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的一天》至今仍是经典作品。
象征自由与欢乐的雕塑作品矗立在海边,与深圳的滨海特质有某些契合。
本期关注
当深圳人参与城市雕塑设计,你有什么创意
群雕《深圳人的一天》今年满十岁。十年前这个带有些许公共艺术色彩的雕塑作品,在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深圳最具公共性的雕塑之一,不得不说是一个城市的遗憾。在这十年间,我们的公共艺术仍然看不到本质的进步,公众参与公共空间塑造的可能仍然微弱,权力审美仍在垄断着公共空间的话语权。所以我们有责任用另外一种方式去激发这个城市的公共意识,即便徒劳;所以我们有责任向权力阶层展示公众闪烁的艺术智慧,哪怕遭到漠视;我们用德兰修女的句式鼓励自己:也许主张权利的呼声和方式由于微弱、幼稚而被忽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深圳公共空间仍被权力审美垄断
十年前,创作者们在街头随机搜寻这个城市各个职业具备各种生态特色的个人,以此为对象,翻模制成雕塑,摆放在园岭居住区,是为群雕《深圳人的一天》。“《深圳人的一天》把过去纪念碑的内核抽空了,赋予了新的内容。过去是精英的,具有权力意志的内容,而它是平民的、大众的。”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负责人孙振华评价这组十年前的群雕时,将“带有一定的公共性”添加为作品的属性之一。但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十年过去了,深圳公共空间艺术的公共性并未沿着《深圳人的一天》继续走下去,在享受了一场与雕塑与公众互动的欢娱之后,深圳公共空间重新披上正襟危坐的外衣,再次归于权力意志的麾下。
“深圳的公共艺术一般是政府、企业主导做项目,没能形成公众参与的氛围。”孙振华指出,权力意志主导的根源症结在于公民社会的培育问题,“只有让市民对公共艺术、文化拥有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公民社会养成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必要前提。”
市民参与公共艺术仍存在诸多问题
调查结果反映,深圳市民迫切希望参与公共艺术空间的决策,他们反对说教意味的刻板形象,希望从城市公共艺术空间收获更多愉悦。但什么样的雕塑才是适合深圳公共空间的雕塑?这一点上,深圳市民并没有形成实质意义的思考,换句话说,他们的想象往往依托于国外经典雕塑的经验,自发的原生性的创想并不多见。华侨城O C T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黄专就曾担心公众审美倾向对公共艺术空间的伤害,“由于中国社会当前充斥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趣味,因此即便公民投票,也可能选出一个最差的作品。”
“所以才需要具备专业素养的艺术家,既要有个人化的趣味情怀,也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公众的审美和接受程度。这个环节里,作为雕塑的创作者和面对的主体,公众、艺术家不能缺席。”孙振华建议,公共空间艺术塑造首先应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基金、管理办法和评选机制的建设完善,形成多方参与的氛围,才能保证公共艺术的健康发展。”
■ 民众调查
希望深圳每两年评比雕塑创意
针对深圳的雕塑观,记者最近通过电话访问的方式对30位在深圳居住超过两年以上的市民做了一次小规模调研。受访者男女各半,年龄分布在17岁至53岁之间,身份包括雕塑家、设计师、律师、教师、金融界人士、公务员、学生、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媒体工作者、公司文员等。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发现超过七成的被调查对象曾经关注过深圳的公共雕塑作品,其中《孺子牛》和《深圳人的一天》提及率最高。但也有人对于雕塑作品不是很熟悉,有人将《海神波赛东》形容为“就是那个马从大厦飞出来”;有人将《联合立柱》表述为“很多只手叠在一起的”;甚至有受访者提出“银行外面的狮子算不算公共雕塑”的疑问。
深圳人对优秀的雕塑作品一致表示“非常向往”,并希望雕塑能够带给他们“愉悦的感觉”。被调查对象可以随口说出外国的一些经典雕塑,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法国的《欢迎之手》、新加坡的《狮身鱼尾像》等。受访者对深圳雕塑的评价多集中为“太严肃”、“充满说教意味”“没有想象的空间”等。
从统计数字上看,超过八成的调查对象希望能够参与到公共雕塑的设计和决策中,他们在总结“影响深圳雕塑发展的因素”时,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有关部门的意图”、“没有历史底蕴”和“工作生活节奏太急促”。
在“你对深圳雕塑的发展有什么建议”这个开放式问题上,被调查对象的回答五花八门:“希望能够建立起公众、雕塑家、政府三方共同决策机制”;“不要随意将雕塑品搬来搬去,雕塑品也有居住权”;“希望成立雕塑审查委员会,平庸作品不能登大雅之堂”;“组织深圳全体市民每两年进行一次雕塑评比,前三名作者获得在市民广场摆放作品的奖励”……
■ 民间雕塑创意榜
专家点评:孙振华 深圳雕塑院院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
100个哭泣BA BY关注环保
吕军 44岁 雕塑家
我想创作的作品还没有名字,是由100个哭泣B A B Y雕塑组成,我希望它们可以安放在市民广场那里,最好靠近音乐厅和图书馆,吸引多点市民去留意和去反思。雕塑作品立意是让人们关注污染和环保问题,雕塑的材料由受污染的土壤或生活垃圾充当。为了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我会向联合国基金会去申报有关事宜,并且将作品公开拍卖,所得的款项会用来改善深圳受污染的环境。我很希望作品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能将它作为中国对环保事业觉醒的一个标志到各地展览,充分表明我国人民关注环保从自身做起的决心。
点评:更适合当代艺术作品定义,可以考虑在展厅设置。作为公共雕塑会给市民造成不快乐的感觉。
七彩雕塑憧憬好生活
武向兵 生于60年代 设计师
我很喜欢深圳的红树林,如果让我设计雕塑品,一定会将它放在那里。我从美国回来在深圳定居,发现深圳人其实生活得很压抑,这是跟城市的快节奏有关。我希望大家到红树林放松心情时,看到由简单图案组合成的斑斓雕塑,会对生活充满憧憬。
点评:红树林已经很生态很漂亮,公共雕塑反倒会破坏这一美景。
在万象城前摆安全套雕塑
伟权 29岁 媒体工作者
我不是搞笑或者恶搞,如果让我设计,我会在万象城的门前摆放一个深圳人看到一定会围观的安全套雕塑。在我看来,深圳艾滋病感染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艾滋病防治工作可以说是刻不容缓。深圳貌似很国际化,什么都想走在时代的前沿和尖端,但是在宣传关爱自己,正确使用安全套工作上面从来就不会大张旗鼓,但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啊。
点评:与第一个创作存在的问题类似,放在公共空间里的作品应该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和情绪反应。
儿童乐园里放自由女神像
陈蓉 33岁 小学教师
其实我对雕塑不是很内行,但是如果让我提出建议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希望将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整个地搬到深圳的儿童乐园来。自由女神像看上去就像个很温柔的妈妈,当然它也充满着自由的意味。我更希望这样的雕塑会给做父母的提个醒,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快乐,而不是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再次呼吁,还孩子一个纯真的童年吧。
点评:思路本身不对。自由女神所承载的自由民主与孩子的自由并不是一个概念,也不会让儿童解压并产生放松的意象。
深圳湾放置海洋特色群雕
周勇 47岁 营销经理
深圳号称是海滨城市,但是一点海洋文化气息都没有在公共艺术品上有所体现。我认为在深圳湾经济最发达处,如正在建设的前海地段建立起名叫“鱼·人·码头”群体雕塑作品。造型方面要跟大海密切相关,如锚、船、鱼、水手、帆等,要用黑色的、钢制的材料,增加厚重感。
点评:作者应该在国外见过类似的雕塑。例如澳洲,将当年移民的用具做成雕塑,建造成纪念性的码头。深圳作为滨海城市,肯定需要这么一个体现海洋特色的码头,但要从自身发掘,例如本地的养蚝文化,将养蚝的劳动场景做成雕塑,更贴近城市。
在排队处摆放知识雕塑
刘若风 24岁 公司文员
我觉得现在城市的雕塑都很有历史感,很严肃,不好玩。在我心目中,公共雕塑应该是让人觉得有趣的、吸引的、好看的、幽默的。深圳流行排队和等候,我提议在需要排队的地方,例如银行、售票处这样的公共场所,摆放一些知识性的雕塑,如李淳风等高人,跟大家介绍《易经》等经典书籍的入门知识。这样子就不觉得排队无聊了。
点评:提倡知识性的想法并没错,但可行性需要考虑,雕塑视觉形象更难呈现具体的知识。不过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何解决深圳枯燥的排队和等候?
学校门口放爱地球雕塑
李莉 37岁 私营企业主
我跟家人都很喜欢小动物,我想在中小学的学校门口放一些雕像,内容可以是小孩跟动物亲密拥抱的,或者是小孩跟动物开心玩耍的,也可以是人们在植树造林的,以提醒大家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点评:中小学门口当然需要雕塑,我们的中小学门口过于寡淡,没有艺术气氛。具体做什么还需征求老师和学生的意见。
肥婆雕塑敢于融入趣味生活
LEON31岁 海归 自由职业者
深圳年轻人多,自然喜欢轻松有趣的雕塑作品,减压的同时也为城市增添色彩。我想在餐厅外设置一些很可爱的雕塑,造型憨态可掬,让人一见到就会开心得不得了。比如在吉之岛门前摆放一个穿着比基尼的肥婆雕塑,手里提着喜感的大鱿鱼。以前说,文艺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想公共雕塑更要敢于融入生活。
点评:创意借鉴了国外卡通、波普式的雕塑理念,趣味性为主,深圳有一点也可以。
喜庆元宝在公园里回归
大史 33岁 编辑
现代雕塑的一个问题,是观众很难看得懂,寓意很深,思想很高,但接受度很差。因此,我设计的雕塑是回归传统、回归百姓、回归生活。雕塑的造型很简单。就是一个元宝(财神手里抱着的那种),但是要做得大,做得喜庆,安放地点可以选择红树林公园或者荔枝公园,让它将成为节假日里市民最喜欢去、最喜欢合影的地方。
点评:这个不靠谱。城市自身已经高度经济化,还要喜庆、求财,比较俗。以我对深圳市民的了解,大家虽然都在努力挣钱,但真做成这个元宝,反而会被公众视为思想品质的沦丧。
蜗牛雕塑投射房奴现状
王昕 31岁 IT工程师
我要做一个巨大蜗牛雕塑摆在市民中心的广场上,蜗牛壳做成房子的形状,旁边摆放很多小一点的蜗牛壳,每个市民都可以把身子藏进去,把头露出来,给自己拍个背负蜗牛壳的照片。深圳那么多人买不起房,很多人还是房奴,这个雕塑就是一种现实的投射,以此刺激大家对当下的共鸣和反思。这个雕塑的另一个功能在于提示我们的生活可不可以像蜗牛一样晒晒阳光,做一点舒缓的事?
点评:同样适合展厅呈现的当代艺术创作,容易引发公众的不快情绪。
■ 创意发声
将事故车辆加工成艺术品警醒车祸发生
我希望菜市场立一座奥特曼雕塑,那样会让买菜这件事看起来很酷,并且对犯罪分子有威慑力。
———吴晓,24岁,IT业
深圳central w alk北边公园那边为什么不放个跟华盛顿纪念碑一样的棒子呢?那里太平坦了,没有个柱子总让人找不到方向。———王凡,27岁,金融界人士
将事故车辆经过加工使其上升为艺术作品,就放在滨河路的路中间,以此作为警醒,减少车祸的发生。
———刘珉乐,38岁,律师
能不能在公共场所引进“撒尿小童”雕塑作为统一指示牌,让妈妈们不要让小朋友们随地大小便,想方便的话要根据雕塑的指引。———张岚,37岁,家庭主妇
我希望在大剧院门口安放与实物钢琴一比一的雕塑,时刻提醒大家,身体可能被桎梏着,但心灵是可以很自由的。———陈祯,45岁,职业经理人
■ 专家陈词
先把艺术推向公共空间,再来培育公共艺术
总体看,这批创意里对深圳地域特色思考得还不够,模仿、受国外雕塑启发的痕迹比较明显。唯一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在“创意发声”里,将事故车辆加工使其成为公共空间的雕塑。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双重意义的叠加,废旧材料再利用并起到警示作用。如何考虑艺术性与警示力的结合还可以再商榷,还是要考虑欣赏性,不能追求触目惊心。
深圳人对公共空间雕塑的想象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专注于对当下现实的思考和批判,例如蜗牛房子、100个哭泣的B aby、安全套,具备当代艺术的感觉,适合在某个展览上以当代艺术的形式出现,如果放在公共空间里更容易引发公众不快乐的情绪,这与公共空间艺术的指向存在出入。另一种更强调放置地点,如小学门口、餐馆门口,趣味化的展示,这些创意倒可以再思考提炼,成熟以后直接去做。
可以看出,深圳市民对雕塑语言特征的了解不够,尤其对公共空间应该放置什么雕塑还掌握不好,更多地从个人经验出发,用雕塑来图解诠释自己内心的表达。而公共艺术要兼顾到更广泛人群的需求、关系和协调性,最大限度考虑公众的审美和接受度,拒绝模仿。
当然,市民对雕塑的想象折射出这个城市雕塑的自身品质,两者互为因果,深圳好的令人满意的公共空间雕塑,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够,没能起到提升、教育市民公共空间艺术审美能力的作用。我们可以先把艺术推向公共空间,让更多的市民接触,再促进公共艺术的培育和发展。并不一定先有定义再做事,而是可以通过做事来完善定义。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