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景德镇扬名仰赖“无名英雄”(组图)

更新时间:2009-07-31 08:48:04 来源:东方早报 编辑:janet 浏览量:542

蒋立冬 绘

早报世博记者 储静伟 发自景德镇

    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三大宗物品几乎参展了所有中国参与的世博会,从元代开始便执中国瓷器行业“牛耳”的景德镇陶瓷自然列席其中、获奖频频。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1926年费城世博会和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都有景德镇陶瓷参展并获奖的记录。

    “过去,景德镇从事陶瓷业的都是些大大小小的作坊,前去世博会参展的也多是这些作坊主或者其他个人,缺乏政府的参与和组织,参展和得奖成为很个人化的事情,正规的史料中也少有记载。”景德镇中国陶瓷馆副馆长徐桃生表示,由于战争与人事的变化,如今很难找到获奖人的奖牌、证书以及相关资料。

  世博会的“常客”

  目前,景德镇市既有国有资金主导的陶瓷股份公司,也有外资陶瓷公司、中等规模以上的陶瓷民企。中小作坊时至今日仍是瓷器制作的一种重要形态。“解放前,参加历届世博会的"主力军"正是这千千万万的作坊生产出的瓷器,它们都是些"无名英雄"!”徐桃生说。

  在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中国瓷器就亮相了。这届世博会上的中国展品多是由当时英国在华官员或英商提供。据1852年英国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1851年评审报告》中记载,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参展并获得奖项。

  直到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瓷器仍然是中国展区重要的展品。有关史料清楚地记录了江西景德镇瓷器参展并获大奖。中国派往参加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的官员屠申华在其次年出版的《1915年万国博览会游记》中称:“瓷之华者,广东湖南江西。”

  遗憾的是,尽管多次参博并获得奖牌,景德镇市却很难觅得任何一枚奖牌、证书或者其他史料。即便是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有史料确凿地记录了景德镇绘瓷“落地彩”参展并获金奖,却仍不能探明究竟这是什么人的作品。

  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由原景德镇国营陶瓷厂改制而来,历史较为悠久。民国时期一批有名的瓷画家、工艺大师在建国初期都曾在此工作过,但该公司副总经理冯双喜表示,公司也缺乏这方面的材料。

  三名家或是奖牌得主

  究竟是哪位大师的作品获得过巴拿马世博会金牌?景德镇市陶瓷行业与景德镇陶瓷史研究专家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参展的作品应该是在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皇宫生产陶瓷)倒闭后,由民间工艺大师创作的,而且可能是由陶瓷销售公司或中介公司送展的。

  景德镇陶瓷的起源,据史料记载从东汉时期开始,考古挖掘也不断有唐以后的陶瓷出土。宋代,景德镇已经进入中国名窑行列,尤其是南宋末年,由于战乱不断,北方汝、官、钧、定、哥五大名窑逐渐衰落,景德镇陶瓷地位愈显突出。元代,景德镇陶瓷步入兴盛期,朝廷在景德镇专设“瓷局”进行管理,并为宫廷征集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进入鼎盛期,朝廷在景德镇设“御窑厂”,垄断当地几乎所有最好的工匠和原料,专为朝廷烧制陶瓷器皿。

  “辛亥革命前后,被明清朝廷垄断数百年的御窑厂倒闭,大量画师和陶瓷工匠流向民间,带动民间陶瓷工艺重新繁荣起来。”徐桃生表示,当时从御窑厂出来的最有影响的大师有金品卿、王少维与程门等,他们与同时期出身御窑厂的画师、良匠一起,带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陶瓷艺人,19世纪20年代后期形成的“珠山八友”画派就是典型代表。“在景德镇,目前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是,"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创作的大幅瓷板画《富贵寿考》获得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徐桃生说。

  王大凡(1888-1961),师从著名陶瓷画师汪晓棠,主要画人物,曾创造出“落地粉彩”技法,使传统浅绛法起死回生,为景德镇陶瓷业界沿用至今。建国后,王大凡被安排在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工作,1959年被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

  王大凡的侄子、87岁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表示:“景德镇当时很闭塞,对外界信息了解很少,甚至连巴拿马是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应该是一位往来香港、广东与景德镇的陶瓷商人余生茂将叔叔的作品送去参展的。至于参展以后获奖的奖牌、证书是否交给了叔叔,却不知道了。”据有关记载,王大凡获巴拿马世博会金奖后,江西省地方政府又为他颁发了“嘉禾”奖章。

  除此而外,景德镇至少还有两种获奖说法,涉及景德镇两大名家。一种说法是,出身御窑厂的著名工艺大师杨庭辉(1865-1941)设计制作的“和合器”获奖;另一种说法是,画坯大师兼作坊老板鄢儒珍的钨金釉获奖。景德镇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原主任陈海澄对这几种说法进行了梳理,并采访了当事人的后辈,他认为:“当时参展的景德镇瓷器品种繁多,而且多是由当时上海、江西的瓷器公司组织参展的,有可能几种作品同时获奖,或者获得不同的奖项。”

  小作坊仍用纯手工

  民国时期是景德镇陶瓷的又一个兴盛期。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上,景德镇陶瓷再次参展,景德镇著名雕塑家曾龙升用瓷土雕塑了一座高约1.2米的孙中山塑像,被放在中国展厅的中央。世博会闭幕,这尊塑瓷被评为金奖。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派飞机日夜轰炸景德镇,景德镇大多数陶瓷工厂和作坊遭到毁灭性破坏,陶瓷业发展一度停滞了下来。建国后,景德镇市采取公私合营的模式,撤并大小陶瓷工厂与小作坊,成立十大国营陶瓷厂,几乎集中了陶瓷行业从设计、制作到画坯各方面能人,在礼品陶瓷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至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错过了市场改制的良机,广东佛山、河北唐山、江苏宜兴等地的陶瓷业后来居上,在建材陶瓷、日用陶瓷等领域取得领先,发展势头也逐渐盖过景德镇。

  1990年代中后期,景德镇十大陶瓷厂或倒闭或改制,政府大力扶持国有改制陶瓷企业发展。同期,景德镇市设立陶瓷工业园,招商引资,设立外资独资或合资的陶瓷公司,不仅借力外来资本,同时也吸收和学习外资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景德镇陶瓷业的发展。

  私营小作坊也呈爆发式增长,总数超过5000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些小作坊仍然采取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从业人员由一两人到上百人不等;工艺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作坊有高级工艺师,而更多的是靠一两个老师傅支撑,只能生产低档装饰或日用陶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景德镇民间作坊如何衍变发展?

  在景德镇市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孙立新的“孙公窑艺”作坊与其他三四家作坊比邻而居。“孙公窑艺”有两个车间,一个车间生产杯盘碗碟、陶瓷酒瓶等日用小件陶瓷;另一个车间主要生产花瓶等大件瓷器。

  作坊里请了几位师傅和打杂的伙计,但更多的是孙家自己人。“爸爸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陶瓷业最高职称),忙着搞自己的个人创作,不怎么管作坊里的事,车间的事务都由叔叔和我负责。”老板之一的孙立新表示。

  在景德镇市,包括“孙公窑艺”在内的私营瓷器作坊不下5000家。

  孙立新的“孙公窑艺”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孙家世代从事陶瓷业,孙立新是孙家的第四代传人。采取纯手工操作,“孙公窑艺”从拉坯、利坯到烧坯都有独到的技术;而在画瓷方面,因为得祖辈的真传,40岁出头的孙立新与父亲一样,也已经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一些做了一辈子陶瓷的老师傅也评不上这个职称。“在艺术陶瓷与一般日用陶瓷制作方面,我们都有特长。”孙立新自信地表示。

  可喜的是,像“孙公窑艺”这样善于经营的民间陶瓷作坊,在景德镇市并不只是一两家。1994年,24家三代以上从事陶瓷业,而且现在仍然在从事这一行业的家庭被景德镇市授予“陶瓷世家”称号,其中既有王锡良大师这样的艺术世家,也有“孙公窑艺”这样世代相传的陶瓷作坊。政府希望既表彰这些“陶瓷世家”对景德镇陶瓷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也借机支持这些有传统工艺的陶瓷作坊更好地发展。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