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父亲曾说,年轻时参观云冈石窟后的感觉是‘震慑’,而这种与佛像雕刻艺术心灵的对应成为之后他创作真正的灵感源泉。”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已故台湾雕塑大师杨英风艺术展中,杨英风之女宽谦法师从另一个视角,向记者解读了杨英风雕塑中艺术与宗教圆融的境界。
记者获悉,杨英风21岁时利用暑假前往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震慑于中国佛像雕刻的庄严与恢弘,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最重要的领悟就是‘回到中国’的这个大主题的寻觅和彻悟。”这是他第一次对中国文化发自内心的感动。自此在“魏晋美学”的影响下,杨英风不仅与佛教造像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美学思想带入到各个领域的创作之中,将生命的、生态的、生活的美融入到时代的肌体之中,为20世纪中期之后的台湾艺术带来了时尚的古风。
杨英风一生与佛结缘,也是他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从1953年开始作约2尺高的立身佛像,到1955年历时22天为宜兰雷音寺念佛会与台南湛然精舍作《阿弥陀佛立像》,他率先以专业雕塑家的身份从事佛像制作,而此后一系列的佛像创作却直接影响到台湾近代以来佛教雕塑艺术的景观。“父亲以其一生的艺术实践不仅证明了艺术与宗教的关联,而且通过这一关联显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环顾布满展厅中父亲的雕塑,宽谦法师说每位观众细细品味,都能感受到其中生命流转的痕迹,“父亲的作品,可以开启每个人心中的宝藏。”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