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岁迷上绘画,至今在画笔油彩间浸染45年时间——作为一名旅美画家,陈文泽凭借其扎实的中国画功底,将国内的“水粉写生性习作”推进到“创作性作品”,最终独创油画刀厚涂法和“佛像雕刻绘画”。他位列世界网络最受欢迎的100名艺术家,至今已有近千幅作品被包括可口可乐、UPS等知名企业在内的美国各界收购收藏。其代表作《玉印观音》曾获SOHO全球生活艺术大奖章。
祖籍长乐,生于漳州,陈文泽与泉州结缘八年——出国之前,他在华侨大学任教八年,留存了许多难忘的回忆。近日,本报《新视野》记者连线远在大洋彼岸的陈文泽进行专访。这位在外十八载的游子激动地说:“你们让我感受到了家乡的亲情和祖国母亲的温暖……”
异国他乡独创“佛像雕塑画”
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时,陈文泽为了筹备最后一次考大学的费用,曾在漳州百货大楼附近和友人开设了漳州有史以来的第一家画店。店里除了出售国画山水花鸟和剪纸外,还经常被人用大货架自行车接到乡下画结婚床上的各种喜庆图案,或到庙里去画门神以及各式各样的神仙鬼怪。由于从小对佛像造型情有独钟,因此在大学时代,他就利用暑假机会,从南方到北方沿途考察石窟艺术和庙宇,试着用钢笔速写佛像和石雕。
他到美国后,除了面临生存压力,还要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他出国前毫无目的带出的一捆“高理宣”(一种中国北方民间的贴窗纸)、墨条和国画颜料派上了用场。于是,他白天出门当苦力,晚上夜深人静便全身心地投入在薄薄的宣纸上冥思苦想。
“我着迷于佛像的古旧质感,尤其是那特有的岩石在夕阳余晖中的变化。”为了使佛像表现出崇高与神圣,陈文泽有意将视点集中在表现佛像的头部。为了使作品更贴近真实,他特别在意用笔的刀位和力量,同时把中国的笔墨和线描与西方的明暗色彩及透视原理给予自然而然地巧妙结合起来。
如此的忘乎所以与锲而不舍,终于让他在“洋插队”的逆境中奇迹般顿悟,独创“佛像雕塑绘画艺术”的风格。台湾著名水彩画大师陈阳春曾评价:“陈文泽将佛的雕像化成绘画艺术,是一项不易专精的学问。陈文泽无怨无悔踏上艰辛的绘画之路,秉持对艺术的执著及涵养,其成功当可预期。”
回归自然打通中西艺术观
出国前,陈文泽的油画如《中国》、《醒狮》、《藏女》以及水墨画《国魂》等一系列非常严肃宏大的作品,体现一种艺术至上的“大英雄主义观”。“出国后,没有了‘皇粮’吃,又落入了没有多少历史的全新国度。”
在美国,人们的艺术品味五花八门,相对普遍的美育水平较高,“将艺术融入生活”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为了能得到较准确的市场判断,陈文泽分别进入许多不同的教会和艺术家协会,深入博物馆和图书馆进行研究,考察可分布在美国各州的主要名流画廊区。最后,他决定隐退到自然的怀抱里。“从变化无穷的四季中感受到自然才是真的伟大,而个人实在渺小。我整个艺术观念变了,那就是把自己的眼光移向有阳光的地方,歌颂自然和赞美生命成了我绘画心灵的主弦”。
回归自然,是陈文泽找到的一条沟通中西文化和艺术观念的“互补”“互让”之路。他偏爱以象征的手法来处理古典主义的题材。在注重考证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形象完美和神性,灵活多变地将东西方的艺术语言交替并用。线与形是东方的,而明暗与色彩则是西方的。除了极少量的丙稀金和银外,大部分材料出自地道的中国纸墨和颜料,却达到了国画难表现、油画亦不可及的效果。
“佛像雕刻绘画”和“油画刀厚涂法”让陈文泽艺术走向成熟。他说,在技术层面上突破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极限性,也让西方人有机会“看懂”和重新认识中国画的材质和潜能。
寄语泉州自信施展好身手
“泉州是我艺术落地和独立成长的肥沃土壤。”陈文泽说,泉州有着深厚的“土传统”,更有那从海上带来的“洋文化”。那曾是中国古代梯航万国,既是“东方的第一港”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正因为深受这多种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多种宗教并存的“泉州文化”的影响,才使他有了想飞的冲动和扬帆漂洋去取“西方艺术真经”的激情与胆量。
每当外国朋友问陈文泽,是怎样的环境才会出现这样的“怪人”时,他总会自豪地说:“你们知道昔日有位意大利文化使者马可·波罗吗?”“老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谁不知道呢?”他说:“那太好了!蔡国强的家乡泉州正是他远征东方的落脚地。同时,也是我艺术西征的出发点。”“老外”无不惊讶地感叹:“哇!你们一个搞现代火花,另一个搞现代绘画。”他说:“早着呢。有一天你们将会看到更多的泉州英才,玩出更多的国际花样。”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