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到“无名英雄”塑像,是在1946年初。1937年,抗战军兴,家父系出川抗日军人,年方4岁的我随母亲等被安置回祖籍开县。
为纪念川军的浴血抗战,1940年,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发起募捐,筹建“无名英雄纪念碑”,由刘开渠设计并题名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于1944年7月7日在东门城门洞落成揭幕。铜像造型是一国民革命军装束,着短裤、绑腿、草鞋,手握步枪,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视前方作冲锋状,形态威武,令人敬仰。担任塑像的模特儿是川军老兵,曾在滕县保卫战中当过传令班长的张朗轩。
抗战胜利后,该上初中的我又随家姐返回成都,到达东门城门洞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这尊塑像,此一见,终身难忘。
塑像建立后,民间便流传着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令人感动的便是衣着单薄的“无名英雄”寒夜吃汤圆的故事。所以到了2009年清明节,仍有市民在铜像前敬献汤圆,可见抗日英雄深得人心。可惜,1966年初,铜像曾被捣毁。
1985年,国家主席李先念从缅甸访问归国途经成都,在听取省市领导汇报中涉及雕塑建设问题时,指示说:“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川军抗日有功。”这样,为重建塑像铺平了道路。1989年8月15日,塑像终于重新在万年场剪彩落成。
从2004年起,“川军抗战”被赋予“轻生死重大义”的精神,塑像自然成了公认的“城市精神”。2006年,就在万年场塑像搬迁后的11月25日,成都举办西南当代雕塑邀请展和第12届中国雕塑论坛,组委会和媒体联合开展了针对成都城市雕塑的讨论,近500名读者参与投票,认为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能代表成都的城市雕塑。长期以来,这尊塑像之所以倍受市民景仰,是因为它凝聚了四川军民心血,是川军战士的化身;它不仅是一尊艺术品、标志性建筑物,更是一座垂名千古的丰碑。
2007年8月15日前夕,这尊塑像搬迁到了人民公园东大门小广场,塑像后面是一排耸立蓝天似的万仞山峰,峰峦之间,瀑布、涌泉,背景与雕塑像交相辉映,天人合一;塑像面对东方,寓意深远;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国难当头,川军请缨抗战,当年9月5日在少城公园宣誓,整装出发,就是从这里奔向前方的。
有人说,这是英雄回家,魂兮归来。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