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雕塑《闯》诞生记

更新时间:2010-06-07 08:42:24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五味子 编辑:janet 浏览量:506

雕塑《闯》

    1993年7月前后,老深圳博物馆门前的草坪上耸立起一尊视觉冲击力非常强的巨大的金属雕塑:一位肌腱发达的巨人,正用力推开一重大门。矗立之初,雕塑没标名称、作者。但雕塑很快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路过的人们都会在那里拍照留念。

    同时,它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关注,一时间,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报刊都先后刊载过它的照片,电视上也频频出现它的镜头。但对它的命名却说法不一,有的名之日“开放”,有的名之日“巨人”,直至今日,它仍然让经过的人们流连、回味。

  那么,这尊雕塑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命名,进而又是如何立在博物馆门口的呢?我正好是它诞生的见证人之一,就来把这段历史述说一下。

  事情得回溯到1992年8月,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会筹展期间。当时全国20多个沿海开放城市都要把自己的改革开放成果拿到北京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汇报,深圳作为最早的特区,如何全面展示自己的风采?深圳展馆筹展办总策划、时任深圳市投资促进中心干部的郑建平在筹展过程中萌发创意,用一尊主题雕塑来表现深圳在过去10年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深圳人的精神风貌。在苦苦的构思中,他受中国画廊门前推开艺术之门的女神雕塑的启发,并把它点化、升华,于是,一个能够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全新的雕塑创意诞生了。

  郑建平对雕塑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构想和要求,交由深圳大学建筑艺术系雕塑实验室和广州美院雕塑系共同制作完成。该雕塑人体造型为铜质,体魄健壮、表情坚毅,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大门为不锈钢,高度5.3米,连同基座约7米高。果然,它不同凡响,于1993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有20个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参展的展览会上,成为深圳馆乃至全展场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吸引观众的“焦点”,并成为统领全馆的象征。专家们认为该雕塑达到了政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都给予了高度评价。深圳展馆终以其鲜明的主题、浓郁的时代色彩、壮阔恢弘的气势,在整个展览中一枝独秀,夺得了最佳设计奖。

  当时,中国革命博物馆正在筹办共和国国史陈列,馆长闻讯立即前来深圳馆洽谈,建议将该雕塑搬进国史陈列的改革开放厅,作为永久性陈列,但因雕塑超高才不得已放弃。后来遵照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李灏、厉有为同志的指示,该雕塑运回深圳,安置于深圳博物馆门前,成为深圳的又一人文景观。

  这尊雕塑的创意者郑建平对该雕塑解释如下:其名为《闯》,取自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中对深圳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敢闯的高度概括。寓意有三:一是率先推开国门,对外开放:二是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三是打破“左”的思想的牢笼,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无怪乎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说:《闯》在深圳的第二个10年中,应该继《拓荒牛》之后而成为深圳精神新的象征。

  转瞬已近20年,铜像经历风雨,今天,依然是上镜率最高的人文景观之一。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