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岳互通隧道现状。
装饰后,仙岳互通隧道口的墙面将变成红砖古厝的形式。
驱车经过会展中心下穿隧道,一排排红砖古厝立在两侧,驾车者会感觉如同驶入了闽南传统村落,历史人文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不是真的古厝,而是建在下穿隧道引道两侧挡墙上的浮雕。
相关部门组织召开环岛干道会展隧道景观工程点评会,洪卜仁、龚洁等多位厦门民俗专家和厦门景观学专家,对这种创新的景观设计形式进行了点评。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相关单位还将对环岛干道上的仙岳互通隧道进行闽南民居主题壁画的设计、建设,环岛干道上的几座隧道要各具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同时又有一条“闽南印象”的主线贯穿,使这条道路不仅是城市的快速干道,同时也是一条具有系列闽南文化底蕴的景观大道。副市长潘世建参加了昨日的点评会。
会展中心下穿隧道:
两侧有12座闽南古厝浮雕
会展中心下穿隧道两侧共有12座闽南古厝浮雕,每一座都栩栩如生。古厝的屋脊为土形的马鞍脊,屋顶下是辟邪镇宅用的“悬鱼饰”,窗户有长方形的镂雕窗、绿色的琉璃窗等。更别出心裁的是,隧道管理房设计成一座主厝。
建设单位市政建设开发总公司介绍,建设城市下穿隧道需要大量开挖城市地面,需要修筑狭长的引道和大面积挡墙来配合坡度,既生硬又呆板,同时破坏了原本看似平坦的城市地面,因此,设计、建设单位通过挖掘本土文化融入隧道下穿景观设计当中。
专家对此评价非常高。洪卜仁向设计、建设者表示感谢,他说“你们给厦门人民留下了城市的记忆”,这对提高人们保护闽南文化遗存的意识将起到非常好的作用。龚洁也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次创新,在全国还是首次,它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在BRT、立交桥、地下人行通道等设施上推广。
另据了解,在环岛干道的黄厝隧道,建设单位通过挖掘闽南城墙的元素,与“盛世开元”的景观名称相结合;在金山隧道,运用具有闽南区域特色的奇岩怪石来融合周边的自然环境;在曾山隧道,从闽南民居建筑中提取了 “出砖入石”的建筑细部元素,并从当地古地名中提炼了“嘉禾故里”这一主题。
仙岳互通隧道:
车行隧道仿佛进入古民居
环岛干道的仙岳互通隧道有一段80米长的隧道。隧道目前的墙面为白色,十分呆板单调。设计单位考虑用闽南古厝的屋顶来装饰隧道上方的墙面。这样,车子驶入隧道,就仿佛开进了古民居,隧道内的墙面将通过浮雕和剪影的形式,展现舂米、劈柴、讲古、喝茶、挽面等闽南传统生活场景。
不仅隧道要留下“闽南印象”,环岛干道沿途的绿地也要烘托这一主题。在仙岳互通的三角绿地,将考虑用闽南典故的情景雕塑、篆刻等,配合绿化组团,将绿地构建成富有文化底蕴的街心小公园;环岛干道周边还有高林公园和高林保障性住房这两块绿地,设计单位考虑通过景石雕刻、情景雕塑和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闽南区域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等。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