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美学回归”之——视觉艺术〔美学〕的回归与超越—全球语境下的文艺再复兴

更新时间:2010-07-16 09:01:33 编辑:janet 浏览量:321

发起人∶马一鹰
参与讨论∶萧也、彭朝、高名潞、孟禄丁、彭锋、天乙、gaosheng、玫瑰老太婆、曹光利、李姝仪、luoyueheng、柴铃、GOLDKING、飘曳心翁、李福林、汉泥巴、侯海华、亚萍、诗情若心、罗宏熙、yishixuan、shangzhongqi、曾群策、tb8965、张格、鸭摸巧洞、蓝春雷、鹿綦、rennaiying、刘军辉、梁峰、刘艳丽、杨东平、夏末印象等。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137302&do=blog&id=363082 

萧也∶
艺术史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精神史

萧也∶ 
艺术史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精神史,而精神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展现。人类生命做为一个整体来看,有它自己内在的产生、展开、衰败的周期,所有人的生命做为一个整体生命体总是在永恒地轮回;老者逝,新者来;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都是建基于这种人类生命、精神的内在变化之中的。   
。。。。。。   
现代主义是一种反思状态,是一种突然失去目标的茫然不知所措,是一种无方向感的呐喊,一种怀疑的折磨,一种焦虑和恐惧的心跳;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的离弃,不是因为古典艺术失去了光辉,而是古典艺术不能表达现代艺术所要表现的那个时期的人类精神。  
现代艺术是人类更年期的精神反映,当代艺术就是生命快要告别世界的绝望的悲吟,或是生命面对死亡时的焦虑、恐惧或者拥抱死亡时的狂喜状态的一种精神反映,当代艺术的精神背景是后现代主义魅影;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老年综合症,无力、虚弱、多疑、颓废、绝望是它的主要特征,由于生理机能、心理功能衰变、异变、病变,他所感觉中的世界也是病态的,一切都不如意,一切都不顺眼;于是彻底地否定,彻底地批判,彻底地捣毁;后现代主义者们的所有工作就是欣赏和玩味被自己毁坏了的世界的碎影;后现代主义精神之境是一种意识到人类快要消亡时或是面对生命终结时的虚空、乌有、黑暗状态的歇斯底里的悲鸣,同时也是拒绝死亡或是爱上死亡之神的无力的悲呛、迷狂和悔恨。   
当代艺术以丑为美,以否定、嘲弄、批判、拆毁我们自已建造起来的一切为快;当代艺术中所创造的形象和意境就象黑暗世界的魅影,是虚空的死亡之城的幽灵;当代艺术家就象梦入地地狱之门的使者,带回满世界的阴魂。这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垂危人类的生命和心灵特征,这些状态中既有深深的无奈、无聊与恐惧,也许还夹杂有对死亡之境的拥抱与梦想。当代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景象和故事,就是一部演出得非常精彩的以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人类晚年精神状态的交响曲,这曲既是献给自己的颂歌,同时也是悲壮的挽歌。  

彭朝 ∶ 
说得好!关于现代艺术对于古典主义绘画的反思与摈弃,也许有朝一日,当下所言之“现代之艺术”也势必会被新兴的审美方式所反思、摈弃。至于是否为艺术之“更年期”,或许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无可避免的要面对层出不穷的这样或那样的新的“质疑”与“反思”。至于所谓的“后现代”是否是所谓“现代之艺术”的“晚年”,也许言之尚早。关键在于这种“现代艺术的衍生形式”是否能够在这种必然的“反思”浪潮之中实现其最终的“涅槃之旅”。也许新生的“后现代”会比以往的所谓“现代”更加成熟,那么当下的这种“后现代艺术的更年期”或许又是一种新兴艺术即将登场的孕育期吧!  

马一鹰 ∶ 
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是以抗拒、逃避——工业、城市为起点的,印象派绘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现代性”和“以工业进化为目的的社会现代性”背道而驰,艺术把诉诸情感和心灵的场景从城市移植到乡村、移植到城市的郊区、移植到海外的孤岛,把大自然作为艺术倾诉的主要对象。这一点和中国传统文人绘画“退隐山林”的精神诉求非常相似。
中国艺术在现代性的前夜,在和西方中世纪一样黑暗的社会时代,选择了有别于西方古典艺术寄寓宫廷庙堂的品性,而把村野山水作为艺术的栖居地。
由此不难理解,在中国的现代主义美学实验中,传统的山水绘画为何总是被一再地用现代性的语言重新表述出来。作出这种选择的审美动机是显而易见的∶理性主义及其科学的力量让外在的世界趋于规整和同一时,却使得人的内心世界陷于困顿和混乱;城市的喧嚣、秩序和人为制作的一切,完全消解了蕴涵在乡村的田园风光中的自然、人性和宁静。
“艺术现代性”和“社会现代性”的悖论无疑反映着艺术和科学的边界或对立,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据此把现代主义艺术视为有别于科学、道德和法律的独立价值领域,正是基于艺术自主的现代性。
中国艺术在历经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最后完成的是对“现代视觉艺术〔美学〕的回归与超越”,在美学实践中重新建构起“普世艺术”和“艺术的普世价值”,最终实现“全球语境下的文艺再复兴”。  

彭朝 ∶ 
也许正是由于传统的中国艺术的这种有别于西方古典艺术的传统审美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当下之“现代艺术”对于传统审美进行的这种所谓的“反思”与“质疑”的决定性的差异。
实际上,中国现存的绝大多数的所谓“现代艺术”对于传统的“反思”与“质疑”,更多的是针对85之前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反思”与“质疑”;其本质,正如兄之所言,在于对“社会主义写实主义”之前的所谓“人文传统”进行“现代化”的回归;其着重点在于对“人性的”自由解放。一鹰兄所言之“现代美学的回归与超越”,实际上也是基于其对于中国原有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批判意识之上的,而这种对于传统的所谓“回归”,其本质在于实现其对于“人性”的最大限度的解放与宣泄。因此,这种所谓的“回归”其本质实际上是经过所谓的“现代意识”洗礼了的,对于传统“人文意识”的新“超越”!  

萧也 ∶ 
很赞同马一鹰先生的∶“全球语境下的文艺再复兴”观点,这个想法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当代艺术的前锋们已把艺术推入到吃人、吃屎、割人肉等状态时,前面已没有路了,这种以丑、以痛、以暴力、以污秽为美的反人性需要的艺术行为和作品不可能有生命力的,决不会长寿,人类在呼唤着一种新的合于当代人治疗“被伤的心灵”的精神“制剂”,这“制剂”也许就是马先生所说的“文艺再复兴”中产生的东西。  

天乙∶
这个题目德沃夏克论述过,他那本小书《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写得很有意思。  

马一鹰∶
 所以萧也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就归纳总结∶艺术史归根结底是人类的精神史。然后引发后面的一系列高明、强悍、独到的个人见解!此乃“智慧之光”也!  

gaosheng ∶
正路不好走,因为难以逾越前人。所以,难免有人走各种各样儿的歧途怪路,层出不穷。。。。。。  

马一鹰 ∶
您指的是∶“当代艺术的前锋们把艺术推入到吃人、吃屎、割人肉等状态”和“以丑、以痛、以暴力、以污秽为美”吗?呵呵。。。   

玫瑰老太婆 ∶
学习!  

曹光利 ∶
感谢马先生用唯美主义的思想构建艺术的理想,这对于中国的艺术现实就是一种超越,就是真正的现代艺术。唯美超越一切,唯美缔造一切。唯美改变一切。尊重人性,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艺术。艺术影响了社会就是成功的一派。  

李姝仪 ∶
好的探讨,赞!  

马一鹰 ∶
感谢光利老兄的精彩概括、点评,正如兄长所言∶“艺术影响了社会就是成功的一派。”
我们∶可能、也许、当务之急,需要迅速改变的是“一味盲目、放纵歌颂政治主题”;“过分无情、无耻歪曲、丑化政治形象”;“无限扩大、揭露社会黑暗面、丑陋面,伤痕”这种局面!
我们应该抽离、超越于现实之上,以更加高远、高尚的志趣、情操,寻求、表达一些更加美好的意境、场景、情感、情绪,创造、营造一个更加良性、和谐的艺术环境、艺术氛围。  

gaosheng ∶
学习!

luoyueheng ∶
阴极了必定生阳!  

柴铃 ∶
拜读。  

GOLDKING ∶
支持全球语境下的文艺再复兴!  

飘曳心翁 ∶ 
欣赏!  

李福林 ∶
让美的旗帜高高飘扬,永远引领我们去战胜丑陋!  

汉泥巴 ∶ 
好文,学习!  

侯海华 ∶
黑格尔把艺术的发展看作一个过程……海德格尔认为:现代伟大的艺术连同其本质一起已离开人类,艺术在极其缓慢地死亡。……哈哈……二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已遇到了艺术难题。……当然,我相信会有无数次的文艺复兴时期到来,我喜欢唯美主义的艺术表达方式。……拜读了!!!  

萧也 ∶
这场讨论比任何一场都有意义,一看大伙这热情劲,我好感动!说明我们都有同感,都有一样的心灵呼唤,当代艺术真的走的太远了,迷失以至疯狂了,下一步就会是自杀了。我们不与他们走,我们跟着自已的心走。。。  

高名潞∶
在全球化语境中,西方的现代和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都呈现出一种“错位”现象。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出两个特点:第一,放弃了现代主义精英式的话语方式而转向波普,挪用、借用、调侃、反讽是后现代惯用的手法;第二,强调社会性、时尚性和流行文化,无视知识分子的话语形式。现代主义在1950年代走到了话语、话权系统化阶段,就会阻碍艺术的创新。西方的背景决定其有必要采用后现代主义的方式进行革命,但是切换到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背景中,就变成了一种“错位”。  

孟禄丁∶
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追求的是精英文化,但时间太短了,1989年之后就发生了转向,政治原因使中国的艺术迅速与当时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合流。 85时期的精英文化短暂发展后遭遇了挫折,1990年代的整个中国文化界都是在妥协、适应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的艺术都是妥协的产物,是中国知识界被迫无奈的选择,这种妥协又刚好找到一个后现代理论的支撑,得以在国内外解释和发展。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抽象艺术在中国也是边缘化的,到了90年代,大家就更无心关注了。现在非常明确的是,有的艺术完全凭个人兴趣和感觉创作,有的艺术针对当下文化创作,我属于或要求自己属于第二类。20世纪90年代的艺术对当下文化的积极和消极的意义应该被梳理、修正,如果没有明确的清理和创建态度,就无法为当下文化指明新方向、打开新局面。比如1990年代的艺术主流趋向符号化,并成为阐释后现代理论的图式,这种符号有政治符号、时尚符号、传统文化符号等,它们的泛滥和由此衍生的浮躁和肤浅的艺术现象,已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忍受。相对于这些,抽象艺术其实更纯粹一些,更能保持独立的态度,能够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艺术还有另外一个方向,并不单纯直接表现社会政治意识和现实的表象。  

高名潞∶
就是说要摆脱后现代主义图像模式(这个模式在中国变成符号模式)的控制,把中国当代艺术中存在的另一种现实或者批判现实的可能性揭示出来,这个工作一方面有历史意义,另一方面还具有揭示历史、梳理历史的现实意义。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长远观点不应急功近利或追捧实用主义、急功近利的符号,拿起来好用,但它都是迎合“挪用”、“假借”的即时手法。当下的任务是建立自己的美学脉络和体系,超越即时性、实用性的艺术。这要求大家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理解中国传统和当代艺术理论,如后结构主义理论不是纯粹画面操作的问题,而是要求经得住思考,连续下来形成体系。这个状态得去创造,不能等待。现在实际上我们是在探讨美学叙事的问题,指的是一种深层的、思辨的、思考性的东西。过去这些是长期被搁置的,评论家和艺术家都不进行这样的研究。现在我们呼吁回到美学叙事,呼吁艺术家用一种抽象性的语言去描绘世界,描绘自己。  

彭锋 ∶ 
20世纪中国曾经涌起了几次“美学热”,在当时“沉寂”的世界美学天空中,成了最绚丽的星座。
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热”在消退,而世界美学却不再“沉寂”,此消彼涨,中国美学已不再亮丽。
中国还会有“美学热”吗?这是中国的美学研究者很感兴趣但又无法预测的问题。
今天的社会的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用“后现代”、“第二次现代化”、“审美化”还是“图像转向”来描述它,都意味着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由“硬”向“软”、由“实”向“虚”的转向。在一个虚拟柔软的社会里,艺术和审美将会越出它们的边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也有可能越出它的边界,成为人们普遍采取的生存策略。中国文化本来就以推崇“空灵”著称,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转向。
在我们看来,从今天的时代条件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再次出现“美学热”。
为了推动“美学热”的出现,我们需要做许多扎实的研究工作。公正地说,前几次“美学热”给今天的美学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包袱。。。我们不仅要加入国际美学讨论的话题之中,而且要提出自己的话题,吸引国际美学学者加入我们的讨论之中。。。  

亚萍 ∶
心境表露?死而复生?艺术作用?艺术家?  

诗情若心 ∶
学习!  

罗宏熙 ∶ 
学习。  

yishixuan ∶
学习。  

shangzhongqi ∶
我们就象自愿钻进艺术的苦海中,而痛难挣扎着。。。。。。  

曾群策 ∶ 学习!  

tb8965 ∶ 
古典主义是应该反复兴了,当代艺术有太多糟粕的东西。。。  

张格 ∶
拜读学习!  

鸭摸巧洞 ∶
马先生高论,希望文艺再复兴!  

蓝春雷 ∶
拜读!问候马兄!祝好!  

曹光利 ∶
问候。天天快乐。  

鹿綦 ∶
拜读。  

rennaiying ∶
学习。  

刘军辉 ∶
拜读。  

梁峰 ∶
拜读。  

刘艳丽 ∶
说得好。  

杨东平 ∶
马一鹰 ∶
" 中国艺术在历经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最后完成的是对“现代视觉艺术〔美学〕的回归与超越”,在美学实践中重新建构起“普世艺术”和“艺术的普世价值”,最终实现“全球语境下的文艺再复兴”。"
"我们应该抽离、超越于现实之上,以更加高远、高尚的志趣、情操,寻求、表达一些更加美好的意境、场景、情感、情绪,创造、营造一个更加良性、和谐的艺术环境、艺术氛围。"

曹光利 ∶
"感谢马先生用唯美主义的思想构建艺术的理想,这对于中国的艺术现实就是一种超越,就是真正的现代艺术。唯美超越一切,唯美缔造一切。唯美改变一切。尊重人性,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现实,尊重艺术。艺术影响了社会就是成功的一派。"

杨东平∶
“说得太好了。正道沧桑......"  

夏末印象 ∶
感觉艺术时期就像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呵呵,也许世界上很多东西也是围绕这四个阶段吧。  

评论人:匿名评论论 评论时间:2010-05-17
全球语境下的文艺再复兴,的确是一个伟大的美好理想,但路漫漫其修远兮。真善美作为一种高美的人生境界,其对人类思想行为的规范作用是无替代的,只是欲念坏了境界。故去欲、净心、修身是得先做的,治国平天下是一介书生不敢奢望的,然用美的、干净的、充满热情的艺术去影响他人,多些责任,多些关怀,多些合力,一代一代,当想要的景象出现时,何愁文艺不复兴?  

彭朝 2010-05-19 22:42
作此评语者,此人心存大境界,亦绝非泛泛之辈。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