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同今年75岁了,但还称得上“空中飞人”级别的忙人。
作为“刘文彩地主庄园”里群雕《收租院》的主要作者之一,赵树同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成为雕塑界具有影响力的雕塑家。也因此,在75岁的时候,赵树同依然是整天飞来飞去,到各地讲课、创作雕塑作品,为陶艺企业做艺术顾问等,倒是很难得在成都的办公室里找到他。
终于等到和赵树同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的时候,我们就被淹没在了琳琅满目的民俗藏品世界里。从雕花的木床到皮影、神龛、门窗等等,不一而足,有多个系列。“我所有的藏品现在在成都就存放了6个地方,每一个系列拿出来都可以做一个私人博物馆。”赵树同颇为自豪地说,“我从来没有因为缺钱或者其他原因卖过一件藏品。”
好莱坞魔幻大片《指环王》的创作人曾在参观了赵老的皮影藏品后,说这是其见过的“世界上最丰富、最有表现力和想象力的博物馆”。指环王系列电影中充满奇幻色彩的人物和场景,与赵树同收藏的中国山海经皮影系列中的奇形异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刘文彩 雕花床
“要是能在这样的床上睡一晚,死了都划得来。”能够让人“死都愿意”的那张床,是成都大邑县刘文彩家的那张雕花床,说这句话的是当时去“忆苦思甜”的当地农民。
上世纪60年代,赵树同正在开始自己的艺术人生——作为雕刻《收租院》群雕的主要作者之一(另外一位为王官乙,协助者为四川美院学生和当地美工、民间艺人等)。后来,这一作品成为中国现代雕塑作品中的一个代表作,甚至影响了中国的雕塑史。
在创作“收租院”雕塑时,赵树同有幸看到刘文彩睡过的那张雕花大床,一件难得的雕刻精品。“文革”中,这张所谓的“罪恶的大花床”被砸得粉碎。“艺术品是中国劳动艺术的结晶,罪恶的只是剥削制度”。那时,赵树同自己衣食尚成问题,自然无力抢救那些在文革中被砸毁的东西,但他从此也认识到了民俗藏品的收藏潜力:“再不下手,那些精品可能就真的没有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凭借雕刻“收租院”时的印象,赵树同知道很多当地农民的家里有刘文彩当年用的那种花床,那是建国初“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的。工作之余,赵树同经常去刘文彩庄园附近的村子走村串户寻找大花床。终于在一户人家中发现一张清代大花床,那张床已经被烟熏得看不清楚面目了,便毫不犹豫地花了300元买下那张床,这对于当时的赵树同来说,可是半年多的工资,这是他的第一个藏品,相当于圆了一个梦。卖床的老人拿着这“意外之财”,告诉赵树同说,“我还不晓得这个床这么值钱,你早来就好了,上个月我才拆了一张床当柴烧。”
“因为不懂得价值,中国的民俗文物被毁坏得太多,但这些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精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啊。”赵树同加速了抢救和收藏民俗品的步伐。
从清代古床、民初古床,到四川古床、江浙福建一带的古床,赵树同的古床收藏慢慢成了系列。目前,赵共收藏了来自各个年代和地区的200张床,是其藏品中很具代表性的系列。
集群开发
在明清皮影系列上,在全国没有几人能比得上赵树同的收藏。2003年,他把自己最早收集的4.6万件、可供170多个剧团同时演出多出剧目的皮影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院,又通过4年地毯似的收集,为成都博物院收集了7万余件皮影。
“根据皮影的造型、雕工、成色等。我闭着眼睛就可以判断皮影的年代与产地。”赵树同俨然已经是皮影界资深专家。他的收藏,目前已经聚集了陕西、四川、河北唐山、云南腾冲等大多数地域的皮影,最早可以延伸到明代,材质涉及牛皮、驴皮、纸质等。
赵树同收藏的民俗系列中还包括门窗系列、墨碇系列,碑刻、神龛、唐卡、云南大理石天然图画系列等等,每一个领域,都称得上浩博。
现在藏家更多的是抢收中国的玉器、陶器、出土文物等值钱的玩意儿,因为这些东西升值快、变现也快。但赵树同说他选择收藏民俗的东西,并不是因为财力不足,更多的是“民俗藏品可以使人们更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既实用又充满了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不应该在市场上流失。“实际上,现在的民俗藏品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赵树同指着他当年300元钱收来的那张床说,已经有人出价到了500万元。
“你看看这个头饰和发式,有多么的漂亮。”赵树同指着他收藏的女性皮影人头像说,如果把这些头像印制在现在的陶器或者是化妆盒上,一方面能够展示传统的艺术,另一方面也给现代商品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作为一家艺术陶瓷企业的艺术总监,赵树同还经常向那些年轻的设计师们讲,如何做“有故事的陶瓷”,其中的一个捷径就是利用民俗藏品做内容支撑。
赵树同的这一文化产业开发的理念不局限于此,他还把历史文化元素和房地产、室内外家居设计与装修相结合,把精致雕工与传统材料,甚至新材料相结合。
举例说,中国传统的床,不同于西方的实用床,它兼具文化性和实用性。而那些吉祥的纹饰可应用于雕刻、家居、建筑等,从而产生有故事的木雕,有故事的瓷砖,有故事的建筑等。
苦于条件限制,赵树同的藏品散放于成都、杭州、珠海、北京四地,大多只作为圈内朋友交流之用。因为如若全部进行展览,将需要3万平方米以上的场地,这对于赵树同来说,显然是一个奢侈的愿望。为此,经过多方协调,目前他在成都三圣花乡的一个农家乐旅游区找了700多平方米的展厅对外开放一小部分藏品。 赵树同正加紧与各类博物馆、地方政府的合作,让自己的收藏品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赵树同正在筹划的是“道学馆”,通过与都江堰市政府的合作,他投资100多万元,租用10亩流转土地,建设一个与道教有关的民俗藏品博物馆,无偿对外开放。
至于这个私人博物馆日常的维护经费哪里来,赵树同笑着反问:“我总可以卖点茶水和纪念品吧?”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