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设计者讲述:《江河源》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雕塑

更新时间:2009-11-23 08:23:31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蔡文斌 邓建青 编辑:janet 浏览量:176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青海。“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成为一代青海人的时代理想。

    “《江河源》雕塑就是承载着这个时代精神而诞生的。”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雕塑家张维宁说。

    张维宁回忆,1987年,西宁市政府决定在火车站广场建雕塑,并向省内外征集作品。张维宁所在的青海省工艺美术厂雕塑创作室提交了8件作品样稿,他本人也设计了两件。最终,西宁市政府决定委托四川美术学院的伍明万教授承担《江河源》雕塑的创作工作。

    11月22日,我们辗转联系到已从四川美术学院退休的77岁高龄的伍明万教授,通过电话,他向我们讲述了《江河源》的故事。

    “当时,西宁市政府委托我设计广场雕塑,要求要表达青海人民团结奋进建设青海的主题。”伍明万教授说,设计总共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灵感来自青海是江河发源地。《江河源》群雕中间的不锈钢拱形造型,就象征着长江黄河从青海高原奔流而下的那种万马奔腾的气势。中间的人物雕塑,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青海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形象,以突出青海的发展气势磅礴。两旁的20匹马不是用写实,而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比现实中的马要大一到两倍。“如果小了,就表现不了那种奔腾的气势。”伍明万教授说。

    伍明万的爱人马昌群说,当年,四川的雕塑在全国都很有名。当时的西宁市市长和建设局局长来到四川美术学院,希望能够由学院设计制作一座城市雕塑,而四川美术学院的党组书记就是伍明万。于是,西宁市政府就委托伍明万和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做设计工作。

    设计完成后,由雕塑系全体教师将稿子放大制作,请成都市一家锻造厂制作出了拱形雕塑和人物雕塑,然后运到西宁火车站广场安装。“20匹马是由西宁市建设局组织人员浇筑的。最后,雕塑的打磨修饰工作由雕塑系的教师完成。”雕塑整个完成时,马昌群就在现场,她是《江河源》诞生的见证者之一。而伍明万教授因为身体不适没有来西宁观看雕塑落成。

    群雕中各组雕塑的材质都不同。马群由水泥混凝土和钢筋制成,人物雕塑是铜板锻造的,而拱形江河源则是由不锈钢锻造焊接而成。“《江河源》群雕全长56米,最高点15米。在当时来讲,是全国最大的雕塑。”其实,就现在来说,这组雕塑还是全国最大的雕塑之一,“红军长征纪念碑第一(1989年10月落成),它是第二。”伍明万肯定地说。

    听到一代青海人与《江河源》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它感情很深,老人很欣慰。他说,青海将来的发展必定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知道,青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这里,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听到西宁火车站即将改建,市民热议《江河源》去留问题的消息,伍明万教授语气中透出几分激动,“我的意见是保留下来。当时的雕塑造价是40万元,现在花400万也做不了这么大的雕塑,如果就这样废弃掉,太可惜了。”伍明万教授的夫人说:“《江河源》的三组雕塑相互呼应,反映当时青海人民勇于开拓的精神。雕塑规模很大,而且是多种材质组合而成,这在全国也很少有,不保存下来真是太可惜了。这也是伍教授一生最满意的城市雕塑,是他所有作品里最好的。”

    “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要出一本画册,展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各城市的发展变化。”伍明万的儿子伍强说,前不久,他将西宁火车站《江河源》雕塑的资料照片和文字说明寄给了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我父亲创作《江河源》的时候,我还小,但我经常看他的创作,对《江河源》群雕的印象也很深!”伍强说。

    ★延伸阅读★

    伍明万,又名刘焕多。1932年4月出生,四川重庆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擅长雕塑。1957年毕业于西南美专雕塑系,后留校任教。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生班。曾在意大利卡拉拉雕刻工艺学院进修,后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家学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理事。主要作品有:《校场口事件纪念碑》(合作),入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节日》,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耕》《生命》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65年参加泥塑《收租院》创作,雕塑《节日》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