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中国张”的世博情缘——关于已故雕塑家张充仁艺术之路的对话

更新时间:2010-05-31 08:52:2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郁贤镜;李超;薛惠兴 编辑:janet 浏览量:490

    《德彪西》法国著名音乐家。作于1992年,是张充仁晚年肖像雕塑中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作品塑造手段别出匠心,通过繁与简、精细与粗疏的变化,赋予形象以韵律与节奏,使整体形象更为流畅和富于表现力。  董鸿景

    《密特朗》作于1988年。受法国文化部委托,张充仁为密特朗总统塑像。张充仁凭着熟练的技艺和一生潜心创作的经验,抓住了总统家族的特征,创造了一件形神兼备的传世杰作而轰动欧洲。  董鸿景

    《埃尔热》作于1981年。张充仁与埃尔热分别5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重逢后,即为好友塑像留念。1985年与法国文化部长签约,重塑巨型《埃尔热》像。于1989年耸立于法国安古兰姆市国际连环画博物馆。  董鸿景

    《恋爱与责任》作于1945年。上海沦陷时期,日寇以色情、毒品腐蚀中国青年意志。作者创作此像,意在唤起青年对家庭、从而对社会的责任感。作品为一对情人热烈相拥时,仍手握犁把的艺术形象。神态生动、情趣盎然。  董鸿景

    《齐白石》作于1946年。1946年11月,为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塑像。整座胸像采用大笔触,手法写意而洒脱,把老人的矍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其神情个性的拿捏,可谓入木三分。白石老人大为赞赏,欣然为张充仁题词:“泥塑之神手也”。  董鸿景

    《清溪》1946年创作的一出浴少女形象。造型柔美,曲线流畅,亭亭玉立,神采怡然,极富人体美的艺术魅力。  董鸿景

    《手模》始塑于上世纪40年代。1985年张充仁赴法国讲学时带去巴黎,被收藏于巴黎艺术博物馆。2007年从原模翻成该铜件,收藏于张充仁纪念馆。  董鸿景         

      ◆郁贤镜  李超  薛惠兴

    在世博会的历史篇章中,曾经传诵着一位上海之子的艺术传奇,他就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奠基人之一,著名美术家张充仁。1935年布鲁塞尔举办万国博览会,使得当时留学在比利时的张充仁,有幸参与世博会中雕塑《马修像》的创作。张充仁即是最早参与世博会的中国雕塑家。2010年5月,以这部分珍贵的历史资料摄制而成的电视专题片《“中国张”的世博情缘》参展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
    
    郁贤镜:(上海张充仁艺术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张充仁是最早参与世博会的中国雕塑家。张充仁早年在上海土山湾工艺院学艺,受到摄影、制版素描、水彩画、油画以及法语的严格培训。他曾经目睹父辈们精心制作的经历了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一座全柚木雕刻的中国牌楼和运往比利时的“中国宫”,生成了其艺术之梦。
    
    李超:(上海大学教授、博导)随着张充仁于20世纪30年代留学艺术活动的进行,其与世博会的文化情缘也开始显现。1935年,布鲁塞尔举办万国博览会,张充仁有幸参与比利时百年宫巨型雕塑的创作。他在罗丹传人马栋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其中的《马修像》。这尊巨雕至今高高耸立,堪称传世杰作。
    
    郁贤镜:首度是在比利时留学期间,张充仁结识了年龄相同的连环画家埃尔热。埃尔热正准备让笔下的“丁丁”到中国去历险。张充仁告诉埃尔热:“你的作品应该反映一个真实的中国。”他们为这部作品取了一个富有东方色彩的名字——《蓝莲花》。1934年《蓝莲花》在比利时发表。至今,《蓝莲花》已有50多种译本,使法语区国家家喻户晓,有十亿人知道中国张。
    
    李超:如果欧洲有“中国张”之说,那么中国则有白石老人的“泥塑之神手也”之誉,此显示了这位中国现代雕塑奠基人之一的非凡造诣。张充仁一生创作了近200余件雕塑作品,其中不乏国家级的经典之作。
    
    薛惠兴:(张充仁纪念馆馆长)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张充仁目睹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巨变,潜心创作完成邓小平塑像,表达旅欧老艺术家对中国伟人的一片深情。此外,馆藏的其他雕塑如《埃尔热》《齐白石》《印尼英雄舞》《吴湖帆》《停航》等作品,皆赋予泥土、石块或青铜以生命。
    
    李超:“中国张”的世博情缘,令我们再度反思张充仁在今天的文化影响。他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财富。上海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中国近现代艺术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为上海赢得国际荣誉而值得珍惜。我们诚挚地感谢张充仁纪念馆所藏作品和文献,为世博会保存了中国艺术家的历史献礼,重新思考中国艺术在国际领域中的文化身份和价值取向。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