号限制),均可视为原作。而据我所知,您的同一题材作品原作通常则是限制在7件以内。可以说,作为一个中国雕塑家您正在努力地将国际雕塑市场的运作规律引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您认为目前中国雕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距之所以有如此之大,原因主要在哪里。

  魏: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文化背景的迥异。在国外,雕塑收藏历史的延续性是形成今天较为完善的雕塑市场的重要原因。由于雕刻石头相对困难,而对于青铜作品来说,同一个模子可以翻铸若干件作品,故在国外,一件亨利·摩尔的石雕作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他的青铜作品。但在中国则正好相反,人们注重的往往是雕塑材质而非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同时由于在中国,人们往往将石雕与民间石匠雕琢的石狮、石虎相联系,从而使石雕作品在不自觉中降低了其艺术的崇高性。其二则是社会引导不同,在欧洲一直都有这一传统,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罗马教皇就经常向米开朗基罗订购各种雕塑,并将雕塑向大众进行了很大规模的宣传。

  记:既然中国的雕塑收藏市场还不够成熟,那么中国的雕塑界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魏:需要呼唤“中国艺术百分比”。在中国,目前城市雕塑的费用主要是由税收支出。而国外房地产在开发费中就有一定百分比用于公共艺术的建设,即俗称的“公共艺术百分比”。这一百分比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的奥地利,当时正是欧洲君主制瓦解时期。在进行开发时,以前都是在城市规划师进行规划和建筑师盖房子后,剩下的空地留给雕塑家。后来,雕塑家认为这种在既定的空间创作雕塑是非常不合理的,便建议在未开始开发时,规划师、建筑师、雕塑家们坐下来共同协商、规划这一区域的建造。基于这样一个设想,这三者便向政府申请了一片空地,用石头来建造、模拟各种形式的建筑模式。现在的symposium(意为专家、学者的研讨会)一词就由此而来。这种公共艺术以一定的百分比同时参与到开发中来的实验性的模式,由奥地利开始,不久后就在整个欧洲乃至全球流行起来。我想,中国的雕塑如何更恰当、适时的切入社会,这一百分比是值得借鉴的。

  记:正如您刚才所传达给我们的,雕塑不等同于公共艺术,只是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也知道,以前您在国内学的是装潢艺术设计,但回国时您却同时拥有雕塑、绘画、建筑外形等几个不同专业的学位,在中国人的普遍观念里,这种人通常被称为“万金油”,您自己是怎么看待的。

  魏:在欧洲,学生在注册时所拿到的学生证是全国通用的,这就意味着一个学生能同时在不同专业乃至不同学校学习。特别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这种现象就更为普遍。因为一个公共环境之中,最恰当的做法不一定就要放置雕塑,可能会有更好的设计方法,一个公共艺术家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而中国雕塑市场的繁荣,同样也需要一批这样具有综合素质的公共艺术家、雕塑家。

评论

  • 薇薇 2019-07-13 10:13:10
    比邻三维3D打印 材料光敏树脂,可做白板件、高韧性件、耐高温件,透明件,半透明件。覆膜,德国红蜡 ,,黄色材料 黑白色尼龙,广泛应用于建筑疗,航空,设计,工艺品,雕塑,玩具,工业设计等等. 价格合理,期待你的合作。 欢迎新老客户来图报价Q :2881922416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