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文化漫谈之——杨卫红∶“荒凉”世界的观感和透悟——张爱玲

更新时间:2010-10-27 14:05:43 编辑:janet 浏览量:318
 
杨卫红/文
 
1、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生命是一袭华丽的旗袍,爬满了虱子。
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
2、1995年的秋天,张爱玲悄然逝世于她在洛杉矶的小公寓中(1920—1995年)。
 
3、张爱玲的一生都是错位。她出生不凡,她的那位叫李鸿章的外曾祖父和叫张佩纶的祖父印证了她贵族的血统,但她又偏偏生于大清帝国崩溃之后,昔日家庭的显赫她一天没有沾上边。
 
4、思想解放、多才多艺、崇尚自由独立的新女性母亲与抽鸦片讨小老婆、早早成为生命空壳的父亲间的争吵与战争,使她的童年没获得足够的关爱,家庭生活给她印下太多的阴影。
 
5、本是一个远离政治的人,但在汉奸悖时的当口,嫁给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在资本主义国度,又嫁给一个共产信徒……面对命运的拨弄,她的背后满目凄凉……

6、这一切使她的性格聚集了大堆矛盾:
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观的人;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显得冷漠寡情;
 
她能达人情世故,但自己行来却是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术,独标清高;
 
她在文章里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但却始终保待着与众人的距离,不让外人窥侧她的内心;
 
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出尽风头,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冷清的孤寂。

7、透过张爱玲如歌如泣的叙述,最打动我们的是在那个可爱又可哀的生代里一个孤独女子的感性心理世界,是作者所承载的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太过沉重的负荷,是在动荡的年代里仍牢牢把握“微末”的人生悦乐的生活态度。
 
8、尽管张爱玲是孤独的,但她并没流于伤感,也并没着意夸大人生的苦难,而是坚忍地承受着个体生命的宿命,在个人、人生以及超越人生的三个层面上,从自己的个人身世乃至普通人的感情生活里,咀嚼出浓稠的人生悲凉的况味,平性地呈现一个女性对于“荒凉”世界的观感和透悟,冷静地再现了人生中一切美好与丑恶的事物。
 
8、张爱玲是练达人情的,她为我们勾勒了一同幅幅古往今来的人生世相图;
 
她是心明如镜的,她为我们呈现的是现代人虚伪中的真实、浮华中的素朴;
 
她又是透彻骇俗的,在世俗的感情里,从未给我们对浪漫爱情幻想的空间,总是为我们冷静的解剖人性人生。
 
她作品中直逼“本质”的真实,令我们震眩和愕然,不由人发出一种悲从心底的彻悟。若谓人生如戏,她晚年完成的《对照记》,正是自编自演的绝妙的人生分镜头——亦真亦幻,似梦非梦,依像传情,感慨之深,前所未有。

9、花落水流红,红颜易逝,张爱玲就这样走了。
 
10、曾几何时,旧上海熏风的夜空弥久不散,是谁在低声吟咏如水的文字,是谁在写民国的女子,香港的繁华,上海的风烟。
 
月光下的城,城下的灯,灯下的人,灯下的人在等;
 
人群里的风,风里的歌,歌里的风月声……
 
谁在不知不觉的叹息,叹息那不知不觉的流逝。
 
然而在一整片的喧哗声中,那个寂静清冷的声音却将似水的流年变成了经典。

张爱玲似一簇烟花,在20世纪的夜空,绽放出层层点点繁华似锦的绚烂,直到燃烧到坠落。
 
可是她那绚丽奇诡的才华和身着旗袍的形象已深深烙在人们的记忆中,宛如古典的花盛开在时光的深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