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雕塑“中国风”——记陕西省雕塑院院长张琨

更新时间:2009-07-13 09:16:47 来源:www.ccdy.cn 作者:黄晓峰 编辑:janet 浏览量:454

    张琨是那种一眼就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在他的名片上有一幅自画的头像速写,寥寥几笔,特点尽显,深深的眼睛透着睿智,天生卷曲的黑发平添了几分飘逸。与他谈话,你会感受到这是一个对生活、对艺术充满激情的人,他会深深感染周围每一个人。

    艺术家的快乐童年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张琨的幸福起源就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祖籍安徽的张琨,从记事起,就随父母迁居西安。父亲的多才多艺引领他对绘画、造型艺术从兴趣萌动一直走向痴迷热爱,而母亲知书达理的言传身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对每天可能碰到的家什物件的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花鸟鱼虫到桌椅板凳甚至茶壶餐具等,只要见到新奇异样的物件造型,他都表现出一种近乎天生的痴迷,拿在手里仔细把玩,看够了还不算完,还要和着泥巴模仿实物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这种乐趣陪伴他走过了快乐的童年。

    1978年重新恢复高考,在艺术梦想的强烈感召下,张琨满怀期望地报考了西安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并顺利地被录取,直奔他的目标而去。在高等学府的艺术殿堂,与向往已久的名师大家朝夕相处,接受系统的艺术熏陶,像逢久旱的甘霖、灌顶的醍醐,令张琨欣喜无比,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名师陈启南、马改户的悉心培育下,丰富着自己对雕塑艺术的体味和理解。

    在汲取西洋艺术的同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也在滋养着他。一有时间,他便走出校门,漫步在古都西安周边丰富的周、秦、汉、唐文物遗存之间,从新石器时代半坡图腾造型到两周时期丰富的青铜器物造型及纹饰,从秦汉时期大气磅礴的秦兵马俑、霍去病墓石刻,到盛唐时期登峰造极的唐昭陵六骏、大明宫遗址等,一次次地震撼着他,也使他意识到,民族文化将是自己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

    1982年,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的张琨以优异的成绩进入陕西省雕塑院,从事专业雕塑创作研究。这是他走向职业雕塑生涯的开始。

    探索雕塑“中国风”

    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雕塑艺术进入中国之时,恰逢中国陷入民族危亡、民族自信心丧失的年代。西学东渐,在引进西方现代雕塑艺术风格的过程中,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逐渐被扬弃,而西洋风格雕塑在中国逐步成为主流,以致影响到今天中国的雕塑教学研究和创作。

    为此,张琨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华夏文明绵延了几千年,秦兵马俑和汉代彩绘陶俑至今震撼世界;大唐盛世文化空前繁荣,唐大明宫遗址、昭陵六骏等在人类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难道这些人类共同的艺术宝库,就这样让它默默地逝去?在开放包容多元文化的今天,作为一个雕塑家,是否有责任依托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吸收鲜活的民俗文化养分,通过现代雕塑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富有中国雕塑风格的艺术作品,探索中国形式的雕塑风格呢?

    同西洋的写形、写实、力求精确不同,中国的造型艺术更加注重写意,所谓“随意而为、得意忘形”,讲究一种精气神的体现。张琨继续延续着自己在美院学习时的思考和体会,尝试着走自己的艺术之路,探索着雕塑的“中国风”。

    随着别人亦步亦趋很容易,也有可能很快获得成功,但要在艺术上创新,何等艰难!在他创作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最为艰难的时刻,有的朋友好言相劝,建议他在创作风格上“从众”,不要标新立异。然而,他却说:“艺术家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艺术上突破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坚持用自己的雕塑语言说话,终有一天,别人会听到你的声音。”

    张琨认准了目标,坚持走自己的路,尽管他的身后投来许多质疑的目光,他都默默地承受着。

    艺术创新,痛并快乐着

    这条寂寞的路,张琨一走就是8年。8年后,存疑的问号,慢慢拉直,变成了惊叹号。

    张琨的名字第一次轰动中国雕塑界是在1992年,适逢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展,张琨带着他的雕塑《土坡坡》参展。该作品造型纯朴有力,情趣盎然,极富诗意。作品用意象的手法表现一个陕西汉子正在仰天高歌,身后骑着毛驴、略带羞涩的小媳妇听得如痴如醉,就连那毛驴也似乎忘了自己的“使命”,直竖双耳、驻足不前,生活的情趣可感可触。

    当时担任美展评委的著名美术评论家夏硕琦评论说:“作者从我国传统雕塑和民间艺术中体悟民族的艺术精神和文化气质,对作品做了成功的艺术处理,在幽默隽永中表达乡土浪漫气质和扎根于生活土壤深层的文化神韵,是雕塑家对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对生活有浓郁的审美感悟的结果,并在艺术创造中得到了升华。”

    最终,《土坡坡》以其民俗元素同现代造型的完美结合,夺得此次全国美展雕塑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也是此次全国美展雕塑最高奖。此后,他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雕塑《翻身道情》获中国美协主办的延安颂美展一等奖;雕塑《信息时代》获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并永久矗立在北京国际雕塑园;雕塑《聚集、流通》获第7届全国美展铜牌奖等。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张琨再次在全国雕塑界引起轰动、让同行刮目相看的是他的作品《暖冬》的问世。在陕北农村场院里,经常有这样一幅生活场景:在农家碾盘上,一对老年夫妇一时兴起,飞脚踢起了毽子,老翁一幅煞有介事的姿态,憨拙的动作中透着可爱;相比之下,老妪的动作更为娴熟,脚起毽落,情景神态,栩栩如生。该作品荣获第10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让城雕走进人们生活

    奖项一次次落在张琨头上,他几乎成了全国美展的获奖专业户。然而,张琨在体味着雕塑艺术带来的创作艰辛和快乐的同时,也在尽心尽力地履行着一个学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他说,艺术家不应该孤芳自赏,而有责任为城市建设奉献才智,让更多的城雕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张琨作为西安市雕塑委员会专家,又多了一层责任,就是以更多富有文化韵味、时代造型的城雕美化城市,提升品位。城市雕塑是城市的眼睛,也是张琨雕塑作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多件城雕作品分获10余次全国城雕评选优秀作品奖。作品《韵律》、《水之歌》、《盛世长安》、《祥和》、《暖春》、《协》、《古风新韵》等分别出现在上海、北京、福州、长春、石家庄等城市的街头广场,成为城市人文环境的一部分。

    在西安街头,他的雕塑更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古风新韵》、《蝶舞繁华》和《盛世长安》,分别矗立在西安闹市区。雕塑《力拔千钧》获北京奥运雕塑方案优秀作品奖并被安放在北京奥运标志性建筑鸟巢与水立方之间,同北京奥运一起成为时代永恒的记忆。

    看着市民们每天快乐休憩游乐于自己创作的城雕之下,感受艺术魅力,张琨说,这是一位艺术家可以感受到的最大的成就和快乐。

   相关链接

    张琨  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陕西省雕塑院院长,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文化部优秀专家,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

    创作各类雕塑作品200余件(座),30多件(次)入选国家级大展,10多次获国家级大奖,50余件(次)参加区域性和省级美展,20次获奖。作品多件被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学术交流,受到国际美术界的关注。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