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美学回归”之——彭锋∶美不是一个概念,美就是一个迷。。。

更新时间:2010-07-19 09:29:31 编辑:janet 浏览量:488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73071&do=blog&id=147423

    枝子的日志∶美的回归——对话美学教授彭锋  

    郑荔:作为从事美学的你是如何看待今天的当代艺术的呢?

    彭锋:我认为当代艺术的概念是到了急需要澄清的时候,在艺术界工作的人们对当代艺术都有了一个固定的概念,认为当代艺术是指某种特定类型的艺术。按照这种看法,某些艺术就不是当代艺术。例如写实油画、唯美主义的东西就不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成了一种特别的艺术风格或艺术类型。在今天相对来说,影像、装置、行为这些东西就更像是当代艺术,架上绘画就不够当代;一些比较稀奇古怪的东西会被理解为当代艺术,反之正儿八经的东西就不具备当代性。这就是今天艺术界对当代艺术的一般理解。我认为,这种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可能是某种历史原因造成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前卫艺术,当时人们将前卫艺术与当代艺术等同起来,而前卫艺术又被理解为某种特定风格或类型的艺术。我认为这种当代概念存在些问题。当代艺术不能被某种固定的风格或类型所占有。当代艺术是一种更加开放的概念。在我看来,艺术界中认为是当代艺术的某些艺术,已经毫无当代性可言。因为它们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风格,且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生产。如果说这种艺术在20年前具有当代性的话,在今天就不再具备当代性。我们还能说它是当代艺术吗?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出现了一种鹊巢鸠占的现象。由于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已经为某种特定的风格或类型的艺术所占领,其他风格或类型的艺术就不能成为当代艺术,不喜欢这种特定风格或类型的艺术的人就不再谈论当代艺术。这对中国当前艺术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我主张将当代艺术概念从某种特定的风格或类型中解放出来,大家都来认真地思考当代艺术的问题,创作自己心目中的当代艺术,尤其是有中国立场的当代艺术。这是理论家、批评家和艺术家需要通力合作来解决的问题。

    我承认,不是每个身处当代的艺术家的作品都具有当代性。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从时间概念上看是当代的,但是从价值判断上看就不具有当代性。从大的范围来看,甚至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都没有当代艺术。这些地区或国家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在某个时间都不具备当代性。相反,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就具有当代性,从而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中心。比如20世纪初期法国巴黎是当代艺术的中心,二战后美国纽约是当代艺术的中心,在那些时候,很难说中国有没有当代艺术。这就是我所说的,当代艺术的博弈现象。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希望自己成为当代艺术的中心。据我个人的判断,当代艺术的中心很有可能从纽约转移到北京。作为一个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工作者,我呼唤这一天的到来。我们有古老的艺术和文化传统,但它们不是我们创造的。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和文化水准的,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人民所创造的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

    郑荔:目前一谈到中国的当代艺术,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中国的架上绘画,可见在中国当代艺术里,架上绘画已占主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架上绘画还具有当代性吗?

    彭锋:如果从西方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架上绘画早就死亡,早就有人宣告架上绘画的终结。在西方,当代艺术主要是行为、影像、装置、动画等等。架上绘画已不具有当代性,所以在国际双年展及许多大展中,很少能看到架上绘画。但我认为中国是例外。在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艺术家纷纷宣告架上绘画死亡的时候,中国的古典主义绘画仍然具有当代性。那时候一幅裸体画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一种政治事件。难道这样的艺术还不具有当代性?就70年代的情况来说,西方已经死亡的艺术,在中国仍然具有当代性。这就是中国的特殊情况。因此,我不认为架上绘画在西方已经失去了当代性,在中国也就必然不具备当代性。中国的情况非常特殊,往往跟西方相反。如果我们的艺术家能够结合自己的艺术传统和社会现实,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架上绘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架上绘画就具有当代性。如果中国在不久的将来果真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中心,由于中心必然产生的影响力,架上绘画就会重新回到当代艺术中来。

    郑荔:那是不是因为市场上的原因呢?

    彭锋:不完全是。当然,不可否认,市场也起了一定的影响。我刚才说过,很多东西到了中国,就会发生变化。如果说以前当代艺术的中心在巴黎,我们的艺术家跟着巴黎走,后来当代艺术中心在纽约,我们跟着纽约走,因为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假如当代艺术中心在北京,其他各国的艺术家就会跟着北京走。如果果真是这样的话,在中国发生变化的东西,反而具有超前性,具有当代性,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就会开始模仿中国的这种艺术状态。例如,今天全世界当代艺术的主流是影像,而中国的当代艺术的主流是架上绘画,当代艺术的中心此时转移到了北京的时候,说不准那些玩影像的艺术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北京的艺术家搞架上绘画。

    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只要他们从架上绘画中找到了其发展的理由,那么架上绘画就会具有当代性。

    郑荔:那你能够概况的说一下什么是当代艺术吗?

    彭锋:只有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才是当代艺术。

    郑荔:那如何判断是否具有当代性呢?

    彭锋:笼统地说,可以根据三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1.艺术史上一定要站在最前沿。

    2.当代艺术必须关注当代问题,无论采用什么技术与方法,只要关注当代问题就具有当代性。

    3.一个艺术家要选择符合自己气质和历史背景的艺术形式,彻底地将自身的生存体验融入艺术中,这样的艺术就具有当代性。因为艺术家本身是最具有当代性的。在今天,艺术很难说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彻底和半吊子的区别。彻底的艺术,就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

    郑荔:如何从美学的角度来解读当代艺术的呢?

    彭锋: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任何当代艺术必然有点古怪和另类,从美学上来讲,这种有点怪怪的艺术的价值在于对我们的趣味形成挑战。

    我们的趣味一经形成之后,就具有惰性。具有惰性的趣味,很难进行自我改变。两种具有惰性的趣味之间的冲突是不讲道理的,因此有“谈到趣味无争辩”的谚语。这种趣味之间的不讲道理的冲突,是当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然而又常常被忽视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我们认真地追究的话,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某些冲突,最终是趣味之间的冲突。当代艺术对趣味的挑战,能够使我们的趣味变得更加具有适应性。我们可以保持自身的趣味,但不至于对不同于自身的趣味产生反感,如果能够进一步欣赏不同的趣味就更好了。这样也许就有可能避免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冲突。

    郑荔:也就是说,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当代艺术相当是一个强型剂了?

    彭锋:当代艺术能够起一种解构作用。解构我们保守而固执的趣味,让我们的趣味更开放。

    郑荔:在这次“重生”的展览中,展示了张小涛不同的作品,有架上油画、装置、雕塑、摄影、还有动画,那你对他什么作品最感兴趣?

    彭锋:都比较感兴趣。我认为张小涛的艺术不是那么单纯的,需要综合起来理解。当代艺术有个特点,就是用高度简化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观念,而张小涛艺术比较复杂,我想这或许是和张小涛的气质所决定的。如果说当代艺术是极简主义的话,张小涛艺术则是极多主义。但这并不妨碍张小涛的艺术具有当代性。在大家都玩极简的时候玩极多,就具有某种超前的意识。关键是艺术家本人要有这种自觉的意识。在我看来,无论是极简还是极多,都有可能具有当代性。关键不是看表面的形式,而是看艺术家用这种形式来解决什么问题,以及艺术家对自己的选择的意识深度。还是刚才讲过的那句话,今天的艺术没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彻底与半吊子的区别。张小涛彻底了,他的艺术就具有当代性。

    郑荔:你是如何理解后现代与当代艺术的关系的呢?

    彭锋:从艺术史上来看,后现代艺术已经成了一种固定不变的风格。而当代艺术是一个流动性的概念。作为某种固定风格的后现代艺术曾经是当代艺术,但今天的当代艺术已经不是那种固定风格的后现代艺术了。

    郑荔:对跨领域、跨学科、跨空间这个课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彭锋:我认为跨领域与跨学科这种说法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这我主要想谈一下跨学科这个概念。我认为跨学科具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的结果。

    所谓消极,就是打破学科的边界之后得到的结果,会低于任何一个学科单独工作所得到的结果。这就是简单的多元拼贴。这种情况在“消极的后现代”或“被动响应的后现代”那里可以见到。

    所谓积极,就打破学科边界之后得到的结果,会高于任何一个学科单独工作所得到的结果。这种情况可以在“积极的后现代”或是“第二次现代性”中见到。它不是简单的挪用或拼贴,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同学科间相互合作,进行具体的研究和探讨。比如,这次张小涛的展览选择在北大举行,并且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我想要比他在单纯的艺术领域中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郑荔:面对此处展览中所提出的主题,跨领域、跨学科、跨空间的概念里,你认为美学他能为今天的当代艺术带来什么?

    彭锋:我不认为美学介入当代艺术是跨学科,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美学因此也叫艺术哲学。从美学上来讲,今天的当代艺术有可能出现一种美的回归的趋势。从西方的当代艺术来看,二战后的当代艺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摧毁美。这种现象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从社会学上来讲,德国纳粹欣赏高雅艺术,二战时美的艺术没有阻止纳粹的残暴行为,还助长了高低人种的区分,艺术中的美丑的区分,高级与通俗的区分,被认为是造成人种上的高级与低级区分的基础,进而被认为是造成纳粹暴行的原因。因此,艺术家有意将艺术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上拉下来,使得精英艺术和大众艺术相容,消除人类社会中的等级之分,避免等级区分所造成的暴行。不过,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对美的摧毁之后,艺术是不是到了要恢复美的时候了呢?艺术是依据时代而变化的,经过长时间的解构和分裂之后,我想艺术是到了重新建构的时候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美的艺术要比丑的艺术能够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文化到了需要建构的历史时期,而就建构来说,美能够比丑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如果果真是这样的话,美的艺术将比丑的艺术更具有当代性。

    郑荔:那怎样叫做回归美呢?

    彭锋:事实上,这一点艺术家是很清楚的。不管人们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存在多大的差异,只要去追求美,就会做出全然不同于以摧毁美为目的的艺术作品。

    郑荔:那美究竟是什么呢?

    彭锋:美不是一个概念,美就是一个迷,将由艺术家的创作来揭开谜底。美就像黑暗中的灯一样,总在前面引领我们,我们又无法接近她。美在前面闪耀,那么具体又不可琢磨,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逗留和玩味的空间。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