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胜前: 形如槁木也是一种形状。正是这种形状让人感觉到一种状态。
禅宗的打破寂静来获得寂静。屋檐雨滴滴,一片碎瓦声,一记老拳。
如果要追求寂静就得放弃寂静。
马一鹰: 悉达多太子放弃皇宫生活享乐、娇妻美妾离家求道,经历6年苦行、无数苦难,最后于毕钵罗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结跏趺坐,49天深静沉思,大彻大悟。
苏胜前: 是呀,沉静是表面,内心却得透明。好。
马一鹰: 拈花微笑,不立文字除了因不执着而能空灵透脱之外,亦能呈现一种深静的美学情调。要空才能容纳万有,亦必需要静才能静中寓动。空与静才是宇宙的根源。
苏胜前: 空与静才是宇宙的根源。好。
苏胜前: 面对一切矛盾与困惑让人心神不宁,尽管有大聪明心动而徒劳无益。就让一切穿过心灵,就如雨水淋透全身反而就不用打伞,让心如玻璃让光穿过,如空气让一切穿过自我消散毫无知觉,亦如树林让风吹过,吹过之后,树林还是树林,风过也。甚至让自心随风消散,漫若繁花点点,也如微尘渺渺。
马一鹰: 人生如梦浮华如云,苦苦追寻苦苦等待的只不过是弹指间的满足,慰藉心灵时的虚伪!
人类的共性也许就是无止境的欲望,贪婪牵扯着我们脆弱的脚步,一步步把人逼上绝路,最后彷徨与失落紧紧抓住空壳的躯体,哀愁取代了满足后的片刻欣喜,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
昨日的落寞,已消融于今日的喧嚣之中,穷人和富人的快乐,也许只有物质上的不同。
人生如梦,无情的岁月岂肯为他人停留,仓促的步伐淹没了多少欢颜几许哀愁!
苏胜前: 刹那正如站在人世河流岸边的一双眼,他清楚的看到过去现在与未来,无尽的繁华与千年的寂寞在他面前或喧嚣或寂静的流淌,时间留不住空间占不了,刹那间一切都相同,只是在这一刹那间每个人尽情去感受那份超越的慰藉与真在。我想艺术也许就是留存那一刹那的能使人为之慰藉而忘形之所吧。谢兄的真诚。
作品必然能体现出与自己相应的感知。这样有感知的作品在哪里呢?这就不得不去找寻,将其在时空中找到,与之成为知己。说是寻找不过是艺术家把折腾出一种形式让时空中的艺术之灵进入其折腾出的形式之中。艺术家努力筑巢来接引艺术之灵这只凤,让凤还巢。
艺术不是属于艺术家的,是属于时空属于未知。艺术家之筑巢是艺术家自己个人的生命行为。艺术之灵就在空间,在时间中进入那些最真诚的巢,由此使得艺术家的工作变得有价值成就了作品的诞生。
素人雅室: 有人说艺术家是他自己作品的上帝,这不免让人觉得傲气,我倒觉得那是自然母亲给予的恩赐。见笑了。。。
苏胜前: 艺术家既不是作品的上帝也不值得自傲,更不是谁的恩赐。只是其心之印记,不知意下如何?
素人雅室: 我们的角色不一样,你是一个成年男子,而我是个女孩,看待事物都有些差异。共同点就是真实
颜伶: 老子曰: 实源于虚,有源于无。艺术不是属于艺术家的,是属于时空属于未知。
台湾小玉 ∶
想下再評..這得好好思考下
马一鹰 ∶
期待。。。。。。
luoyueheng ∶
空和静是宇宙万物本质特征,有和动只是他们一定时空范围的瞬间表象,而正是这些有和动又显现万物本质的空静。空静生妙有也生妙用。一切有和动都是虚幻一刻,当我们叫这个物时,实际它已不是这个物了,我们天天都在自欺欺人.自欺欺我哦!所以放下放下再放下........虚空虚空再虚空,才能真正明澈宇宙的真理!
leoth2002 ∶
话有点儿意思呢~只是,心里并不静呀——鉴定完毕。
马一鹰 ∶
悉达多太子最终心还是静了呢~。。。
关于悉达多太子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
关于他修成时的年龄,有人说是35岁。。。
leoth2002 ∶
顾左右言他!说你呢正...~
妄言佛统——抓起来~蛤蛤。。~
马一鹰 ∶
我知道!故意的!哈哈哈。。。呵呵呵。。。我的意思是只有到悉达多太子那样的境界才能最终心静呢~。。。
leoth2002 ∶
嗯哪,尚算真挚,且饶了你8~O(∩_∩)O~嗤嗤の奔去~
sxxalqw ∶
我们的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像我们银河系同类的恒星系 —— 河外星系还有千千万万。从观测中发现了那些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离我们越远的星系,飞奔的速度越快,因而形成了膨胀的宇宙。宇宙最初是比原子还要小的奇点,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好难想通吧。
q2liliwei ∶
剖析的最精准的一句话,我十分赞同——“人生如梦浮华如云,苦苦追寻苦苦等待的只不过是弹指间的满足,慰藉心灵时的虚伪!”
孙新华 ∶
空、静、无,描述了今天宇宙的原初状态。这几百亿年的宇宙发展史应不是唯一存在的发展史。以前形成过,以后也必将有无数次不同的新宇宙形成。宇之无边无际,宙之无始无终,根源所在,茫然。或许宇宙根本不能言始终,就象一个个小园环堆叠成一个大园环。今天的宇宙只由始到终在完成一个小园环。今天的人类就处在一个既是始,又是终的位置,既是有,又是无的状态。以大宇宙为背景,人类显得渺小,唯有思想和智慧能彰显人类有限的伟大。不必过于看重这有限的伟大,因造物主的期待要伟大得多。谈到艺术的空灵和实象,其实也是互为表里,虚实相生,可随性倒置的,不必太执著。心思宇宙,手必乾坤,管它浑元无极,还是露湿新芽。
彭朝 ∶
新华兄的理论总是高人一筹,此文言辞细腻,颇有南华逍遥之感。
“不必过于看重这有限的伟大,因造物主的期待要伟大得多。互为表里,虚实相生,可随性倒置的,不必执著。心思宇宙,手必乾坤,管它浑元无极,还是露湿新芽。”精彩的文章,以无我之观点,解冥冥之虚空。好文!!!!!
马洪文 ∶
好!空与静才是宇宙的根源!
nongshizhai ∶
空与静才是宇宙的根源。更能使心灵得以升华,最终大彻大悟。
马一鹰 ∶
宇宙空洞是人类诞生的唯一条件。它的本真的客观性,是人类精神意识活动的原初依据,是主观真理的凭证,是人性的心宗。
人类是宇宙空洞中最了不起的物质存在。是人类的心灵之光照亮了那个恒久存在的宇宙空洞。当人类追梦混沌的宇宙的时候,所发现的,是不存在时间和光色的原初性。混沌是一种原初状态下的真正的客观存在,是本真的客观,它有着永恒的规律和性质,它提供了一个绝对的根本和基点,使得这个状态下的所有物质存在都获得了可以相对划定的假设。
雷振华 ∶
空-静-根源,好。
彭朝 ∶
首先要认识到这种“本真的客观性”,才可“由心而发”。认识到本我的空性,亦能实现这种心宗的我性。正如兄言“绝对的根本和基点”。如若无此“根本之基点”,则一切所谓的相对划定的假设,就都变成了虚妄的“诸相”。若以相观来观察这个原本空灵的世界,则必然要被这种万物的“物象”所束缚。又如何实现所谓的“物象之抽离”呢。因此,一鹰兄的观点在于,首先要认识到本我的空性以及这种心宗的我性,而后才可进行所谓的“抽离”。要超脱绘画本身的“法相”,不住于法。才能够实现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抽象”。
腾飞的烟尘 ∶
世人之宇宙是象,佛之宇宙是心;世人之空、静亦是象,佛之空、静从心。故“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贵州福海 ∶
艺术家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艺术家?就是看到自己的期待和激情/对生命的崇敬。
bobing ∶
素人雅室: 有人说艺术家是他自己作品的上帝,这不免让人觉得傲气,我倒觉得那是自然母亲给予的恩赐。
是的。。。就是如此。。。无须‘见笑’。。。
耳东 ∶
天朗气新.风惠和畅.欣于所遇.暂得于已.游目骋怀.舍取!!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