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之塑
——刍议钱绍武先生的历史人物雕塑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 王沂
简介:历史人物一直是雕塑经久不衰的表现内容。雕塑家也因此被称之为“让人永生的人”。我国雕塑泰斗钱绍武先生就创作了大量历史名人雕塑。这里我们挂一漏万地分析钱老的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刍议其创作特点,感悟其苍茫气质。
关键词:历史人物 雕塑 钱绍武 苍茫 抒情
A humble opinion on Qian Shaowu's sculptur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troduction: Historical figures has always been the unfailing content that sculptors show to us and therefore the sculptors are called "the one that make people eternity". Qian Shaowu, one of the Chinese most respected people in the field of sculpture has created a large quantity of sculptures about historical figures. we analyze three of the representative creations made by Mr.Qian incompletely and talk about the features of his creations this field.
Keywords: historical figures, sculpture, Qian Shaowu, lyric,
历史人物一直是雕塑经久不衰的表现内容。雕塑家也因此被称之为“让人永生的人”。我国雕塑泰斗钱绍武先生就创作了大量历史名人雕塑。这里我们挂一漏万地分析钱老的三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刍议其创作特点,感悟其苍茫气质。
李大钊纪念像:尽展风骨彰显气度
钱先生在1991年时创作的“李大钊”是一个长8.5米,宽3.6米,高3米.的大型花岗岩胸像,矗立于河北唐山大钊公园内。 在“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中榜上有名。
首先,雕像贴合人物气质选择了适当的表现形式。钱先生以李大钊学者型的革命精神为母体,用中国古典建筑的稳定性元素来诠释李大钊特有的北方气质和中原文化气息,突出了他中国革命基石的历史地位,尽显方正、刚直、沉稳。除此之外,钱先生又将纪念碑元素融入雕像本身,既体现雕塑本身的历史凝重性,更增强了主人公形象的丰碑感。钱先生早年留苏期间就专攻纪念碑雕塑,他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曾说过,“块面结构”是一个很少被中国人注意的西方美学创作经验。所谓“块面结构”就是指美术创作上的大块的、整体的设计,亦可称之为基本的块状组合、块面安排。欧洲的大型油画、壁画、浮雕的构图都与其有关系。这一理念所注重表现的是“基本形”的运用。李大钊纪念像正是采用夸张的手法,略带几何性的基本块面语言描绘出了主人公的刚毅容貌。由于“块面结构”在个体雕塑中的成功应用加之融入中国古典雕塑的线条元素,很好的达到了钱先生所说的“造影”效果。[1]
其次,作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雕塑所在地是公园里的一片开阔性区域而非纪念馆里的密闭性空间,如果按照固性思维安放写实性作品,无论“李大钊”是站是坐,无论周围辅助以怎样的绿化,都将使雕塑显得突兀、孤立从而缺乏气势,更不用说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震撼。而钱先生突破纪念公园中雕塑单纯再现、应景的习惯思维,从艺术表现的高度将人的视觉在承载范围内进行横向吸引,突出了整件作品巍然不动的磅礴气势,尤其是加大了肩的尺寸,使之与大地相融合,使气宇轩昂的“李大钊”宛若拔地而起的山峰,也形象地表现了他“铁肩担道义”的崇高革命思想。雕塑用“体量感”突出气质的“稳重感”和形象的“伟岸感”,正好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施克罗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情”。[2]
阿炳像:以形写神 气韵生动
“阿炳像”是一件极具特点的等大名人塑像,1993年落成于浙江无锡的阿炳墓前。在全国众多阿炳塑像中它是少有的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面部特写来表现主人公的,这在历史人物雕塑领域中也是不多见的。这件塑像展现出了一个头戴破毡,衣着褴褛,驼背缩肩,顶风蹒跚的阿炳形象,他骨感的躯体背对观众,脸被帽檐半遮埋于胸前,骨瘦如柴的双臂紧抱二胡,突出了其特有的身份特点。
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所论述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的观点作为“六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中国美术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审美标准。钱老的这件“阿炳像”无疑是“以形写神”应用于雕塑的典范。骨感的躯体虽然单薄但却充满张力,呼之欲出;弯曲的背脊虽然夸张但却赋予节奏,张弛有度。作品已不再单纯借助于眉宇的传神和表情的肖似来再现人物,更不是简单的还原人物、直接描摹容貌,而是通过主人公的一个整体的身形加之精彩的细节在表现“阿炳”外表孱弱饱受生活困苦凄凉的同时,也深刻揭示出其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人性光辉。钱老正是用阿炳刚柔相济的大印象从全局上来突出他外表与内在的多重特质,在极端的反差中来丰富阿炳在观者心灵深处那最贴切的完整形象。因此这个极具情感的身形是和阿炳那张斜戴墨镜的脸庞一样饱满感人的,使得人们在感受到强大的视觉冲击过后依旧体会着持久的心灵震撼,顿觉“气韵生动”,不禁感叹这不正是一件抒情的雕塑吗? [3]
《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致广大而尽精微”。 [4]大意是治学时在能达到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的同时又能深入到精细详尽的微观之处,这是一种极高明的和谐。徐悲鸿先生更是将这句话提炼为“尽精微,致广大”作为其艺术追求的理想境地,实质就是精与博的统一。这同样反映在“阿炳像”上。它从宏观的视野来表现微小的个体,又从微观的细节中来获得宏观的震撼。从大处到小处都能经得起推敲。这样的创作理念就好像是调节雕塑内涵的“焦距”,让雕塑所传递的内容气息变得跟相机的镜头一样缩放自如。
李清照像: 迁想妙得 心灵对话
“李清照”是钱绍武先生众多古代名人雕塑中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山东章丘李清照公园。憔悴的容貌,哀愁的眼神,微锁的眉宇,让观者一睹便知其为易安。尤其是运用民族雕塑的流畅线条语言来表现枯槁的身形,更真真切切的体现出了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
其实,对于一个大家都没有见过的古代名人,史书上对其容貌的真实记载往往不会成为后人再现他的唯一标准。相反观者更喜欢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作品来领悟他的气息和灵魂,从而得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整体印象。尽管这个印象只是存在于意识中的一个模糊的范围,但却足以支配审美来判别哪件雕塑是真正贴切主人公气质与形象的。雕塑家的任务正是用雕塑这种三维空间的媒介将人们意识中的模糊印象“萃取”成现实中的清晰物象,简言之,就是把观者宽泛的印象面集结成一个精炼的视觉点,让观者在看后能对所塑者的身份脱口而出,至少能让陌生者感受到其气质和不同常人的特性。雕塑如果能切中这个视觉与心理的交汇点,那将流芳百世;如果错位了,那难免就成为笑谈。例如也有座李清照的塑像,却是面容丰腴,神态安详,姿态婀娜,衣着华丽,使不少人感叹这不是观世音么?
那么怎样才能让雕塑切中这个心理与视觉的交汇点呢?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就是很好的方法。“迁想”就是雕塑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进所塑人物之中与其融合,也就是西方近代美学中所提出的“感情移入”。“情者,心之精也。情无定位,触感而兴”,[5]只有通过雕塑家充沛的感情,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让“迁想”达到主客观统一,才能“妙得”所塑人物的神韵气质,从而体现出作品的独创性、切中性和典型性。“迁想妙得”的思维方式,实质上正是雕塑创作的“悟性”问题,是和雕塑家的学养紧密相联的,学养越高深、知识越全面、情感越丰富,觉悟点越多,就越容易“开悟迁想而有所妙得”。因此钱先生在创作诸如孔子、杜甫、李清照、曹雪芹等这些古代名人的雕塑时,就能够通过神交将深重的历史意识非常有力地体现在所塑人物的造型之中,从而用恰当的雕塑语言对主人公进行理性的表现和感性的升华,在表现人物历史性的同时更突出文化性。
以上三件作品,只是钱绍武先生众多历史人物雕塑精品中的一部分,其实我认为钱先生的历史人物雕塑除却每件作品独具的特色外都有一个共通的气质——苍茫。这也是钱老一直追求的艺术境界。“味厚而隽永,苍茫之故也”。“苍茫于人的是阔大的、深远的景象,模糊不清的感觉,正所谓味之无穷,似有若无,越看越多,但又不可捉摸。”[6]钱老正是用苍茫来定义历史的浑厚感,而体现在历史人物雕塑上就是钱先生对作品文化性与历史性的并举,对中西古今雕塑语言的多样运用以及对表现形式的抒情化探索,这些都是能够促成“苍茫”之美的独特元素。他用苍茫打开了人们想象的空间,让我们通过这苍茫之塑从雕塑的有限中看出内涵的无限。马克思曾说过,塑像应该是有温度的。而钱绍武先生的历史人物雕塑无疑就是这样的。其实,历史人物的雕塑不只是一个再现名人的介质,更是一个可以充分体现雕塑家艺术思想并进行表现形式探索的前沿阵地,有时它更担负着很多历史与社会的使命,成为个人、国家乃至民族精神气质的承载体和表现体,因此什么样的历史人物,用什么雕塑语言和形式来表现,侧重点是什么等等这一切,都是雕塑家在创作历史人物雕塑时应该有所着重有所思考的东西。而钱先生的这些不同风格的苍茫之塑,正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摹本,需要我们用心感受。
参考文献:
[1]《关于钱绍武先生艺术及理论三题议》马钦忠 艺术中国
[2]《作为技巧的艺术》 施克罗夫斯基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 郑州大学出版社 05年8月
[3]《钱绍武艺术论纲》 侯军 艺术中国 09年6月
[4]《浅析环境雕塑造型选择的要素》 廖卫东 《雕塑》2009年第6期
[5]《谈艺录》 徐祯卿 明 文本
[6]《钱绍武谈艺录》 钱绍武 文本
·注 文中“阿炳”雕塑照片下载于中国雕塑网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