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两会”美术类委员提案评述
2010年的两会分外热闹,全国各地媒体齐聚北京,等待着一年一度新闻盛宴的狂欢,互联网上早已刊登各类提案作为吸引读者阅读的亮点,其中不乏各类较为热议的焦点,从民生到政治,从国内到国际,各个领域、各个阶层都带着诸多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与报告。而今年的美术类的委员相对往年,无论在人数上,还是问题的针对性上都成为亮点,虽然其中难免有一些陈词滥调,形式标语,然而它却集中地反映了近年来艺术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传统文化的丧失与中西文化的交融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在会议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丧失到比较严重的地步,需要建立起具有中国气派的审美评判体系。”
这样的呼声在近年来颇为广泛,从《中国可以说不》的畅销,到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地的普及,“中国版本”、“中式思维”已然成为民族与国家文化发展的下一步真理。中国的美术需要什么样的“气派”,如何打造“气派”是当下美术家一个学术命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指出:“当前中国美术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波及全球的后现代文化所带来的表现形式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自觉问题。”
这里所提及的精神自觉性并非是简单的一种审美标准或是表达决心的口号震天,而是如何将中国文化作为主体而不是化石和标本。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提及:“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体时代,在电子媒体、数字媒体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态和艺术的感性方式时,美术何为?在城市化迅疾发展大众文化波澜壮阔的同时,美术何为?这些问题要求我们从视觉研究、中西融合、大众文化等多重背景中,透视杂糅迭生的中国美术情景。”
许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矛盾,在这样的情境之中,如何完全拒绝西方现代或现代文化的影响?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之中不做喊喊口号的井底之蛙?在今天,中国的美术家面对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本土问题,全球的温室效应、频繁的自然灾害、战争以及人类精神文明的缺乏,一个地域不仅活在地域之中,也理应活在全球之中。国家的强大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必然崛起,它涉及众多的问题和困境,简单的、粗暴的二元对立是不可能解决实质现状的。
艺术教育体制的矛盾与院校招生的无限扩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在议案中对艺术教育体制的不良循环和院校的盲目扩张提出了建议。
艺术院校的扩张是从1999年以来艺术教育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大量的艺术考前生在文化高考的压力之下选择艺术院校作为捷径,而艺术院校的扩招又为其提供了最好的温床。但学费的高昂以及教学质量和硬件的缺失又造成了毕业即失业的困扰。于是,开始了新的一轮谋生手段,开设高补班成为较好的选择,这又使得大量的艺术类高考生源的出现,成为反复循环的恶性生态。乐观地看,艺术院校扩张这是国家实现“大学普及教育”的必然手段,悲观地看大量艺术生涌入社会,造成了未来艺术行业的投机行为,但这样的大军就像中国足球一样,人数众多却是毫无成绩。院校为在考核中获得优秀,必须健全学科以及投入高昂的硬件建设,这又使得这些改革的“成本”需有年轻一代埋单,一次性的改革也许使得一代人承受巨大的痛苦和不安,而这种无战略计划的逐步改革却使得几代人都要为其付出代价。然而艺术教育不仅只是专业技能,它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如何去承受巨大的竞争。教育培养了众多“工蚁”不知疲倦地劳作,为了一个虚设的美好和现状,不断地进入学位的金字塔,从而获得生活的满足。这也是中国扩大教育影响力的得不偿失所在。
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雕塑的庸俗单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对城市雕塑存在的一些误区进行了理论,其说道:“在一些城市雕塑当中,泛泛的没有个性的作品很多,这些作品,它不可能有精神的引领。成熟雕塑,要强调文化个性,强调文化特色,强调城市文化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提及:“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在城市规划和大型建筑设计和建设中应特别注重体现民族精神。”
与会的一些其他代表也就此展开了讨论。但这样的症弊并非是简单的城市规划以及建设的无知,它验证了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至上的艺术家的投机行为和庸俗审美;二是,无监管体系的当地职能部门对城市规划以及现代意识的无知。显然,这绝非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写意雕塑可以解决的。这就要求主管单位以及创作者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超越审美的内核观念,审美的形式化正是源自于观念及思维的腐朽,个体判断的缺失并不仅仅是对传统的缺失,它也是现代独立精神的缺失。大量充斥的符号抽象雕塑和过度的文本阐述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误区,而过度地注重中国文化中的表层象征更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告别肤浅不仅仅是摆好姿态,更是告别无效。关注什么样的主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关注,利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关注,从而形成艺术相对其他学科的独立价值。
艺术体制的健全与艺术创作的重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提议建立“中国文化艺术院”。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希望:“由政府建立专项财政资金,以及成立专业、权威的评审机构,负责指导美术创作的方向以及树立美术创作的标准。”
在这两位委员看来,艺术体制显然不健全,缘由在于没有足够权威的机构或荣誉认可,以主导并控制艺术创作。而现有的中科院显然是从事学术研究的机构,并非是提出任何主导科学研究的思想或者大一统的方向的部门。在日益开放的今天,这种正名又有何用?艺术创作是否需要在其机构指导之下方可执行?成立专项资金是购买艺术家作品还是构建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方向?在今天,取缔各地画院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时候,政府财政还要拿出这样一笔资金维系什么?创作不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并非是资金的短缺,而是腐朽的艺术体制和艺术家自身的问题。长官意志的指导在某些时候只会使得艺术家迎合其形式所好,投机钻营。另外,两会议案中,很多委员提出要将未来艺术创作的重点放在重大历史题材上,并高度评价了去年的重大历史创作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展览的成功可以说明艺术家要将精力放入有限的历史里去。面对历史事件,如何不丧失独立见解及艺术本体语言成为一个难题。假若美术作品沦为常识历史的插图,那么去年的重大历史题材展过分地注重英雄场景和高歌诵功,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不负责任,也是一种探索历史能力的无能。丧失了本体语言的特有修辞方式,转而成为历史学中的一个小分支,这样的转型既是无劳也是无益。庸俗简单的现实反映论是对历史的盲从,也是对艺术精神的抛弃。发现并分析历史问题既是艺术家的独立思考也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显现。
轰轰烈烈的两会即将结束,而在明年这样的提案依旧还会出现很多新的意义。健全的中国文化机制也正是需要这样的方式将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期望明年的两会会有更多的可圈可点之处,艺术需要这样的环境,但也需要代表思想的深入。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