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年施」款 宣德朝 (公元1403至1425 年) 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 估价待询
2010 年香港佳士得「中国宫廷御制艺术精品,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春季拍卖将于2010 年5 月31 日举行。此次拍卖的作品上至西周 (约公元前1100 至771 年),下至二十世纪初,逾250 件拍品中既有鎏金铜器、佛教艺术品、御制瓷器、玉器和地毯,亦有丝绣及宫廷陈设品等,内容涵盖甚广。此次拍卖的亮点是具「大明宣德年施」款的宣德朝 (公元1403至1425 年) 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 (估价待询),如斯重要的作品在拍卖史上实属罕见。众多拍品的估价从港币3 万元至3 千万元 (美元4,000-390 万) 不等,总成交额预计可高达港币4亿元 (美元5,180 万)。
「丝绸之路」泛指曾经一度广布中亚地区的陆上经商路线,丝路贸易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而影响最巨者莫如佛教的传入。僧侣和佛教徒的信仰之旅漫长艰苦且险阻重重,动辄历时数年,但同时亦将大量佛教典籍和艺术品引入中土。佛教约于公元三至四世纪在中国植根,当时其艺术形式和内容仍具浓厚的中亚气息。但至六世纪,中国佛教雕塑的外族特色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化的五官与服饰。据佛经所言,造像可积功德,故此塑像之风极盛,大批石雕、木刻和铜制佛像纷纷涌现。后代君王大多信奉佛教,在宫廷影响之下,佛教雕塑亦改头换面,有的皇帝更自视为菩萨再世。
拍品中最瞩目者是明宣德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此像庄严无比,做工精妙,颇能代表公元十五世纪初永乐、宣德二朝 (公元1403 至1435 年) 宫廷订制的上乘鎏金铜像。永乐帝曾多次召见西藏高僧,并邀之来华弘扬佛法,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鎏金铜像因而大行其道。在明代大型御制鎏金铜像中,本拍品堪称精绝之作。此尊无量寿佛于莲花上结跏趺坐,胸前珠串璎珞飘垂,曼妙无比,宝座铭「大明宣德年施」。这类鎏金铜像与藏传佛教渊源甚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源流。据称,宫廷施造的佛教雕像常模拟天子形象,故百姓多视之为君王化身。此尊鎏金铜像虽脱胎于藏传佛像,但亦兼具中国特色。拍品中尚有两件佛教重器,其制作年代应在无量寿佛坐像前后,综而观之,可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中国佛教艺术的蜕变过程及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
宋 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 估价:港币580 万-650 万/美元75万-84 万
早于十二世纪宋代 (公元960 至1279 年),佛教造像艺术已富有浓厚的中国色彩,就此可证诸工艺卓绝的宋木雕彩绘水月观音像 (估价:港币580 万-650 万/美元75万-84 万)。这类大于真人比例的塑像最常见于华北山西省 (佛教圣地太原和五台山皆位于省内)。此尊观音造型丰硕,一臂轻置于曲膝之上,意态闲适自若,五官逼真写实,垂视的目光饱含悲悯,生动地体现了观音济世为怀之念。西藏文化的影响在乾隆年间尤为明显,这和清廷与西藏往来频繁所形成的宗教与政治生态息息相关。乾隆皇 (公元1736 至1795 年)笃信藏传佛教,且自视为文殊菩萨 (即妙吉祥,聪明智慧之化身) 托世。该时期制作的小巧佛龛亦独树一帜,就此胡惠春旧藏清乾隆御题紫檀四角亭式佛龛 (估价待询)堪称为绝佳例子。此拍品应是乾隆帝谕令良工巧匠用从东南亚进口的贵重木材 —— 紫檀制成。佛龛前方饰以两条鎏金虬柱,内署「御制大士相赞臣于敏中敬书」,「大士相」即观音。
清康熙黄地绿彩龙纹橄榄瓶 估价: 港币700 万-900 万/美元90 万-120 万
佳士得2010 年中国宫廷御制瓷器春拍亦呈现了清代康熙 (公元1662 至1722 年)、雍正 (公元1723 至1735 年)、乾隆 (公元1736 至1795 年) 三朝珐琅彩的绝代风姿。康熙瓷器在明代工艺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因而备受推许,造型秀美的清康熙黄地绿彩龙纹橄榄瓶就此作了最佳的诠释 (估价: 港币700 万-900 万/美元90 万-120 万)。此器垂肩圆腹,撇口长颈,乃是典型的清代样式,而黄地绿彩龙纹的装饰手法则脱胎于十五世纪初明瓷。
雍正瓷器的造型和彩瓷工艺皆一枝独秀,最佳例子便是一对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盘 (估价:港币800 万-1,000 万/美元100 万-130 万)。此拍品出自Woolworth 女继承人Barbara Hutton 旧藏,后为香港船王赵从衍罗致。双盘所绘桃树均起于外足,攀过口沿延至内壁,此乃雍正瓷器典型的装饰风格。这类构图在布局上难以平衡,惟有画技出神入化者方能驾驭。碗身绘八桃五蝠,枝上桃花粉嫩柔美,红色蝙蝠寓意「洪福齐天」,「五蝠」音谐「五福」,意指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
雍正 铜胎开光画珐琅芦雁图八棱尊 估价:港币500 万-700 万/美元65 万-90 万
雍正宫廷作坊的画珐琅工艺无疑已炉火纯青,最佳例子是一对稀世铜胎开光画珐琅芦雁图八棱尊 (估价:港币500 万-700 万/美元65 万-90 万),器身所绘徜徉于花间溪畔的雁群,便是用柔和悦目的珐琅彩在铜胎上点画而成。这类作品大多配有带孔白玉盖,以固定花茎。斗彩亦颇受雍正帝青睐,这种画珐琅工艺是将珐琅彩交叠并置,以营造出饶富兴味、含蓄淡雅的装饰效果,此次拍卖的仿成化斗彩缠枝番莲纹长颈瓶 (估价:港币500 万-700 万/美元65 万-90 万,见右图) 便是此中佳作。斗彩工艺肇始于明宣德 (公元1426 至1435 年),成化年间 (公元1465 至1487 年) 渐臻成熟。此瓶的造型纹饰均属特例,其形制应脱胎于成化瓷,而侈口、垂圆腹、撇足的造型则是清代之变奏。
乾隆年间(公元1736 至1795 年),色调柔美、深浅有致的粉彩瓷器盛极一时。乾隆帝的艺术珍藏浩如烟海,其鉴藏眼光亦卓荦超伦。乾隆瓷器中不乏仿古之作,此次推出的清乾隆粉彩鸡缸杯 (估价:港币150 万-200 万/美元20 万-26 万,见左图) 便是其中一例。此器题识落丙申年款为1766 年,外底署「大清乾隆仿古」四字篆书款。这类作品极为珍罕,应是清代御窑仿烧成化斗彩鸡缸杯之作。
绝妙青花瓷中有二例尤为突出。其一是张宗宪旧藏明成化青花缠枝宝相花纹高足碗 (估价:港币600 万-800 万/美元78 万-100 万,见左图),经典明瓷的动人风采于此一览无遗。成化御制瓷器妙不可言,这体现于其胎土之细腻、烧造之火候及画工之无懈可击。自古以来,成化瓷器一直备受藏家青睐,盛名经久不衰。本拍品所绘的缠枝宝相花纹最常见于成化宫碗,但以此为饰的高足碗却绝无仅有,本拍品应属孤品。此外,明代精品中尚有一件永乐莲子碗 (估价:港币200 万– 300 万/美元26 万-39 万)。盌内绘莲瓣、枇杷、茶花及菊花,纹样布局均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如出一辙。
清代皇帝对明瓷推崇备至,兼之好古慕雅,在前人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就此可证诸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背壶 (估价:港币400 万-600 万/美元52 万-78 万),其五爪游龙在云海间昂首翻腾,画工生动传神。此器于二十世纪初被纳入欧洲私人珍藏,近来始于拍卖市场上亮相。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玉始终享有崇高的文化地位,故自古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玉石质地致密,经打磨后表面光滑细腻、温润厚泽,呈白、碧、灰、褐等色,浓淡深浅千变万化。
早于新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6500 至1700 年),人们已认为珍罕坚密的玉石蕴含着护身避邪的神奇力量。由唐至清 (公元618 至1911 年),玉石雕刻和饰件俨然是特权阶级或皇亲贵胄的专利品。时至今日,现代收藏家对玉依然青睐有加,并对其致密、晶莹、润泽、蕴藉和淡雅的特质推崇备至。时至清代 (公元1644 年至1911 年),尤其是乾隆帝 (公元1736 年至1795年) 征服土耳其斯坦后,新增的版图提供了大量质地上乘的软玉。今年春拍将推出多件珍罕乾隆玉雕,如白玉龙凤供寿纹双活环象耳扁瓶 (估价:港币300 万-500 万/美元39 万-65 万)、御制白玉五蝠供寿圆盒 (估价:港币500 万-700 万/美元65 万-90 万,见右图) 及白玉雕卧牛童子 (估价:港币200 万–300 万/美元26 万-39 万)。
二十世纪初晚清或民国翠玉双龙活环耳盖炉 (估价:港币1,000 万-1,500 万/美元130 万-200 万,见左图) 亦是拍卖会焦点之一。中国不产翡翠,从缅甸大量进口翡翠始于乾隆朝,其色泽比中国软玉更富于变化,而且外观有如玻璃般晶莹通透,当中又以本盖炉所用的祖母绿翡翠最为珍罕,清廷和古今收藏家皆视之为玉中极品。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