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岁月之花常开不败:菊花石

更新时间:2010-03-31 09:13:14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janet 浏览量:1672

 

    日前,上海世博会湖南馆“桃花源里”菊花石启运仪式在长沙举行,据报道,此块“桃花源里”巨型菊花石,发现于湘西的崇山峻岭之中。整块石头宽280厘米,高120厘米,重近4吨。这块菊花石正面雕刻有“湖南桃花源里”字样,背面有数朵石菊花若隐若现。作为玩石头的玩家,对菊花石并不陌生。当下,菊花石艺术品的价格也是日益走高。湖南浏阳菊花石雕、福建寿山石雕、浙江青田石雕和四川广元石雕为近代中国四大石雕,其中菊花石雕与青田石雕曾参展1915年的“万国博览会”,菊花石雕更是荣获金奖,为中国的石雕行业赢得了声誉。时隔将近1个世纪,菊花石雕再次亮相“世博会”,可谓“石头里的菊花常开不败”。

    发现自乾隆年间

  据传,清乾隆年间,有人在湖南浏阳县永和镇的大溪河床中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石头——乍看如同粗糙的河石,却有一朵朵活灵活现的菊花嵌于石中。石头辗转传到一位叫欧阳锡藩的秀才手中。欧阳锡藩平日擅长雕刻,见石如获至宝,拿回家中,仔细揣摩,依照花形,精心雕琢。不久,高雅别致的菊花石砚出现在欧阳锡藩的客厅,引来当地文人墨客齐来观赏。逐渐地,这种石头开始在当地成为“名石”。在清代同治年间的《浏阳县志》中,关于“菊石”有了明确的记载,“菊石堪称菊石花,在县东永和镇侧,大溪水过永和市,中流石亘如洲,无甚花卉,一望如旋涡堆积凹凸万状,如镂如封,色苍然可爱。”

  谭嗣同的最爱

  据业内人士介绍,早期的菊花石雕刻大多仰赖天然,少有雕饰,到了近现代,菊花石的传承是与雕刻分不开的。早期的菊花石品种不多,开采的数量也不多,为一些文人墨客所藏。因为菊花石产自浏阳,所以很多浏阳名士都是菊花石的追捧者,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末浏阳籍名士谭嗣同,在热爱菊花石的同时,他还干脆把书房命名为“石菊隐庐”。在众多文人墨客的追捧下,菊花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文人的赏玩之品。据《故宫博物院院刊》记载,清朝内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砚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约七八寸不等。至光绪年间,浏阳出现菊花石作坊,产品主要为浅刻和平台雕刻的砚台。至清末民初,浏阳的菊花石雕业已相当发达,在产业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刻石名家,创作的作品除了砚台笔筒,还包括墨池、笔架、镜屏、花瓶、帽筒等,技法也由浅雕过渡到浮雕、半浮雕、镂空和圆雕等。花形也由简到繁,如“蝴蝶采菊”“蜜蜂采花”等等。当时的这些作品有流传到现在的,也是玩家们争藏的珍品。

  那么,这么漂亮的菊花石是怎么形成的呢?据专家介绍,在两亿多年前,包括浏阳在内的湖南地区还是一片海洋,海底淤泥含有适量的锶、硫、硅、钙和二氧化碳,在淤泥形成岩石的漫长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矿物天青石和菱锶矿,并以岩石或生物的碎屑为中心结晶,结晶体向四周辐射,如同一根根菊花瓣。正是因为见证了浅海成陆的地质运动,菊花石才显得如此绚烂。在长年的开采下,菊花石也越来越少,属于当地的限量稀有资源。现在,湖北恩施、江西永丰、山西宁强等地也相继发现了菊花石,但都不及浏阳菊花石品质上乘,加工成艺术品的历史、名气也远不及后者,在很多玩家看来,浏阳大溪河水下的菊花石仍然是至今最优质的菊花石。

  走向国际赢得喝彩

  使菊花石名扬国际的,是一位叫戴清升的浏阳老艺人。戴清升1889年出生于浏阳农家,十几岁时便投师学艺,研习菊花石雕,21岁时,他精心刻制了“仿古假山”,在清政府举办的南京南洋劝业展览会上,与湘绣同获殊荣,荣获“稀世珍品”奖章。1915年,他费时近一年用上等菊花石雕刻而成的“菊花瓶”和“梅兰竹菊横屏”,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评委会赞其为“全球唯一品”,从而声名远播,也使得菊花石走向国际。

  此后,戴清升又在长沙开设商号为“全球一”的菊花石商铺,经营他创作的作品。他根据天然菊花石料的形状、花形等进行构思,创作的作品远销海内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戴清升也没有停止过他的创作,他有一组菊花山石名作,从1959年至1979年间曾长期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1982年,他年逾九十时创作的《金风拂菊引彩蝶》又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奖。从戴清升始,菊花石雕改变了以往只雕刻砚台、笔筒等桌面用品的历史,开始雕刻花屏、花瓶、盆景、杯、碟、壶等各种工艺品。他在传统的平刻、浮雕基础上,首创了圆雕和镂雕技法,为菊花石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1987年,戴老以98岁高龄辞世,他培养的一批弟子,成为当今菊花石雕的接班人。今年在上海世博会湖南馆亮相的菊花石巨作,就由他的接班人参与完成。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