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马一鹰
参与讨论∶天乙 、黄奕信 、王国宪 、任丽君 、闫国斌工笔画家 、彭朝 、wangwhhh 、朱雨泽 、kexingfa 、王晓波 、伞老人 、刘晓林 、魔鸟 、王樱璇 、世间一凡尘 、朱诺 、dofeiler 、贵州福海 、王凤霞 、任丽君 、丁飞 、李少清 等。
于晓洋作品,《蒙娜丽莎的玩笑》
天乙 ∶
艺术不管受到何种意识形态或者观念的指引,不论其阐释如何具体或者抽象,在观众那里必定会还原为某种、某些具体的概念性的感知或者认知,如果艺术作品或行为仅仅是观众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者感情,那不应该是当代艺术所希望的目标,因为现实存在的万千世像其实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登高望远,面朝大海,唐福珍自焚,谭**受审......都具有这样的效果。因而,艺术能不能转化为观众某种实实在在的价值判断以及在观众那里的确定的是非正误等等认知,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马一鹰 ∶
中国当代艺术原有的价值体系“论证”,都是由少数批评家、策展人和艺术交易商极短时期内交互推动形成的,在这个裙带体系里还多了一层艺术家的生存策略要求,从很多细节上看是非常粗糙而且值得质疑。中国当代艺术价值的转移,也是一场“主流艺术”价值的重新评估,更是其他边缘艺术价值的唤醒。
中国当代艺术价值将注定不断被转移,正是基于社会现实阶段不断的变化以及现实形态的多样性所注定的,特别是传播艺术的媒介(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发达)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今天,艺术的价值并不再是权威们与话语权的利益交换而刻意形成的。
对艺术的价值判断我们需要兼听更多、更公正、更客观的声音,而不只是像权威部门下单式的判断。艺术价值判断不是套用艺术史的既有现象以及社会学某些术语,再加上几段模棱两可的哲学表述就能够形成对艺术的价值进行法官式的终审判定。
艺术的多样性就是这样被艺术特征符号给掩盖与排斥,这是不是人为地过滤掉了中国艺术的其他性?
今天这样一个无比渴望可以听到多种真实的声音、看到多种艺术形式表达的艺术界,是不是到了对这样一个已成为主流价值的艺术局面提出质疑的时候了?!
黃奕信 ∶
【对艺术的价值判断我们需要兼听更多、更公正、更客观的声音,而不只是像权威部门下单式的判断。艺术价值判断不是套用艺术史的既有现象以及社会学某些术语,再加上几段模棱两可的哲学表述就能够形成对艺术的价值进行法官式的终审判定。】網絡藝術的興起將打破權威性的壟斷。
天乙 ∶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当代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等问题,无疑值得争论,但是,争论需要离开个人的语境,把社会大背景作为参照系。
那种把艺术仅仅理解为技术、技艺甚至某种娱乐方式抑或暂时艺术家的某些机巧的观点,显然无法进入当代艺术的境界。当代艺术所以当代,就在于它生于、作用于、发展于当代某种特定的时空比如中国这样的的时空,那么,它必定基于中国社会存在引起的艺术冲动而发生,必定在社会现实的作用下成为一件作品,它必然以最适合表达艺术家价值观的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因而,当代艺术具有有意义的与无意义的之分。
马一鹰 ∶
所谓“当代艺术”应该强调自身的文化诉求,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
当代艺术既区别于学院艺术,也与以“形式先决”为前提的现代艺术大相径庭,尽管它也追求语言表达的当代性和形态上的多元化。
当代艺术更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况与精神需求:直面现实、介入现实、反思现实、批判现实。
“当代艺术”艺术家们在创作中所采取的某种文化策略,是主动迎合西方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想象。
“政治波普”和“泼皮现实”主义从早期的“前卫”逐渐流于“媚俗”的过程,也演变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生存语境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策略。
90年代中后期,“政治波普”在西方走红,中国当代美术界出现了一大批假借政治意识形态和贩卖中国文化符号的作品,“泛政治波普”的创作方式蔚然成风。
这促使我们对后期“政治波普”和“泼皮现实”主义进行重新评价。
早期的“政治波普”和“泼皮现实主义”是具有某种前卫性的,它们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能忽略它们后来由前卫转向“媚俗”的蜕变过程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它们只能表征90年代初那个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现实,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来说,它们已经死亡了。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风格与流派中,“政治波普”与“泼皮现实主义”也是最早遭遇“后殖民”困扰的艺术风格。
作为个案,它们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值得进一步反思。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需要摒弃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惯例,应该敢于打破西方所赋予的“他者”身份的藩篱,我们并不是一个“他者”,我们无须向谁提供一种属于“异国情调”的东西。
唯有从中国当下的文化现实出发,唯有忠实于自身的“中国经验”,中国的当代艺术才能真正走出“后殖民”的阴影。
王国宪 ∶
艺术的多样性就是这样被艺术特征符号给掩盖与排斥,这是不是人为的过滤掉了中国艺术的其他性?
任丽君 ∶
对艺术的价值判断我们需要兼听更多、更公正、更客观的声音,而不只是像权威部门下单式的判断。艺术价值判断不是套用艺术史的既有现象以及社会学某些术语,再加上几段模棱两可的哲学表述就能够形成对艺术的价值进行法官式的终审判定。——支持。
闫国斌工笔画家 ∶
艺术不管受到何种意识形态或者观念的指引,不论其阐释如何具体或者抽象,在观众那里必定会还原为某种、某些具体的概念性的感知或者认知,如果艺术作品或行为仅仅是观众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者感情,那不应该是当代艺术所希望的目标。——支持!
彭朝 ∶
天乙兄的观点实际上再一次的提出了关于艺术的“社会属性”的问题。成功的所谓“当代”艺术实际上应当是对其所处“当代”有所影响的。脱离了这种“当代”意味的社会属性的所谓当代艺术,实际上是对社会文化本身毫无意义的纯粹艺术行为,这种艺术行为在学术层面或许具备一定的探索价值,但其也仅仅只能以“艺术”冠名而与所谓“当代”相距甚远。
关于所谓“当代艺术”的有意义与无意义之说,实际上应当是相对的狭义的有无“意义”。这种意义是针对于“当代艺术”的这种“当代”所表述的“社会属性”而言的所谓“意义”。但从广义上讲,实际上任何的“艺术”都应当有其相对的“必然意义”。换句话说,凡是存在的,或许就有其存在的“意义”,反之其根本就尚未“存在”或“即将存在”。
关于当代艺术的价值是什么?在下认为不外乎“当代性”与“艺术化”两个方面。首先,既然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以“当代”为其时间定位,则其存在并发展之第一要素应为其“当代性”。而这种“当代”性,明显的带有针对的特指意味,这种“当代”实际上是与其所处之“当代”之社会文化的定位息息相关的,因此也可以称其为“当代艺术”当代化的“社会属性”。这种属性的根本,实际上就是天乙兄关于“文化的社会责任”的理论。不同的是这种当代艺术的价值相对的对于“当代”这一特指时间环境所负责。
其次,则是所谓“当代艺术”之“艺术”属性,这是当代艺术之所以称其为艺术的根本属性。脱离了这种纯粹的“艺术性”。当然也就无法称其为“艺术”了。
一鹰兄提出的问题相当的到位,即究竟当下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的标准与定义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关于“当代艺术”的标准,事实上在当下之中国的的确确有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主流的所谓“当代艺术”者为中国的当代艺术画好了条条框框,似乎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除了那几个被招安的利益既得者之外,其他的要么归属于“前朝”,要么则不得不背负着新的“叛逆”的帽子自称“后现代”。似乎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将这种“当代”完成了。而接二连三的不断出现的新新艺术者们只能以“现代”“实验”“后现代”的名义而苟活于世。这真的是非常的可怕,因为我们已经想不出还有什么“称谓”再继续的将这种“现代”进行下去了。于是出现了所谓的“80艺术”“90艺术”等等以年代命名的新兴艺术称谓。难倒这种“现代”真的是所谓“主流者”可以独享的吗?中国艺术的“当代化”真的已经终结了吗?
为什么要将“当代艺术”符号化呢?人为的将“当代”终结,终结的仅仅不过是“当代艺术”这一称谓罢了。我想中国的“当代艺术”不论其称谓如何,最终依然还是会将这种艺术的“当代化”运动继续的“当代”下去。
wangwhhh ∶
学习!
朱雨泽∶
在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已朝着完全的抽象视觉转向表明,这个趋向与前进的科学技术是相符的。创建精神分析理论的佛罗依德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电的使用、汽车和摩天大楼快速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全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哲学家们在面对物欲横流、追求物质享受无度,自然界受到疯狂的开发所造成的恶果等等的现实面前,他们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论对世界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哲学和人生态度来面对当今的世界?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念将如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更新的世界并指导我们的行动呢?西方现当代哲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哲学的新概念,既超越传统哲学,扬弃传统哲学理念(并非抛弃),其实马克思在其晚年也说过哲学应当终结的话,特别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谈到他赞成“消灭哲学”、“否定哲学”,这里的哲学显然是传统概念的哲学。“后哲学”的理念是反对主体和客体二分,强调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世界,这种超越主客关系的合一与中国道家的天人合一是相符的。西方现当代一批哲学家兴起研究道哲学与禅学,以寻求解决后工业时代人们在思想领域和精神层面的困惑。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定义和束缚,不愿看到艺术创作的停滞不前,后现代艺术继续着对艺术本质的探求。这就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kexingfa ∶
拜读。
朱雨泽 ∶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企望倡导艺术的创造性,通过创造性活动来成就更合理的世界,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倡导对世界的关爱,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走向有精神的生活。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康德曾说: 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必须经受批判。他的经典话语依然适用于21世纪的今天。艺术永远是否定中生存和发展的。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超越现代艺术表现主义的艺术形态,它不是简单的主观表现主义,也不是主观再生成的表象主义。它是超越二元论的,对事物内质的影象的呈现,它是基于中国道哲学和禅学的精神内质而生发的艺术表述,它同西方“后哲学美学”的研究是同步的。
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形式上是抽象艺术,但它研究的是自然和人性的本质的呈现与显现。它也是一种抽象视觉心理学体系,研究精神意识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与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之间的联系。精神意识和物质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追寻了几千年的核心问题,正是这一问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融合。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并具有世界性的哲学意义,人类文明之未来发展的终极问题。
王晓波 ∶
欣赏!支持!
朱雨泽 ∶
从艺术的根性而言,主流的,大众的绘画就是与艺术相背的。
马一鹰 ∶
个性形式与精神内涵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艺术作品的面貌特征 ;每一件艺术作品均以不同的面貌特征展现其独有的个性表象与内蕴。表象的差异构成了千变万化的艺术众生相 ;内蕴的不同打造了无数的艺术自律。
艺术家对创作个性的追求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规律——退废用进。
所有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均与其个性含量息息相关;所谓的出新,均与艺术个性的再造视为一体。
dhl_1015 ∶
马先生,您的回复可比日志精彩呀!拜读了!
何不把您给彭朝先生的回复当作日志发了,以与博友共享!
马一鹰 ∶
首先对您长期来的支持、鼓励、赏识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有时候我非常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而且常常思想与行为同步,所以一分钟之后就会将这段回复发布成日记,请批判、指正……敬礼!
彭朝 ∶
实际上,相对于美国现代抽象艺术的发展,确立。首先所面对的是美国当时实际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当时美国文化的包容性。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社会文化的包容传统,美国的现代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高涨。在众多的实验性的抽象艺术创作之中综合了当时全球几乎现代文化的精髓。从而确立了以现代抽象形式为主的所谓“美国绘画”。但是这种现代抽象艺术进化并成功的例子并不适用于当下之中国。首先是中国固有的审美文化传统,在中国,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发展,确立,实际上都要面临一个基本并且残酷的问题,那就是在中国,任何的新兴事物的发展必须要遵循、符合、坚持某些固有的所谓“传统”,否则就无法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这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是我们不得不必须正面所面对的。因此所谓的“美国方式”对于当下之中国而言,似乎并不适用。中国的问题终归必然要用中国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是当下中国的抽象艺术走向文化台前所必需的觉悟。它可能会更加残酷,更加的矛盾重重。但这是中国文化的现实。必须面对。
马一鹰 ∶
“中国固有的审美文化传统,”其实已经开始全方位地动摇……
“在中国,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发展、确立,实际上都要面临一个基本并且残酷的问题,”但是最终这个新兴事物它还是会壮大、崛起,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奋斗……其实或许中国抽象艺术的真正崛起也是需要几个陈天华、谭嗣同的……
“在中国,任何的新兴事物的发展必须要遵循、符合、坚持某些固有的所谓“传统”,否则就无法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这也不是坏事,好的“传统”精粹我觉得确实须要汲取,是需要固守一些东西,当然不是保守……
所谓的“美国方式”并不需要适用于当下之中国,或许永远不需要适用于将来之中国。
“中国的问题终归必然要用中国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是当下中国的抽象艺术走向文化台前所必需的觉悟。它可能会更加残酷,更加的矛盾重重。但这是中国文化的现实。必须面对。”
这是我对彭朝兄的回复。请批判……
伞老人 ∶
革命啊革命。。。。。。
马一鹰 ∶
不在革命中爆发就在不革命中死亡。。。。。。。。。。。。。。。。。。
刘晓林 ∶
思考。。。看望。
彭朝 ∶
对于中国当下的现代抽象艺术而言,真正所缺乏的实际上并不是艺术界的陈天华与谭嗣同,真正缺乏的是抽象艺术“维新”的气候与土壤。在当下的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为现代抽象艺术的种子破土而出而必须的环境了呢?在东方的土壤之中结出的“现代”之果实是否已经能够为国人所接受并享用了呢?也许当下之中国并不乏陈,谭者。关键是要为中国艺术界无数的“维新者”提供一个浮出水面的舞台。或许我们可以将85风潮等早期中国现代艺术崛起之行为比作中国艺术领域的“洋务运动”,那今天我们所探讨的关于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话题,或许也可以称作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之中的所谓艺术的“维新”的运动。
魔鸟 ∶
拜读。。。学习。。。
马一鹰 ∶
“抽象艺术‘维新’的气候与土壤、抽象艺术的种子破土而出而必须的环境、在东方的土壤之中结出的‘现代’之果实是否已经能够为国人所接受并享用、为中国艺术界无数的‘维新者’提供一个浮出水面的舞台。”我想这些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不在等待中,也不可能有救世主!自救是唯一出路……“星星画派”、“85新潮”都是在黑暗、苦难岁月中渡过的……
“维新”的运动〔或者说‘中国抽象艺术运动’〕要靠我们自己来发动、完成……
彭朝 ∶
有道理,中国艺术的现代化的进程其本质是必然的,不可违背的。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这种自发的“自救”行为,要逐步的将其普及化,而后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整体自救”。则大功可成!
王樱璇 ∶
有人说现阶段不管做什么,姿态很重要,态度很重要,我从这人的话中好像觉得只要你摆出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态,什么都有可能,说这个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姿态好像已变成一种样式,一种别人不能对你说三道四的理由,一鹰先生您的态度是什么?
马一鹰 ∶
在我年轻的时候,应该、本来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态”,现在也许还是“敢于天下先”的!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怕的,大不了再打回原形!我已经挥霍掉了40年的生命,如果老天还能给我40年生命,我希望能活得精彩点,至少比前40年……
王樱璇 ∶
呵呵,我想说的是:是不是摆一个姿态出来就万事大吉了?且是说对艺术。。。
马一鹰 ∶
呵呵,我想说的是:姿态要摆!艺术也是要好好地做的!!。。。。。。
王樱璇 ∶
呵呵这倒是绝对真理!
彭朝 ∶
樱璇 女士的观点很有意思,正如一鹰兄所言,姿态要摆,学术也要搞。当下之中国现代抽象艺术运动的核心绝不是单纯的要“姿态化”,当然也没有要“学术”让位于“姿态”的意思。而是在整体上去推动这种社会性的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单纯的“姿态”解决不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但是仅仅一切向“学术”看齐的行为,其实质依然只不过是推动了无数的“个体学术”的进步而已。最终的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学术化的社会性的整体文化运动。学术是其基础,姿态决定方向,社会化是其必然出路。
马一鹰 ∶
“最终的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学术化的、社会性的整体文化运动。学术是其基础,姿态决定方向,社会化是其必然出路。”
说得好!!!!!!!!!!
王樱璇 ∶
谢谢彭朝先生准确有逻辑的解释,我想艺术家的总的姿态就是要对艺术对自己负责吧!
彭朝 ∶
有道理,只有有责任感的艺术才能真正称得上“艺术”,脱离所谓的“责任”就相当于架空了“艺术”的立锥点。
王樱璇 ∶
有责任感也就是忠实于艺术忠实于自己,对么?
彭朝 ∶
有道理,其实真正的关键在于艺术整体的价值取向,所谓“责任”其实更多的是整体性的定位的准确性。首先,艺术本身所具备的“社会属性”决定其不可能完全的脱离其所处地域,时间的客观局限性。因此,艺术本身首先应当对这种所谓的“社会化”负责。盲目的脱离这些地域,时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而进行所谓的悬空的与社会属性相脱节的“纯粹艺术”,其实质是与艺术的文化属性本身相违背的!因此,在下以为,艺术首先要对社会负责,其次是要对时代负责,再次,才是艺术本身。当然,所谓的“伪艺术”实际上本身就尚未进入所谓“艺术”的范畴,因此也就大可不必再议!
彭朝 ∶
实际上樱璇女士所指出的“责任感”更多的是指艺术创作之“学术性”,脱了学术领域的自我进化,实际上也就脱离了其创作的所谓“艺术性”。创作本身的确要坚持自我的“独特性”,否则创作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种自我进化的“独特性”,也就是樱璇女士所言之“责任感”实际上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不断发展进化的带有“个体”意义的“原动力”!中国艺术的进步实际上正是在这种诸多的“个体学术”的不断地进化过程之中而不断进步的!
王樱璇 ∶
您说得真好,我将和您的对话写入我日志了,收益匪浅!
彭朝 ∶
相互学习,实际上您对于“艺术之责任感”的话题也使在下获益匪浅。向您致敬!
王樱璇 ∶
呵呵,突然觉得有雅昌真好!
马一鹰 ∶
“艺术之责任感”的话题,会引发出知识分子艺术家的社会良知和对于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还会反映出今时今日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文化担当。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个声音应该让社会上的公众听到。
责任感,不仅仅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对自己的专业尽责任,而且要对社会的公众尽责任,对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方向、社会的走向有自己的声音,这是非常重要的。
王樱璇 ∶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应该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这个声音应该让社会上的公众听到。”
说得好!!!
世间一凡尘 ∶
学习。
黃奕信 ∶
這樣的討論非常好。
朱诺 ∶
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得到更多的知识……
彭朝 ∶
黄老师也要多来参加讨论啊!!
dofeiler ∶
朱雨泽∶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企望倡导艺术的创造性,通过创造性活动来成就更合理的世界,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倡导对世界的关爱,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走向有精神的生活。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康德曾说: 我们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一切东西都必须经受批判。他的经典话语依然适用于21世纪的今天。艺术永远是否定中生存和发展的。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超越现代艺术表现主义的艺术形态,它不是简单的主观表现主义,也不是主观再生成的表象主义。它是超越二元论的,对事物内质的影象的呈现,它是基于中国道哲学和禅学的精神内质而生发的艺术表述,它同西方“后哲学美学”的研究是同步的。
后现代主义艺术在形式上是抽象艺术,但它研究的是自然和人性的本质的呈现与显现。它也是一种抽象视觉心理学体系,研究精神意识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与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之间的联系。精神意识和物质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人类追寻了几千年的核心问题,正是这一问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融合。这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并具有世界性的哲学意义,人类文明之未来发展的终极问题。
彭朝 ∶
对于中国当下的现代抽象艺术而言,真正所缺乏的实际上并不是艺术界的陈天华与谭嗣同,真正缺乏的是抽象艺术“维新”的气候与土壤。在当下的中国,是否已经具备为现代抽象艺术的种子破土而出而必须的环境了呢?在东方的土壤之中结出的“现代”之果实是否已经能够为国人所接受并享用了呢?也许当下之中国并不乏陈,谭者。关键是要为中国艺术界无数的“维新者”提供一个浮出水面的舞台。或许我们可以将85风潮等早期中国现代艺术崛起之行为比作中国艺术领域的“洋务运动”,那今天我们所探讨的关于中国抽象艺术发展的话题,或许也可以称作中国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之中的所谓艺术的“维新”的运动。
马一鹰 ∶
“抽象艺术‘维新’的气候与土壤、抽象艺术的种子破土而出而必须的环境、在东方的土壤之中结出的‘现代’之果实是否已经能够为国人所接受并享用、为中国艺术界无数的‘维新者’提供一个浮出水面的舞台。”我想这些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不在等待中,也不可能有救世主!自救是唯一出路……“星星画派”、“85新潮”都是在黑暗、苦难岁月中渡过的……
“维新”的运动〔或者说‘中国抽象艺术运动’〕要靠我们自己来发动、完成……
王樱璇 ∶
有人说现阶段不管做什么,姿态很重要,态度很重要,我从这人的话中好像觉得只要你摆出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态,什么都有可能,说这个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姿态好像已变成一种样式,一种别人不能对你说三道四的理由,一鹰先生您的态度是什么?
马一鹰 ∶
在我年轻的时候,应该、本来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态”,现在也许还是“敢于天下先”的!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怕的,大不了再打回原形!我已经挥霍掉了40年的生命,如果老天还能给我40年生命,我希望能活得精彩点,至少比前40年……
王樱璇 ∶
呵呵,我想说的是:是不是摆一个姿态出来就万事大吉了?且是说对艺术。。。。。。
马一鹰 ∶
呵呵,我想说的是:姿态要摆!艺术也是要好好地做的!!。。。。。。
伞老人 ∶
革命啊革命。。。。。。
马一鹰 ∶
不在革命中爆发就在不革命中死亡。。。。。。
黄奕信 ∶
借用小兒的一篇文章套用此話題。
年青人的問題有解決方案嗎?回應梁振英
上周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在《明報》筆陣專欄中,發表《青年成為弱勢社群,我們就沒有和諧穩定的基本條件》的文章,指出香港年青人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提醒社會人士這問題不妥善解決,將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
古語有云:「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梁振英在文章中所提出的問題,並非近一兩年發生,在二零零四年梁國雄首次跌破眾人眼鏡,當選立法會議員時,筆者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梁國雄現象》的文章,指出年青人無論在就業、成家立室等方面的困境,導致梁國雄當選新界東立法會議員的原因。如果問題不能夠得到解決,一如筆者在五年前所言,香港政治會越來越激進,確實談不上和諧穩定。不過,梁振英在文章中,並無提出任何解決方案。
事實上,梁振英與筆者都看到的問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必須對社會加以改造來解決。而中國歷史的一些經驗,以及現時社會變化的一些跡象,或許可以為解決問題帶來啟示。
門第政治影響社會穩定
梁振英在文中提到,社會上層的家長們,不會對子女無法上位坐視不理,而是會扭盡六壬去送子女一程,這是為人父母的正常心理,古今皆然。但在社會當權的上層,為了保護子女不惜一切,他們往往會在很多方面,例如制度或人事任用上,封掉下層有志之士向上爬升的路徑,往往令社會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惡化,甚至不斷引發下層民眾的叛變事件,導致社會不穩。
打破門第由政府做起
打破門第社會從來都是由政府或政治制度做起,若由民間由下到上做起,往往以革命或大型群眾運動告終,對於很多追求和諧穩定的人而言,他們應該不希望要以革命或群眾運動來解決問題,副作用相當大,而且風險亦不小。要一個平穩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政府制度的改變是根本。
〔以上为缩写版〕
贵州福海 ∶
顶。。。。。。
彭朝 ∶
其实艺术领域的门第现象也相当的严重,相对于艺术领域,这种所谓的“门第现象”更多的似乎是诸多流派之间的“门户之见”。实际上所谓的“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运动”所针对的“中国艺术”的范畴包涵了中国现存的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形式,派别。这种所谓的“现代化”实际上是整个中国艺术整体上的全面的现代化,它既包含了所谓“中国画的现代化”同时也包含了其他的诸如“写实主义油画”“实验美术”“后现代美术”“装置艺术”甚至是“行为艺术”。而这种所谓的以派别,种类区分的“门第现象”实际上已经客观的削弱了中国艺术现代化的这种整体意义的“现代化”力量。这实际上是值得我们警觉的!
王樱璇 ∶
这个问题也是我的一个困惑,如我本人是学油画出身,今年才画画水墨,初始只是为了能更直截了当的渲泄感情,自己感觉蛮喜欢这种方式,可到后来有点吃力,堵塞,国画朋友好心指出光凭感觉是不行的,还得有笔墨功夫,不同的门类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方式的,隔门也是一种隔阂,两位先生认为呢?
彭朝 ∶
其实这种所谓的“隔阂”实际上是相对于技法领域的学术问题。从哲学角度而言,国画也好,油画也好,诸多画种甚至是所谓的“装置艺术”直至“行为艺术”在整体上实际仍然属于“中国当代艺术”之范畴,所谓“当代”是时间意义上的定位,而所谓“中国”则是地域意义上的范畴。这种画种之冲突实际上并不妨碍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组成部分的定位。技法之别是客观的,必然存在的。但是我们首先定位的是整体的意义。不论是国画还是其他画种,不论其在其学术领域究竟进化为何种形式。其必然属于中国之当代艺术的大的定位是不会更改的。即便是纯粹的油画,时至今日我们也不能称其为单纯之西画。其本质上的文化定位决定了其必然的“中国属性”与“东方传统”。
实际上当下之现代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步的在动摇这种以画种为区分方式的体制定位了。诸如“抽象艺术”,实际上在追求其进化的过程之中已经逐步的跳出这种材质与技法的束缚了。近年来的所谓“综合媒材”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从本质上来讲,未来艺术的发展势必会对现存的艺术类别的划分进行革命性的颠覆与重新诠释。这是必然的。当下之“隔阂”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所谓“现象”而已。当然,这只是在下之一家之言,如有不当,还望批评指正!
其实这种所谓的“门户之见”最大的表现,就是当下之中国艺术体制。以全国美展而言,这种所谓的“权威性”的国家级艺术展时至今日依然以画种进行区分,且不说其在入选过程之中的种种诟病。单就以画种而划分门类此一点,实际上就已经将当下的诸多艺术形式拒之门外。这对于中国绘画的现代化而言绝非益事。客观上实际已经对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其他的诸如各地市相关展览,实际也大同小异。许多的现代艺术家不得不继续的“挂着羊头,叫嚣狗肉”。明明是相当精彩之现代艺术精品之作,却不得不硬着头皮的接受一些相对“无知者”的指手画脚。而且还要继续的跟在所谓“传统”的屁股后面苟延残喘,趋炎附势。如若不为此道,则难以苟存于“艺术界”之中。而被所谓“主流”像垃圾一般的丢弃于所谓的“边缘”角落。这实在是当下中国当代艺术之最大的可悲之处!
马一鹰 ∶
我比较关注您的水墨作品,关于您说的“可到后来有点吃力、堵塞,国画朋友好心指出光凭感觉是不行的,还得有笔墨功夫,不同的门类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方式的,隔门也是一种隔阂”,我是这样看的∶您的国画朋友确实是一番好心,不过您的“吃力、堵塞”我不认为是他说的笔墨功夫出了问题,恰好相反我倒觉得您的笔墨玩得很好!很有味道!有时候所谓的内行是最当局者迷啊,内行是最容易“堵塞、短路”的。呵呵。。。
王凤霞 ∶
哈哈!不想当温水里的蝌蚪了,支持改换线路。
天乙 ∶
拜读。
任丽君 ∶
拜读内行是最容易“堵塞、短路”的。不在革命中爆发就在不革命中死亡……
丁飞 ∶
死亡。
彭朝 ∶
当下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现状是革命之大幕已经拉开并逐步的推广开来,但是这种针对于文化的“现代化”之革命尚不彻底,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的将这种“现代化”的革命进行到底!从而真正的将“现代化”不断地“现代”下去!
马一鹰 ∶
根据文化现代化理论,中国目前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成熟期,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全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要素已大量存在。
第一次文化现代化是从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型∶
1、农业文化∶乡村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国学〕
2、工业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城市文化
第二次文化现代化是从工业文化向知识文化的转型∶
1、网络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媒体、网络生活
2、生态文化∶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经济与环境双赢
李少清 ∶
命总是要割地,看怎么革法。。。
彭朝 ∶
其实当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就一鹰兄所言之第一次的现代化革命,实际上在很多方面都尚未完全实现。就工业文化而言,当下中国艺术实际上依然处于一种诸多门类“割据”的相对“现代”过程之中。其“现代”属性的社会化,普及化,主导化,自我进化之自主化以及文化本身的能动化等一系列的诸多属性,时至今日依然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或许我们可以说其处于“成熟”之进程之中,正在成熟而尚未成熟。
王樱璇 ∶
又读一次,先谢谢马老师的赞誉,过奖了!!我在想革命肯定是必要的,可是我突然觉得还是不要爆发也不要死亡,就让它自自然然的生长好了,这样更符合规律,当天遇时地利人和之时,何愁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呢?!
马一鹰 ∶
感谢樱璇老师的冷静思考。敬礼!也许是“革命”、“爆发”、“死亡”这些字眼太夸张或者说不是很恰当,但是任何一样事情、事件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一定需要有一批又一批的人们去推动、去努力,才会有后来的“自自然然的生长”,“天时、地利、人和”,这也是自然发展规律。。。。。。任何一样事情、事件的成功,人为的努力非常地的重要,所谓的“顺其自然”全是骗人的假话。。。。。。包括有钱人说其实我是很不喜欢钱的,有名人说我特别讨厌虚名。。。。。。哈哈哈哈。。。。。。笑死人。。。。。。对不起!请您批判。。。。。。
王樱璇 ∶
呵呵,也许我没说明白,我应该加一句“枉则直”,我觉得革命就是“枉”,到“直”的时候,就要自己自然生长了,自然生长就是一代代人油然的推动了。。。
马一鹰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故之所为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权而归之。
译∶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着,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够长久。
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哈哈哈。。。您到底想说明哪一点?我都被您搞糊涂了!
如果您想说“枉则直”——弯曲反而可以伸直。不苟同!如果您想说“敝则新”——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好好听一听!如果您想说“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那就更加听不进了!人生苦短。。。。。。
王樱璇 ∶
呵呵,佩服您对老子了解之深,不过,我所认为的“枉”是纠正的意思,是作动词用,歪的东西将它纠正过来,甚至过偏都无所谓,“直”可做过头过激的方向来解释,革命就是要先矫枉过正,然后才让他自然生长好了,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使事情朝自己想的方向更快的生长,但不革命一样可以生长,不过是会慢些而已,但绝不会死亡,因为它(抽象艺术)是有生命力的,是现实存在的。。。
马一鹰 ∶
哈哈哈。。。说得太好了!
不革命肯定不会死亡。。。(抽象艺术)肯定是有生命力的,是现实存在的。。。“不在革命中爆发就在不革命中死亡。”纯属一个标语口号、一句过激言辞、一种夸张说法而已。但愿没有惊扰到您。
达成共识。握手。敬礼!哈哈哈。。。真开心。。。
王樱璇 ∶
有点吓着我了,不过怪自己没说清楚,呵呵。。。
没关系,这样才真实,真实的东西总是让人难忘。。。。。。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