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城雕多平庸之作,症结何在?

更新时间:2010-01-26 08:57:08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刘效仁 编辑:janet 浏览量:496

    来论摘编

    刘效仁

    据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宋庆龄像”等60个城市雕塑项目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另有40个项目获得“提名奖”。但业界对很多城雕没有思想、沦为没有根系的“插花艺术”也提出了尖锐批评。在从众心理和商业利益的支配下,一些地方的雕塑意念被新的概念化、模式化所左右。

  据称,评选出来的百件作品,反映了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60年的发展脉胳和历史脚步。其实,中国的城市大量制作雕塑,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之前,除了领袖像、突出政治的宣传品,似乎少有个性色彩鲜明的城市雕塑作品。如今的大中城市,城市雕塑可谓多而杂,但真正让人过目不忘,甚至震撼心灵之作却少而又少。何以至此,理当认真思考。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雕塑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中的控制点而非点缀物,一座好的城雕,是在明确城市文化内涵和导向的基础上,从文化视角对整个城市资源的一次调动。”正因此,创作应多一些精品意识,使其成为城市的文化代言人、特色标志物。西方一些国家,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物质文明,就是文化昌明,而文化的标志物往往就是城市的广场、公园、博物馆以及城市雕塑。一提起“撒尿的男童”、“思想者”等,我们就能说出那座城市的名字。

  城雕创作要经过“文化创意-艺术创作-科技创新-工程实施”四阶段,必须尊重其艺术规律。为此,城市文化建设管理上应该有所创新,实行城市管理者、艺术指导机构、艺术家三位一体的互动模式:政府有关方面要加强对城雕委机构的建立,通过城雕委组织各种层面的高研班,提高城市管理者、领导者的综合水平和决策能力,避免将个人的意志与审美强加于城市。同时,要给予艺术家充分的创作自由。

  事实上,我们缺乏的正是给予艺术家更多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商业性的诱惑,已经把城雕过多地与金钱利益扯在一起,加之对于题材的限制、非艺术性的追求,尤其是城雕创作理念上的一些规定,无疑都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管理者常常将雕塑的艺术劳动等同于建筑、施工,以简单的招标方式仓促上马,忽视了作品的精神特质。于是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主办方为眼前利益或政绩,与承办者一齐追求“多快好省”,一个城雕作品从招标、设计到完成往往只有几个月,严重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雷同、模仿、平庸之作自然难免。

  城雕作为艺术创造,是很个体化的劳动,必须摆脱金钱物欲的羁绊,才能在无拘无束的创造环境中出精品佳作。目前,国内城雕多平庸之作,并非因缺乏人才和物力支持以及市场运作空间,缺少的恰恰是适宜个体创造的机制,以及出精品出大师的应有环境。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