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章
当我踏上这片黄土高坡时,陕北老乡的热情爽直一下感染了我,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现代开放的三十年,但陕北老乡的热情仍然像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写的一样。它曾经吸引了中国有志的青年投身其怀抱;同样,风尘仆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一踏上这片土地也为它的宏阔打动,连手中的外套都没顾得上放下,就直奔战地医院去看望受伤的战士。
当我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广场前的大型雕塑“白求恩大夫”而来到延安深入生活时,我在前期就为这尊雕塑作了创作准备,《纪念白求恩》的雄文仍然是我创作思路的主体,不过周而复上世纪50年代关于白求恩生活片断的描写使我读来有了实实在在的印象。在深入延安时,眼前不时地一幕一幕展现了白求恩大夫救死扶伤的高大身影和他走过的行迹。虽然眼前的延安是崭新的都市了,这不妨碍我的想象,更从这种现代中体现了白求恩大夫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延安,救死扶伤,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使我分明感到一位身材高大、戴着红星帽的外国医生远望黄土高坡,高大身影与马的充满动感的姿态纵横对比,在空旷的高坡的映衬下,雕塑的主题显得非常突出,感谢延安的人民孕育了这座雕塑。
在白求恩大夫的身旁我还特意雕造了一位小战士的形象,从先前读到的回忆录中我知道,白求恩大夫是一位充满人情味的国际主义战士,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这尊雕塑,这一大一小的对比,把这种伟大的人文关怀凸显了,这样也继承了古典雕塑在表现神圣的庄严时,又加进了文艺复兴的真美的生动性。由于雕塑本身是古铜色的,我在强调纵横对比、大小对比中,使这尊雕塑在自然的空间感与静穆的庄严感上,进一步展现这幅作品的思想主题的深刻性与现代雕塑的张力。雕塑白求恩大夫不可用抽象语言,但具象的空间感的伸展同样可以张扬形象的本质魅力,这是白求恩大夫的精神在当代发扬的价值所在。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