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袁岳:水性与公共性

更新时间:2010-04-09 09:09:15 来源:商务周刊(北京) 编辑:janet 浏览量:308

    雕塑家任军把水作为城市公共雕塑的主题,开发出“上善若水”系列水形巨幅城市雕塑作品,其中水七号与水十号已经陈列在加拿大冬季奥运会场所。我的视野倒不只关注水雕塑出现在奥运会这样的场合说明中国艺术家作品受到的认可,而更在于以水的造型来作为公共艺术品的意涵。任军说,他的水作品是有哲学意味的。而我则体会的是水的形体作品作为城市雕塑作品在政治社会学意义上的表现能力。

    我从四方面感受水与公共性的特别关系:其一,水无所不在的渗透力是对于广泛的公共生活与公共空间需要的最好注释,从人到植物,从有机体到无机界,水代表了各类事物之中最大的共性,而且水在小到私人房间大到国家庆典的任何场合都能延伸与展开,水的不拘是它的魅力,也是它对人们的威胁;其二,水的透明度是对于理想公共事物的最好象征,在公共权力与公共空间中,不透明则无真正的公,没有公正与公平的起线,水的透明最好地形容了人们在塑造理想公共生活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人们有对于关乎自己关键利益的一切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其三,水是有力量且有巨大力量的,但却以更为迂回和延绕的方式发挥力量,这种柔性作用方式也是对于现代公共生活方式的最佳呈现,这也是以刚暴为特点的旧统治方式的分野,文明自古以来傍水而生,但却日益迷失了它水的本性,当代公共文明的特性则表现为找回柔性,向水看齐;其四,水的可塑性使得其在指代更为利益分化条件下的公共选择上更加贴切,水能上能下、能固能化、能升腾能飞流,正如现代的公共选择需要灵活有效地找到在不同条件与形式下适当的公共对策机制。由此而见,水性而不是刚性,才是适当的当代公共生活的样式。

    水无处不在,但大水为公,我们所知的大海、大洋、大江、大湖,无论其为风景、为水利、为航运、为渔获,都具有很强的公共资源的色彩与特点。在巨大的水泥混凝土建筑表现强力与强硬占有的同时,水的特性可以在现在城市公共文化中传递一种柔性、透明、可融、参与、互动的文化。我们倾情于城市化,但我们不希望有太多的城市病,在得到硬件、强力行政、贫富分化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并不是我们生活的理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市民空间、更丰富多元的文化创造以及更为和谐的生活资源共享,从这个意义上讲,水的样态最能代表我们所追求的城市价值,尤其是我们普通市民所追求的城市生活空间价值。

    在温哥华冬奥会现场,巨大的水雕塑作品吊装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水雕塑得到的这种关注与解读超越了语言障碍,因为水造型本身就具有天然的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的通识调动力,我们能体会在任军直觉式的创造中包含了一个艺术家对于普通民众的理想公共境界的体察。水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表现成为雕塑作品,有其自然的美学感动力与富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表达力;而在巨大的城市公共空间中,水又宣示了一系列的当代公共生活准则。在一个符合新公共生活蓝本的城市空间中,多一点明晃晃的“水份”反而显得非常必要了。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