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领域的创新之作
王坤/文
按照惯例,美学教程(概论等之类)作为高校主干课程的教材,必以讲清原理为要务;而讲清原理,则必以厘定研究对象的本质为要务。只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无法回避反本质主义的挑战,越来越需要正面回应挑战。
美学作为现代中国的人文学科,本就是近百年来西学东渐的产物,而本质论是在古希腊时期就形成的学理思路,也可以说是先天从“娘胎”里带到现代中国美学里面来的。现在,“娘胎”里又产出了反本质论,岂不令人挠头?
更让人挠头的,还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支撑本质论的一系列二元对立范畴乃至思维方式:主观对客观、心灵对物质、灵魂对肉体、真理对错误、同一对差异、文化对自然、存在对虚无、善对恶、生对死,等等。我们好不容易才接受、消化了这些东西,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后现代来了,要将我们刚刚从西方那里学会的东西“一风吹”!在这种背景下,美学研究要不要继续跟着西方走?
王一川教授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第一位文艺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居高临下,出手不凡,用西方的材料,并不跟着西方走;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精华,又无食古不化之嫌。
该书的创新与学术亮点,首先就在于舍弃本质论等传统美学教材的核心知识点,以“审美沟通”作为全书骨架。审美沟通所涉及的七个要素是审美体验、审美媒介、审美符码、审美文本、审美语境、审美鉴赏和审美文化,加上极具特色的美学批评,以及言简意赅的第一章美学通论,全书共计九章,语言晓畅,逻辑严谨,一气贯通。从审美沟通这个角度入手谈美学原理,可以说从根本上抓住了美与人类心灵养成、臻美心灵过程的密切关系,堪称中国当代学者在美学原理领域的独特贡献。而且,王一川教授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讲沟通,而是具体提出了“异趣沟通”和“冷眼温心”。“异趣沟通”,指的是全球化与多元汇通语境下多种不同审美趣味之间的沟通问题,正是当下美学的关注重心。“冷眼”是指对个体生存境遇及人际关系中的风险怀着冷峻而务实的眼光,“温心”是指对世界、世道、世人怀着温情的关爱。
该书的创新与学术亮点,其次在于激活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兴”范畴,进而创建“兴辞批评”。二元对立是西方的思维模式,西方学者治学,无不致力于寻找沟通对立两级的中介。中国学者为了接受这种模式,不知耗费了多少时日!如今这种模式就要被后现代“一风吹”了,那种感觉有点像花了多年心血学外语,结果却没有派上用场一样。我们是应该庆幸还是埋怨呢?这恐怕会成为当代学术史上的重点课题之一。王一川教授于中国古典美学用力至勤,看准了“感兴”范畴的深刻蕴含:既是审美沟通的关键所在,又能化解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弊病。也许,中国古典美学一直比西方美学更加贴近人生的实际,我们又因种种缘故忽略了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在意识到古典美学的深刻蕴含并从中取材进行创化的同辈学者中,王一川教授无疑是佼佼者。他在继承“感兴”的基础上创化出来的“兴辞批评”,已经成为美学原理中引人注目的内容了。
再次,该书的创新与学术亮点,还体现为具体实践批评的理论化和理论的批评化。比如,该书具体运用“兴辞批评”方法,对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进行了十分精辟的剖析,令读者在感受到理论巨大力量的同时,更享受到理论之美的魅力。再如“异趣沟通”和“冷眼温心”,该书并非只是提出干巴巴的概念,而是以电影《三峡好人》为例,予以具体阐释,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细腻感人。
在学术界对“失语症”现象的叹息声不绝于耳之际,读到王一川教授主编的《新编美学教程》,心情为之豁然开朗。
■王坤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美学教程》主编:王一川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8月 定价:28.00元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