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迎面见到的是翻译家草婴的女儿、旅美艺术家盛姗姗的巨型水晶玻璃雕塑《开放的墙(OPEN WALL)》。第一眼的感觉是大气,灵动,奇幻,光线透过这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玻璃城砖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美感。它长14.5米,最高之处为2.6米,由2208块砖组成,(象征中国长城2208年的历史),这个巨型雕塑采用有着百年历史的威尼斯穆拉诺玻璃雕塑技术。这件作品先参加了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获得了佳评。而后,姗姗自费把它运来上海展出。
为了抵御外族侵略,我们的祖先营造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是一道屏障,它是封闭的。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封闭心态几乎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然而,当姗姗用透明的水晶玻璃砖来建构这段长城时,就有了透明、开放的人文含义,它巧妙而感性地展现了当下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
姗姗在诠释作品时说:“有一位叫米歇尔的城市学者说,以往的城市居民,其安全感来自封闭的城墙,而今天信息时代居民的安全感却来自信息连接。只要有一天与世界失去了信息连接,那就会惶惶不可终日。这个观念启迪了我。在今天,只有城与城的连接、国与国的相通(即透明开放),才能使生活更美好。”
把长城作为一个媒介,由封闭到开放,这是一个跳跃性的观念的解放。《开放的墙》象征的是城市内、城市外人心与心的无限连接。开放的城,就是不分国家、民族、地区充分连接的城,就是信息时代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城。
这个作品的寓意符合中国正在不断开放、不断改革的大趋势,也是对过去封闭心灵的一个逆转。
这个作品可以从各个角度来欣赏,也引起人们的遐想和思考。作品中反光的变幻产生于“这边”和“那边”,一位意大利朋友说得特别到位:“作品的开放性,它极为特别的位置(哪里是‘里面’何处又是‘外面’?)以及它对‘在这边和那边’这一固有观念的改变,这些在观察者的角度看来,都是对这个全球化时代的最诗意的表达。”
上个月,在希尔顿酒店,威尼斯当局为了表彰她和贾樟柯的努力,授了二位威尼斯城市奖,因为姗姗人在威尼斯工作,我和珊珊的妈妈参加了这个仪式。仪式上放映了珊珊制作的《开放的墙》的纪录片,我看到在穆拉诺岛辛诺雷多玻璃工作室里,她戴着厚厚的手套弓着腰,挥动长长的钢钎,在搅动有千度温度的玻璃料时,我不由得对这位艺术家产生深深的敬意。
前不久,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二次千年发展目标世界首脑会议上,由意大利专业的电影研究所制作了一部名叫“地球:我们的家园”。这部纪录片共分八章,而压轴之作就是《开放的长城》。
我站在雕塑前,情不自禁地摩挲着这一块玻璃城砖,我忽然觉得,我触摸到的不是昨日沉重的历史,而是触摸到了今日灵动的现实。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