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上,曾叱咤风云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明星们的作品少人问津,新中国美术史标志性作品——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却以795.2万元人民币高价顺利成交。
在上月中旬开槌的北京翰海2009春拍中,表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油画《南泥湾》,起价800万元,经多位买家数轮激烈竞投,最终以1344万元被国内藏家竞得……
面对起伏不定的艺术市场,当多数资本尚在观望时,“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特别是油画,却以高调的姿态走俏拍场,成为收藏品中的“绩优股”。
“双料齐下”——价格屡创新高
中国嘉德中国油画部高级经理孟禄新告诉记者,所谓“红色题材”,主要是指1949年至1976年间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一批反映中国革命历史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它们带有特殊年代的印记。比如,在构图上,突出领袖和英雄人物;在造型上,舞台化倾向明显;在色彩运用上,“红、光、亮”是其典型的特征。
孟禄新认为,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作品,虽然它们的表现手法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甚至已被时下画坛放弃,但“红色题材”作为那个时期的艺术产物,见证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状态,具有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业内外很少有人想到的是,人们的怀旧心理对“红色题材”的再次走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常出没于申城书画拍卖场的王先生表示,在所有喜欢这个题材的藏家里,他的心态具有普遍性。他说自己尤其喜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绘画作品,因为它们强烈、真挚,站在那样的画面前,那个时代独特的氛围、独特的气息会扑面而来。“对于像我这样五六十岁的人来说,‘红色题材’藏品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投资,更多的是它们所带来的回忆,这回忆与画作所承载的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我们的青春有关,与年少时的梦想有关,与我们的成长有关,与这个国家的成长有关。”
在史料价值与怀旧心理的双重催化下,“红色题材”的价格在市场屡创新高。在1995年嘉德秋拍中,颇受人们关注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刘春华创作,1967年)以605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出,这一标志着“红色题材”油画正式进入内地拍卖市场。到了2005年,各大拍卖行纷纷将“红色题材”作为一个主题性板块推出,甚至形成了一个拍卖品牌。据统计,这一专场平均成交率达到80%,远远高于书画、瓷器等成交率,在拍卖行各专场中名列前茅。
具体到作品,2005年,中国嘉德推出了陈衍宁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论影响,此画作无法同《毛主席去安源》相比,但仍受到各路买家的追捧,并出人意料地以1012万元的高价被一藏家收入囊中。2007年,陈逸飞的《黄河颂》在嘉德拍卖会上再次受到藏家的青睐。这件作品经过竞拍者多轮反复争夺,最终以4032万元的天价成交。这一价格不仅是陈逸飞本人油画作品的最高价,也创下了当时内地油画作品成交价的最高纪录,仅次于徐悲鸿的《放下你的鞭子》(7200万元)。
“参差不齐”——切勿盲目“追红”
“红色题材”在拍场的卓越表现,说明其已经具备一定的收藏投资价值。但孟禄新依然提醒,藏家切不可盲目“追红”,“因为这类作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如媒体炒作的那样拍出高价的,多数作品每平方尺的价格只是几万元,相当一部分作品以流标告终。孟禄新说,甄别的关键是要了解“是否是名家作品”,当时“是否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红色题材”的经典藏品存世量并不多,甚至可以用稀少来形容。一位业内人士给出的数据是:目前发掘出来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和史料价值的“红色题材”艺术品也就千余件,而且大多被博物馆收藏;早几年拍出的一些佳作,也都被收藏家一一珍藏,不愿出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革”结束后,这类作品或由“收藏”单位清理退还给作者,或由作者主动向“收藏”单位索取领回,既未退还亦未索取的常常“不知去向”。以《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为例,它在1982年由中国美术馆、黑龙江省美协逐级退还给画家本人。不过,清退回来的原作画框荡然无存,画布揉卷脱色且遭水浸,其状之惨让沈嘉蔚在小心翼翼地束于床底后便不愿再多看一眼。直到1997年,古根海姆美术馆向沈嘉蔚发出参展邀请,《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才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保管部专家指导下得以修复,沈嘉蔚没有想到的是,这幅画作在历经辛苦后,还有长长的艺术旅程。事实上,多数“红色题材”在这样的“洗涤”下,已难寻芳踪。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