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马一鹰
参与讨论∶hotman 、九死一生 、彭朝 、王健艺术空间 、陈靖 、伞老人 、老娘们 、素人雅室 等。
马一鹰 ∶
抽象艺术有它独立存在的脉络与发展空间,抽象艺术的发生、发展、成熟的整个过程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包含了几代人为之开拓进取的奋争足迹,而且包含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形态以及意识形态的先锋性。
站在全球语境来观照抽象艺术,从样式上早已不再有先锋性意义。从非常国际化并被全球艺术界推崇的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艺术活动上看,整个架上艺术的“出局”早已成为事实而不可逆转。高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媒体影像艺术的鲜活出现,再次刷新观众的视觉空间而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这种现实使得坚守架上的艺术家常常产生弃之不舍、持之不快的困惑与迷茫。抽象艺术远离生活、远离现实、远离政治话语的“清高”之态也将公众的视线引进了“死胡同”。
但是任何艺术形式的命运并不会因为某种假设的预言而真的死亡。死与非死,要看: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艺术家还有没有智慧与创造力,有没有推进其延伸发展的才情与毅志,能不能在一种“过去时”的形式中发现新的价值、注入新的思考新的观念和向纵深钻探的能力。
抽象艺术就是艺术本身,是一种包含了最内在的本质的永恒的艺术。是视觉领域的“真理”,我们没有理由排斥它,没有理由不去接纳、理解它。
彭朝 ∶
在下觉得,一鹰兄关于架上绘画与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非架上艺术的讨论不妨可以开始一个新的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下认为,高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一系列的非架上艺术的盛行。从表现形式上讲,作为一种客观手段或者表现方式而存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下艺术意识领域新的表现需要的出现。这一系列的新兴表现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定的表现需要。但其远未达到完善的境界。因此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就形态而言,依然尚未实现所谓“表达信息”的完全传达,反过来讲,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其在实现其“信息传达”过程之中所造成的关于“信息”的缺失与偏颇要远大于其原本所要达到的表现效果。因此在当前的状态之下,我们尚无法完全承认其表现的“成功性”。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至少在当下尚不能以“完善”而言。
实际上我们在探讨关于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发展的讨论之中所更加关注的,实际上更多的是关于已经存在的既成的相对成熟的“表现形态”。有的时候,最前卫的并不是最完善的,“前卫”这一定义实质上是意识形态的进化模式的概念。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的相对“前卫性”无法替代中国本土现代抽象艺术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先锋意义”。“前卫”意识的存在证明了中国当下的文化之发展正在不断的出现新的“表现需要”,它客观上证明了中国现代文化领域在哲学领域正在不断的出现新的进化与发展。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的兴起,其实质是原有表现形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新的“表现需要”而必然出现的关于表现形态的进化。虽然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一定的新的“表现需要”。但由于其自身的客观局限性,使得这种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尚切不能承担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之中的“先锋作用”。
或许抽象艺术时至今日以无法继续的代表最为“前卫”之艺术形态,但其在中国文化之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仍不失为当前最为“有效”且相对“完善”的最佳形态。因为我们所针对的关于艺术形态的探索,在抽象艺术领域,其实质是针对艺术形态的思维进化程度而言的。换句话说,不断地以“思维”与“意识”为基点的艺术进化之形态,是远高于单纯的“艺术表现形态”的更深层的决定性因素。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本质上是新兴思维演变以及意识进化的客观需要,其仅具有“艺术表现”领域的学术性探讨价值,作为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手段”来定义,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的确是“前卫的”。但就其“思维意识领域”的进化程度而言,抽象的架上艺术与其实质上依然是难分高下的。
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态,从思维的进化角度而言,其实质上尚未出现新的“哲学的突破”。毕竟艺术的思维进化才是决定这一艺术形态“前卫”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抽象艺术的存在实质上是以哲学为基点的客观上存在意识近乎无限进化可能的纯粹的思维艺术!抽象艺术对于表现手段以及表现形式的需要与依赖其实是微乎其微的,换句话说,抽象艺术本身就已经打破了原有艺术形态关于“物质表现基础”的依赖,已经完全的实现了绘画过程之中艺术的物质属性对于思维表现意识的束缚,真正的实现了意识的完全传达。仅此一点,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尚且望尘莫及。因此,在下认为,前卫的表现形式的“前卫性”是无法替代纯粹意识绝对自由的抽象艺术在艺术形态领域的“绝对先锋”作用的!。。。。。。
hotman ∶
说得好!
九死一生 ∶
ta他可能并已经堕落,但永不会死亡。他会有轮回意义上的新辉煌!
彭朝 ∶
在下赞成九死一生兄的观点,架上绘画的所谓“衰落”只是相对的。就艺术的思维意识领域而言,所谓的“架上绘画”也仅仅只不过是用于实现其“表现目的”的具体手段与表现方式罢了。现实中的艺术,实际上只存在所谓“表现思维”的衰落或消亡,而不存在所谓“表现形式”的衰落。关键要看在这些所谓的“表现形式”之下的哲学性的东西是否还具有其存在的价值。没有相应的“哲学思维”所依托的单纯的为了“表现”而“表现”的所谓“手段与形式”。或许在其诞生之初,还有那么一点所谓的“视觉”意义的价值以外。其所谓的“辉煌”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不断地出现的以装置,影像,行为等为代表的这一系列的新兴艺术形式客观上满足了一定的新的“表现需求”。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其存在的价值不能停滞于仅仅用以满足某种特定的“表现需求”。在失去了这种所谓的“表现需求”之后,其必然将失去其作为一种特定艺术形态而存在的价值。消亡也就在所难免了。反观所谓的“架上艺术”,其逐步的发展与进化是系统化的审美哲学的进化与演变在“表现手段”上的体现。其本质是在其存在的审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的表现。所谓的“架上艺术”,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其存在的“审美哲学”的需要,而绝非某一特定“表现需要”。其存在,进化,演变是逐步的,系统化的关于审美哲学体系的整体性的进化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可以说只要这种所谓的“系统化的审美哲学体系”没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那么这种逐步的,系统化的关于审美哲学体系的整体性的进化的物质载体也就必然不会消亡。其等待的,不过是下一个审美表现极致的辉煌罢了!
王健艺术空间 ∶
兄弟说得非常好。另外社会的多元性也决定了艺术的多样性。不过绘画当下不如其它形式更便捷。电影更伟大。
彭朝 ∶
有道理,单纯就视觉表现而言,新兴的诸多艺术形态的确表现出其极大地便捷。但在下依然还是觉得所谓的“架上艺术”必然还有诸多“新兴艺术形态”无法企及的地方。客观上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是需要这样一种“多元”的文化生态的存在的。无论是“架上艺术”或“新兴艺术”,至少在当下依然都不具备单独存在的价值,都无法完全的满足不断进化着的新的审美表现需求的客观需要,其二者之间实质上依然还是在一种“相对审美需求”的不完全进化形态之中而相互依存的。这一点对于诸多的“新兴艺术形态”显得尤为明显!
马一鹰 ∶
天命本质上是存在的天命,存在本身确实只有以这种方式发生,才与自己符合;存在只是作为天命而到场,因此也是以天命的形式改变自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即知天数不可改又遵循天命之召唤。
架上艺术即是对此在天命的倾听。
天数具备宇宙意识的、理的意义,天命具有现象学的、存在主义的意义。
正因为有天命,狭义的架上艺术才有存在的价值。
人是“在”的“牧者”。
人只有作为在的牧者,等待着在的真理,他才能指望达于在的天命。
人必须穿透世间的表像,才能了解并走出自己,成为在之牧者,于诗与思的交融中,倾听并追随各自的天命。
陈靖 ∶
来学习下。。。
王健艺术空间 ∶
艺术,包括绘画是人要突破自我的途径。运动竞技能死亡吗????
彭朝 ∶
“艺术,包括绘画是人要突破自我的途径。”
感谢王健老师精辟的论断,在下个人认为,就艺术本身而言,艺术个体的自我进化是相对的不断延续的。而整个艺术生态的进化则是由无数的相对“个体进化”组成的整体性的全面进化。但是个体的突破无法抹杀整体的衰亡。整体性的衰落倾向客观上也决定了某一特定时期个体艺术进化的局限。换句话说,如果所有的艺术家都是疯子的话,那么没有疯的人就必然会成为实质意义上的“疯子”。在整体的衰落倾向之下的个体艺术的突破,其本质也必然是衰落的。因此,在下认为,不断的对于当代艺术的整体进化倾向进行适度的反思,客观上对于现存的无数的“个体进化”应当是利大于弊的!
伞老人 ∶
死了就死了呗。。。要死的终究还是会死的。。。只要上帝没想法。
老娘们 ∶
同意!
九死一生 ∶
任何年代,都有衰落,也可以反过来说,任何年代,天才般的大师不过一个两个。作为一个今天的艺术家,在商品化的环境里,我只坚信一点,:那就是,做我自己的。做我清醒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诞生了艺术!我的全部作品都是死路中爬出来的活人!
彭朝 ∶
古语说得好,一命二运三风水。架上艺术的命运在于其最终的审美哲学的价值取向,只要是人们对于绘画哲学的探讨还没有终结,那么这种现存的相对完善的最佳表现手段就不会江郎才尽,依然还会大有其可为。关键是如何“为”之,“为”之为何?不是会不会死亡的问题,而是以何种姿态生存下去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所谓“架上艺术”的存在与演变,的确不可能对于种种的新兴艺术形态的出现而视其为不见,关键是在这种新兴艺术形式不断层出不穷的今天,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架上艺术究竟要以何种姿态来面对这样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并在此基础之上获得新生。因此在下以为,现在还远不是讨论所谓“架上艺术”是怎么死去的时候,现在所需要探讨的是“架上艺术”究竟是怎么活着的!
马一鹰 ∶
“现在还远不是讨论所谓“架上艺术”是怎么死去的时候,现在所需要探讨的是‘架上艺术’究竟是怎么活着的!”说得实在是太好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架上艺术’究竟是怎么活着的”!我想以“‘文人画’究竟是怎么活着的”为案例来进行我们的此次探讨∶
“文人画”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充当盟主,尽管“文人画”这个名称在今天已丧失它的外在意义,但作为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的绘画思潮,在当代中国及世界画坛仍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每种艺术流派都有自己最基本的特质。文人画与其他绘画流派相异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的“缘情言志”特质。决定文人画本质特征的深刻内因是文人画的审美价值取向。
文人画家们首先是一个文人,一个在中国环境里深受中国哲学熏染、政治伦理影响、文人传统陶冶的文人,一个在重视诗、文、书、画等多方面修养传统的上层社会里成长的文人,他的美术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些观点的强有力的制约。文学、哲学与文人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而绘画美学思想同哲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它形成于一定的哲学思想中,形成于一定的哲学体系中。
文人画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多数过着仕隐交替的生活,在思想上儒、道、佛相兼。
文人画继承的民族文化“缘情言志”的传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相当独特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显示出独特的风格特征。文人画的“缘情”本质决定了它对画家主观条件本身的极端重视。文人画家认为人品胸次、品德修养、气质气魄的高低优劣,决定着绘画中所达之情的高低优劣,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绘画的生命和价值。
文人画家强调“畅神”也罢,鼓吹“逸气”也罢,追求“空灵、静穆”也罢……固然是道、禅思想在起作用,但是他们的双脚一直不曾离开儒家精心建造的封建“方舟”。也唯其如此,使他们投身大地之后,并没有羽化仙逝;遁入空门之后,也没有忘怀祖宗社稷,而是以一种更诚挚的态度关注着人生,艺术则是一种纽带,把艺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现实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王健艺术空间 ∶
兄弟说得太精湛了。
马一鹰 ∶
传统意义上的“文人”,实际上是在一种整体性的哲学体系之中承认并支持某种特定的传统审美意识理念,同时又具备其特殊的个人审美哲学的这样一种特殊的绘画创作群体。
彭朝 ∶
在下是这样认为的!嘿嘿。。。
素人雅室 ∶
要死没那么容易,应该不会吧。。。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