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收藏/拍卖>正文

寿比金石 功在传承——关于《藏书·记事·忆人:印章专辑》

更新时间:2009-11-06 08:39:39 来源:文汇报 作者:熊光楷 编辑:janet 浏览量:319

    印章,作为一种身份证明,作为一种权力地位的标志和人际交往的信物,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东方,由于传统上中国文化的影响,篆刻艺术相当普及,我因此收藏到胡志明盖章书、村山富市盖章书等。在西方,我也收藏了用于封缄的英国苏格兰华莱士家族戒指印的印记等。但只有在中国,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发展,特别是明清以后,众多文人艺术家广泛参与,亲力亲为,篆刻艺术出现了名家辈出的繁荣景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今天,篆刻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艺术门类。

    在我熟悉的领导同志中,李岚清对篆刻艺术的深刻理解广为人知。他在退出国家领导岗位后,矢志钻研、亲自实践金石篆刻艺术,不但对这门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广普及作用,而且有力地激励了我的收藏爱好。特别是他应我之约,专门篆刻“藏书·事·忆人”印章并加盖在赠送给我的《突围》上,既是对我的很大鼓舞,也使这本《藏书·记事·忆人:印章专辑》大为增色生辉。
    
    在李岚清同志出版的《原来篆刻这么有趣》封面上,拓着一方印章“石言志”。他说,这方“石言志”印章,表达了他的这样一种思想,即篆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不仅可以用来健脑,训练脑、手、眼的精密协调配合,保持大脑的思维能力,延缓脑功能的退化,而且可以通过篆刻来言情、言事、言意,表达他的志趣、理念和情感。
    
    的确,篆刻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不仅是一门技能,而更加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达,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篆刻艺术正是“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的综合体现。正因为如此,“金石篆刻”已由浙江杭州的西冷印社申报,成为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多年来,我在收藏签名书的同时,也收藏了大量盖章书。与签名书不同,盖章书上的印章不但是作者本人的印迹,同时还包含着持赠者、篆刻家,甚至石材加工者、印钮雕刻师等许多人的心血。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篆刻艺术不仅表现为一方小小的朱红拓片,它还是石材、边款、印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其中每种艺术形式都积淀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历史传统,涉及文字学、书法、碑刻、雕塑,甚至考古学、化学等多种领域。
    
    人们有时候也把印章称为“古文字博物馆”,把边款称为“微型碑林”,把印钮称为“缩微雕塑”,把各种各样的美丽印材当做珍贵的珠玉一样收藏赏玩。当这一切集中到一方小小的石材之上,在方寸之间分朱布白、斗艳争奇,怎能不让人赏心悦目,惊叹于艺术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单就印面文字而言,印出于文,最早的印章使用的是当时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文字。后来,随着篆刻的艺术性提高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到隶书出现后,印章的入印文字逐渐与当时使用的文字分开,形成了以小篆为主的篆字,并衍生于摹印篆、缪篆、鸟虫书、九叠文等。近代以来,随着古代碑版、甲骨、金石铭文的大量出土,可以入印的文字更加丰富。再经过篆刻家的艺术再造,印虽出于文,而印文的艺术性已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印面的文字已经成为寄托篆刻家情感、志向、审美趣味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篆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奇葩,在世界上也越来越引人注目,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为我刻制“习武学文”印章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院长韩天衡,就曾经在2001年受命为出席APEC会议的20个国家和地区元首篆刻姓名章,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地区)领导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更使全世界认识到中国篆刻艺术的魅力,很多时候,人们甚至忘记了会徽的正式名称“舞动的北京”,而直接以“中国印”代称。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