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新中国城市雕塑60年

更新时间:2009-12-31 09:12:00 来源:www.ccdy.cn 编辑:janet 浏览量:232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与艺术风格

    天安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纪念碑,是新中国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大型公共艺术工程,它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新中国纪念性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具有写实性和叙事性的特点。1953年面向公众展览时的介绍就其创作思想是这样写的:“浮刻题材的选用,是用以代表每一历史阶段重要的和最为人所周知的人民英雄历史事迹。浮刻的表现形式,采取叙述性,因为这样具体的人民伟大斗争史和中国人的欣赏雕刻习惯,不适宜象征的表现方法。”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风格统一中有多样。虽然是8位雕塑家主稿,但是给观众的印象却是十分整体的。既保持纪念碑浮雕在整体上的中国气派,同时在统一的风格中又保持个人特点。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与中国传统雕塑渊源深厚,创作纪念碑雕塑的几位优秀雕塑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他们也深受中国传统雕塑的影响。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构图,每幅均从内容出发,尽量使其表现充分,注意互相呼应,保持与建筑的和谐,它研究和吸收了中外雕塑艺术的形式规律,在生动丰富中有概括统一,与纪念碑碑身的建筑设计也达到了很好的和谐,它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浮雕艺术的历史性成就。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副主编、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殷双喜博士)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

    塑魂鉴史动天地

    我们在中外的艺术历史上了解到,所有能够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人类留下杰出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人文艺术家,把思想、情感乃至整个生命投注进去,我觉得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先生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付出极大的心力。也特别有意义地探讨了如何把重大的历史题材和当代的城市环境,如何把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的和艺术性的、文化性的表达相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学术课题,我想正是吴为山极为强烈的历史感和使命感,和他一贯坚持的人文关怀精神,形成了他在这次创作中,找到了恰切的表达的切入点,也就是从人类普遍情感和精神出发,从人性出发,向历史的纵深处探究,所以在整个雕塑群的节奏上、造型上和视觉的相关性上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了悲愤、苦难与抗争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主题内涵。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些作品,既和整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扩建工程相辅相成,因为这个纪念馆实际上在它的主入口的空间上,留给雕塑的余地不是很充分的,因为它是在都市里面的纪念馆,但是吴为山很好地处理了雕塑与建筑的关系,使得雕塑的主题和建筑的这种立面的发展,相为一体,他也很好地把握了几个雕塑体块的高长方的这样一种发展序列。使雕塑能够为这个纪念馆做出主题上的点题,又能使雕塑本身成为艺术、引人入胜,层层深入的作品。这就为我们当代公共艺术的研究、环境艺术的研究,特别是纪念性主题的雕塑创作提供了很有意义的经验。

(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评论家范迪安)

    《宋庆龄》塑像的气质风神

    从艺术形象及语言手法的角度考察,《宋庆龄》塑像使用了汉白玉雕刻材质,取端坐之态,若凝眸沉思,若倾听民声,端庄大度而神采盎溢,塑造出一代国母宋庆龄的气质风神;安详、含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让人对之顿生敬意。在雕刻手法上,有如中国的写意画,尽可能简括凝炼,服饰衣纹已减至不能再减,观众注意力很自然便被引至面目形象和神态上。《宋庆龄》像不仅很好地承传了中国雕塑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把外国雕塑的造型手法熔冶一炉,体现了罗丹和苏珊·朗格所强调的那种能动的创造精神。

    这一雕像设计方案系从全国数十件应征稿中遴选而得,作者为张德蒂等五人创作小组。作品完成于1984年,安放于上海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墓园。1987年的新中国成立38年来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选中,《宋庆龄》像曾获最佳奖。雕塑界前辈刘开渠生前曾有评语说:“这件作品,作为肖像雕塑,是十分成功的。”询非过誉之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梁江)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