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纪事>正文

用黄河泥土塑出消失的民俗 古稀老人“泥人陈”的指间艺术

更新时间:2010-02-22 17:03:26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刘婧孜 编辑:janet 浏览量:315

 

 

陈俊岭老人

    “泥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成为了我的日常生活。”日前,在“2010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上,七旬老人陈俊岭因精湛的泥塑工艺被评选为济南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而面对这种荣誉,陈老却坦言,这么多年从事黄河泥塑只因个人爱好,坚持用泥塑的手法刻画民俗人物,就是想把正在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的民俗人物用黄河泥土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个特别的资料。

    文/片本报记者刘婧孜 实习生孙淑玉

  退休后爱上泥巴为泥塑苦啃解剖学

  2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山大北路的陈俊岭老人家中。满屋子形态各异的泥塑让记者眼花缭乱,半米大小的青衣沉醉在戏曲中,惟妙惟肖;青铜色的仿古器具,单凭肉眼看上去可以假乱真;井中打水的大汉、贩卖布鞋的老妇人,各种形式的民俗人物更是各有千秋。

  今年75岁的陈俊岭老人少时便酷爱美术,常涂涂画画。上世纪80年代,陈俊岭退休后重拾绘画。一次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建议他可以换个表现手法,尝试泥塑。“那是一个鲁智深喝酒的作品。”时至今日,陈俊岭回忆起来还颇觉有趣。从此,陈俊岭一发不可收,全身心投入到了泥塑生活。为掌握更多技法,陈俊岭参加了老年大学举办的雕塑班,师从著名雕塑家池清泉教授。陈俊岭表示,他崇尚写实,希望能够用自己手中的泥土,展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特别是很多正在消失或是已经消失的行业或是民间习俗,晚辈们都无缘一见。如果能够记录下来,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资料。可陈俊岭认为作品中的人物身体比例看上去有些失调,头部过大,手脚较小。陈俊岭一直琢磨进行改进,便自己购买了骨骼学、生理学、力学、解剖学和美学的书籍,细细研读。在雕塑推地板车的作品时,陈俊岭就运用了自己所学的人体知识,突出表现身体用力状态下的锁骨和小腿部肌肉,尽可能展现真实的场景。

  上街观察生活常出传神之作

  如何让作品传神?陈俊岭感慨,每一件作品都是生活的积淀,都是对生活的思考和观察。每有空闲,他就喜欢出去转转,观察风土人情和人物特点。只有积累得足够多,才能薄发。

  碰到扫大街的人、街边算命的人、摆摊卖水果的人,甚至是匆匆而过的行人,他都要提起精神仔细观察。为此,陈俊岭还闹过不少笑话:“谁愿意你一个劲儿盯着看啊?”每次,他观察上了瘾,在旁边盯着陌生人看半天,总把人家吓得默默走开。得益于不着精髓不罢休的尽头,陈俊岭创作出很多源自生活的传神作品。

  25年乐当“泥人陈”泥塑作品超500件1994年,陈俊岭在趵突泉推出了个人的泥塑展览,颇受好评。此后,他还不定期参加艺术展览。他说,展览不光是展示自己的作品,更是精进技艺的大好时机。“你看这个算命先生的作品,就是接受了观众的建议。”陈俊岭说,在作品展览时,他总是“潜伏”其中,“偷听”观众对他作品“找茬”。据他介绍,算命先生前有一个布幅,上面写着“赛小神仙”四字,原本按照现在的写字顺序,是从左到右,但观众提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写字顺序还遵循从右到左的旧规。陈俊岭觉得有道理,回头就改正了。

  从1984年从事泥塑至今,陈俊岭已经做了整整25年的“泥人陈”,雕刻的作品超过500件。现在,他已经带动起一个泥人陈的“小分队”。在陈俊岭的桌上摆着几个比巴掌还小的泥塑作品,最显眼的就是一身绿色的天线宝宝,技艺不够熟练却很鲜活。这是陈俊岭外孙女冬冬的作品。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