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纪事>正文

雕塑家和他的「领袖情结」

更新时间:2009-08-03 09:02:30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janet 浏览量:401

作品《笑谈纸老虎》

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

朱照林和他的毛泽东塑像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家一级美术师、萍乡市著名雕塑家朱照林从自己40多年间创作的大量毛泽东塑像中,精选了30尊雕塑作为国庆献礼作品,并命名为“一代天骄——毛泽东系列雕塑”。这组雕塑经《雕塑》杂志刊出后,引起国内雕塑界、理论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朱照林196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雕塑大师潘鹤。毕业那年,朱照林以《三代矿工》为题,创作了一组作品,反映煤矿工人的生活巨变,得到了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然而,朱照林并不满意,出生于萍乡的他对故乡安源的历史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想到了青年毛泽东在安源的战斗经历。他决定以青年毛泽东为原形来创作,得到老师潘鹤的同意后,朱照林开始埋头创作,潘鹤将自己平生所藏的毛泽东各个时期的相片给朱照林做参考。半年之后,这尊《青年毛泽东》雕塑终于完成,在学校毕业作品陈列展上,形神兼备的《青年毛泽东》雕像被师生们公认为精品,并赢得了满分。然而好事多磨,在翻模时,由于工人操作不慎,这尊雕像被砸坏了。朱照林硬是凭记忆重新再做了一尊雕像,且质量还高于第一尊。潘鹤在欣喜之余,隆重将其推荐到《中国青年》杂志。不久,该杂志在1962年12月第24期的封面发表了《青年毛泽东》塑像的图片。接着,《人民日报》等报刊也相继刊登了这幅作品。从此,朱照林创作毛泽东雕像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从《出乡关》到长沙时期的《湘江河畔》、《橘子洲头》;从井冈山时期的《星火燎原》到长征时期的《万水千山只等闲》;从延安时期的《北国风光》到解放战争的《决战千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万岁》到抗美援朝时期的《笑谈纸老虎》;从《诗人毛泽东》到《战地黄花分外香》等等,这些作品塑造了伟人一生各个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中的形象。

  著名文艺评论家兴儒认为,对于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一般是强调其社会象征意义,但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将领袖人物塑造得生活化、平民化的艺术新作,而朱照林对于领袖人物的塑造,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探索。几十年来,朱照林的创作题材虽然时有变化,但他始终倾心于对领袖毛泽东的形象刻画,延续着他自青年时代便已萌发的“领袖情结”。在朱照林看来,塑造人民所熟悉的领袖人物,关键是要抓住领袖的精神气质。为了塑造好人民领袖毛泽东,朱照林研究了大量有关资料和毛泽东的论著及诗词,研究了毛泽东在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形象特征,从眼神、手势、步态及衣着的刻画中揣摩、捕捉领袖的精神气质。通观朱照林的毛泽东雕塑,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伟人的超凡气度,却又不失常人情感的亲切之态。

  作品是表现艺术家思想的“出口”,也是观众审美情趣的“入口”。综观《一代天骄——毛泽东系列雕塑》,我们在一尊尊传神的作品中,仿佛看到一代伟人站在我们面前。1925年秋,毛泽东临别长沙时填词一首《沁园春·长沙》,词中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其词英气夺人、壮志凌云。雕塑《恰同学少年》刻画的便是这个时期、这个背景下的毛泽东。朱照林通过对主席词意的理解,将之转换成视觉形象,表现出了毛泽东那朝气蓬勃、沉稳睿智的风采。作品《北国风光》则将毛泽东的豪迈之气刻画得淋漓尽致。此作屏弃了一般表现领袖的常式,但见主席双手叉腰,目光如炬。作品头部是依照毛泽东同期的照片塑造而成的,细腻地把握住了生活中的真实。特别是毛泽东颈脖上围着的“围巾”更传神地衬托出他那种特有的、富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政治家风度。

  在表现毛泽东长征时期的作品《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作者既没有概念化地塑造毛泽东的不畏艰险、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没有具体地描写他在长征中的某一场面,而是寓有象征意味地刻画了一位头戴八角帽、身披军大衣,手扶拄杖、神情坚定的主席形象。这件作品细节处理细致入微,整体又很协调,由于这种写实手段的成功运用,使得此作颇具“艰苦岁月”的象征意义。对此,评论家认为,朱照林的这一类塑造毛泽东形象之作品,倾向于一种平实的、生活化的常态,有一种亲切感,是作者从“领袖—人”之间的恰当把握,使得领袖形象具有了人民性。而在《人民万岁》、《一代天骄》等作品中,朱照林则着重于塑造和刻画领袖那种纵览风云世界的壮阔胸怀。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组雕塑将赴湖南进行展览,有关方面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建立“毛泽东雕塑纪念馆”。由我国著名雕塑大师潘鹤题字、梁明诚作序的《“一代天骄——  毛泽东”朱照林雕塑作品精选》画册也将于国庆前出版。

  本报记者刘启红文/图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