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始,雕塑为先”。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论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雕塑和建筑及城市空间的关系。3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古罗马城邦,城市雕塑就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欧洲的一些古城,还保留着大量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雕塑。 中国虽然早在5000年前就开始了雕塑创作,但它作为一种公共艺术,成为城市元素进入公众视野,却是近代的事情。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空间极大丰富,公众对城市空间的艺术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几年前,将城市雕塑工作划归城市规划部门管理,就是国家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适应性举措。“首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的主题是“雕塑激活空间,艺术融入生活”,它很好地诠释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崇高理想。
近二十年,我国城市雕塑快速兴起和发展,种种有关城雕的话题和现象似乎在顷刻之间涌现出来。如同诸多其他起步不久的事物,城雕至今仍在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面对这稍显混乱的局面,雕塑家和城雕管理者都在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这次活动,是城雕工作的一次创新和探索,希望能从中获得些许经验和共识,有助于艺术作品更加融入社会与环境,使大众走近和触摸作品的同时,不仅感受城市的美好,更加体会作品与人平等对话的意义,这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价值所在。
雕塑展的承办单位上海市普陀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在策划此次活动之初就确立了多重活动目标。
首先是尊重艺术规律,坚持展览的学术性、探索性。活动按照出资人的意图办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艺术活动如按出钱多少而论话语权,显然是有悖艺术规律的,在选择作品时尤为明显。此次展览,主办单位除设定目标和提供必要办展条件外,把具体的工作责任全部交给策展人。策展人以专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和艰辛的付出,保证了此次展览的成功。策展人和学术主持人的认真工作,使一批个性鲜明、视角独特、艺术魅力和内涵丰富的作品脱颖而出,呈现出当代年青人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社会洞察力,凸显了大学生艺术活动特有的素质。与此同时,我们组委会也为大学生的作品更快进入社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其次是突出活动主题,重视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的关系。特别是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空间密切关系,这是由当代城市以人为本的特质决定的。公共艺术作品,需要与城市人文、空间品质相适应,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广场、街区、楼房、绿化等各种因素相互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并有画龙点睛之神力。富于特点的作品给城市建筑环境带来了温馨、品位,也中和了水泥、钢铁、玻璃等建筑材料的单调和冷漠感,拉近建筑、街道与人之间的关系。此次雕塑展很好地实现了办展宗旨,我们相信,许多作品布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必将为上海市普陀区的城市空间增添亮丽的色彩。
三是注重长远发展,着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公共艺术活动平台。“首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开局顺利,在学术界和社会形成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全国数十所美术院校的数百名大学生、研究生积极参加,为主办单位继续办好这项活动提升了信心。未来除了坚持活动的全国性、学术性等高品质要求外,更要兑现对青年学子们的承诺,尽可能地将优秀作品安放在适当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同时通过出版书籍,媒体宣传,使其影响力得到广泛传播。让该活动成为青年学子跨入艺术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台阶。我们将通过持续性的年度活动,把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打造成沪上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公共艺术活动平台和知名文化品牌。
上海市普陀区有55.47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空间形态十分丰富,还有得天独厚的21公里蜿蜒伸展的苏州河岸线,为艺术家提供了宽阔的施展舞台。近年来,普陀区始终以“雕塑激活空间,艺术融入生活”为目标,以城雕规划为指导,致力于城市雕塑工作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不仅为普陀区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遴选活动提供宽阔的视野与范围,也成为普陀区乃至上海市的文化建设活动的一张新名片,在全国提高了城雕工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首届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组织委员会
执笔 高亮全
2010年8月22日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