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一个时代或民族的文化特征之一,一个城市的雕塑集中展现了这个城市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城市纷纷举办各种雕塑艺术展,这些文化活动作为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吸引着世界各地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热爱艺术的人们。
现在,享有“帆船之都”、“艺术之城”美誉的青岛也迎来了自己的大型雕塑艺术展——青岛首届“春潮”当代雕塑艺术展。
2009年5月30日下午5点,由青岛市雕塑家协会、青岛国际航海俱乐部等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怡堡”杯青岛首届“春潮当代雕塑艺术展”在位于南海路6号的青岛国际航海俱乐部•海岸美术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
出席领导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致辞
出席开幕式的市领导有: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 郄晋生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 姜正轩
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孙宪政
青岛市市南区区长 万建忠
部分美术界、艺术界知名人士:
范迪安 中国美术馆馆长
盛阳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
隋建国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李秀勤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刘大力 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
杜利华 山东省雕塑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曲英佐 沈阳鲁迅艺术学院 副教授
本次盛会,是青岛雕塑家协会成立的时刻。青岛地区的雕塑界的所有优秀雕塑家和社会公众也来到活动现场交流,分享展示作品的立意、和创作心得。
本届“春潮当代雕塑艺术展”是青岛有史以来首次最大规模的雕塑艺术的集中展示,上百件作品展现出多彩的风貌:有饱含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气息的老雕塑家作品,也有年轻一代创新探索的各种尝试,还有中年一代对于雕塑语言个性化研究的产物;作品形式包括了从写实,超现实,到抽象,直到后现代波普与卡通样式的地方滥觞;材料及其处理手法则包括了从传统的青铜铸造,石雕,木雕,陶瓷烧制到金属焊接和纺织编织,更有玻璃钢树脂和塑料喷漆,甚至各种日用或工业现成品也被纳入了雕塑家的视野。
本次艺术展从5月30日起,至6月5日结束。在汇泉湾畔南海路6号,青岛国际航海俱乐部海岸艺术馆内将持续展出本届雕塑展的全部参展作品,市民可到南海路6号门岗处登记资料并领取门票入场参观。本次雕塑艺术展创造性的与青岛市高端文化艺术领域的新地标、中国航海运动发源地——青岛国际航海俱乐部合作。充分利用了“帆船之都”与“艺术(雕塑)之岛”两者概念的结合。以此推动帆船之都——青岛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将全面性的艺术展示和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紧密结合,为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找寻突破口、探索新路子。本届活动的举办地青岛国际航海俱乐部自成为2008奥帆赛重要活动接待地之后,俨然成为青岛市高端品位文化艺术交流的特色平台。
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郄晋生宣布艺术展开幕
领导剪彩
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希望通过本次雕塑节的成功举办,推动青岛整体艺术氛围的提升,并且希望青岛的雕塑作品能够拥有自己海岸文化的独特特色,能够和青岛整体的沿海环境相融合起来,并贴切帆都城市的文化、市民生活。真正的推动雕塑艺术的一个更良好的氛围。
喜悦分享
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之后,政府领导与雕塑家一起为活动剪彩,本次“春潮当代雕塑艺术展”正式开幕。
雕塑艺术展作品选
青岛国际航海俱乐部介绍
中国•青岛•南海路6号 —— 青岛国际航海俱乐部承接了中国半个世纪的航海运动的历史,早在1953年,作为新中国的航海运动发源地,俱乐部就在汇泉湾成立了;之后伴随着1975年青岛航海运动学校的成立,使得航海运动有了学术支撑和人才培养的园地。与此同时,风帆国际航海俱乐部也在那时筹建完毕;2004年,这里又成为了世界帆船协会各单项世界锦标赛主办地之一;在2008年奥帆赛来临之前,俱乐部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了扩建,圆满完成了奥帆赛的迎宾使命,其后青岛国际俱乐部将综合型发展,引入多种高端商业业态,为帆船之都更添贡献。而且自09年始着力支持青岛区域文化艺术的发展,支持一切之积极性质文化、艺术活动的举办,以航海历史地标和汇泉海湾新景观身份,为青岛城市形象塑造多添一份力量。
春潮
与青岛本地现代雕塑传统有关的记载,最早始于文革时期的1967年。当时有近十位青岛本地雕塑家参与了毛主席石雕立像的制作;到1978年,汇泉公园南门 《儿童戏水喷泉》的建成,让更多的青岛人开始理解和认识雕塑艺术;1995年中山公园西门对面,建成了《青岛名人雕塑园》, 当时有来自各地雕塑家的参与,从此,全国都知道青岛人喜欢雕塑;1997年落成的东海路雕塑一条街以及随后青岛雕塑艺术馆的建成,在全国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当时被称为新一轮城市文化建设的青岛模式。
青岛老一代的雕塑家们,在参与建设青岛雕塑艺术事业的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引导他们认识雕塑,辅导他们考入各地的院校,走上艺术之路。如今青岛老、中、青三代雕塑家已有百余人。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历史传承与积淀,由于有了这近百名雕塑专业人才的汇聚,有了城市环境中丰富多样的雕塑作品收藏,青岛雕塑才能从早期点点滴滴的积累,演化为改革开放后的涓涓溪流,直至今日,形成春风扑面、春潮涌动的气势。
于是,今年三月青岛市雕塑家协会的成立,以及今天这第一届青岛《春潮——当代雕塑展》的隆重开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有七十多名雕塑家的上百件雕塑作品参加组成的这第一届《春潮——当代雕塑展》,可以说是对于青岛雕塑艺术的一次初步检阅与整理。这里的所谓检阅,是指对现有雕塑人力物力资源的清点;所谓整理,是指对于青岛地方文化脉络与源泉的分梳与追朔。
这次展览的参展者当中,有生于青岛长于青岛的雕塑家,也有青岛出生后来外出求学又返回青岛的雕塑家;还有青岛出生后,外出求学毕业并留在外地的雕塑家;当然还包括了从外埠来青岛安家落户的雕塑家。上百件作品展现出多彩的面貌:有饱含着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气息的老雕塑家的作品,也有年轻一代创新探索的各种尝试,还有中年一代对于雕塑语言个性化研究的产物;作品形式包括了从写实,超现实,到抽象,直到后现代波普与卡通样式的地方滥觞;材料及其处理手法则包括了从传统的青铜铸造,石雕,木雕,陶瓷烧制到金属焊接和纺织编织,更有玻璃钢树脂和塑料喷漆,甚至各种日用或工业现成品也被纳入了雕塑家的视野。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青岛,由于早期现代工业初步形成,及山东大学等学府的存在,形成了难得的现代都市文化气氛,所以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当时仅次于上海的文化热点城市,在那一历史时期,为早期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青岛的这一光荣文化传统不断地给后代人以激励,成为青岛文化发展一个永不枯竭的源泉,同时也是青岛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曾经拥有但尚未复得的桂冠。多少年来,文化复兴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岛人的梦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岛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国家政策的优惠和海外经济技术力量,成功地实现了地方工业与经济体制的现代转型,并完成或者正在完成新一轮的经济成长与跨越。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地方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期望与渴求。近年来全国范围当代艺术市场的形成,唤醒了青岛当地的艺术家们,清理战场,树立信心,高扬起艺术本体的旗帜,重启创建现代文化都市的理想。
毫无疑问,青岛雕塑家是青岛当地文化发展诸多力量中的一支生力军。 以青岛当地雕塑家的齐心协力为基础,加上全国各地专业院校和团体青岛藉雕塑家的积极参与,青岛雕塑事业的前景必将是光明美好的。享誉海内外的青岛城区公共雕塑建设,是青岛雕塑事业进一步发展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全国各大城市当中只有北京、上海、长春、广州才可以相比;青岛大学等几所院校相关专业的成立,为地方雕塑人才的储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此作为参考背景和起步台阶,青岛雕塑家们一定会跨越时代,迅速发展出具有个人乃至地方特色的雕塑语言,形成具有青岛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流派,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标新立异 。
毫无疑问,由于是初创阶段,还有部分雕塑家和他们的作品没有被囊括入这个展览当中,他们当中的作品一定也不乏精彩之作。 随着青岛市雕塑家协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专业雕塑家或者虽然并非专业但确实喜欢雕塑,愿意为青岛市的雕塑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的青年人,以及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都会被吸纳入这个队伍当中来。 在已经成立的青岛雕塑家协会对于未来的展望与规划中,《春潮——代雕塑展》将进一步发展扩大为面向全国,甚至面向世界各国雕塑家的一个大型周期性展览。这可以说是一个梦想,但并非不可实现。这是几代青岛雕塑家的梦想,也必将会成为所有热爱雕塑的青岛人的梦想。
面朝大海,深深浸透着蓝色海洋文化的青岛,向来是开放的。成功举办了奥运帆船比赛项目的青岛,已经搭建起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
平静而又广阔的海平面上,正酝酿着汹涌的春潮。
回忆青岛雕塑
青岛雕塑家协会,在建国60周年之际终于诞生了。2009年3月31日是我市雕塑工作者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好日子。在这里我以欣喜的心情,向张白涛先生、刁云波先生及参与组建的诸位同道,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
欢庆之余,让我们共同回忆岛城雕塑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事例。追忆、缅怀为此作出贡献的雕塑前辈,以示告慰。
雕塑与建筑同为造型艺术,关系相近,密切配合。解放前,青岛的城市建设布局,基本上是德国占领时期规划建设的。日本人占领青岛与前中国政府接手青岛的建设,都是沿袭了德国人的策划理念,继续建设。故此,整体上仍具西欧风格。而日本人构建的欧式建筑和庭院装饰,仍保留其民族特色。
老一辈青岛人所看到的雕塑,多为欧人住宅庭院中的;天主教堂内的;万国公墓里的西方古典装饰雕塑。这些雕塑大多是在欧洲加工制作完成之后,运抵青岛安装就位,故此没有较大的雕塑出现。万国公墓中,后期的装饰雕件,多出自早期青岛石公司,我市工匠之手。料石亦为本地所产者居多。
解放后,我国的美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我市作者的雕塑创作亦在报章、杂志中崭露头脚。1956年我市雕塑作品在山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上获奖。母振远雕塑“鲁迅”获二等奖。吴文家雕塑“思考”获三等奖。
1957年6月16日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在此期间,我市各类形成的文艺工作者纷纷成立会、组。雕塑研究组即于此时成立。成员有李柯民,母振远,连义乾,刘玉珍,吴文家。李柯民先生被选为组长。
雕塑家母振远先生,时任青岛市文联美术组成员,海鸥杂志编辑。曾为开展我市雕塑活动,不遗余力,做过大量工作,对我市雕塑事业的发展有所贡献。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61年因病去世,年仅36岁。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我市文化局、文联、市工会组织制作献礼作品10件。其中吴文家雕塑作品“工农跃进”与“游泳”两件入选,参加建国十周年的全国美展。
1962年,青岛市台西区文化馆为开展美术活动,成立了“台西画室”。雕塑作者吴文家、徐立忠等皆成为画室的活动成员。台西画室曾举办两届画展。1963年台西区撤销,画室亦不进行活动。在四清、文革期间,台西画室的主要成员,被诬陷为反革命集团分子,关进隔离“学习班”横遭无休止的批斗。
1964年,王建云、吴文家申办、组建成立了雕塑厂。姜伯玉、王继竹等多位雕塑作者参与工作。成立之初,于家骧先生代表三十中学及其校办工厂,赠送了一批雕塑模具,予以支持。文革初期,雕塑大师张充仁先生专程由上海来青,亲临雕塑厂指导并示范制作。
1966年初雕塑厂被市“文攻武卫”棒子队捣毁。王建云厂长及其它三名成员被捉到市“文攻武卫”总部,酷刑拷打。
1966年由王建云、吴文家策划申办组成青岛市雕塑办公室。已纳入市革委部室,地址安排在湖北路8号二楼。组建及调入成员有——王建云、吴文家、李轲民、石可、徐立忠、于家骧、苏白、冯正、刘胜石、岳树亭等多位雕刻工作者。调动时阻力很大,上属人员皆在各自单位受批斗。到任时,李柯民先生被“红卫兵”剃的阴阳头尚未复盖。组建人王建云先生被“文攻武卫”棒子队酷刑拷打的腿伤,尚未痊愈。崔兆福先生被市革委任命为办公室主任。
在文革十年中,青岛市博物馆大批文物被砸毁。青岛的德式建筑,多数塔顶被拆除。天主教堂顶上的十字架被拆毁。堂内壁画及全部雕塑被毁。堂内楼上管风琴及全部珍贵书藉资料被焚毁。湛山寺、下清宫、天后宫等全部庙宇被捣毁。等等事例,不胜枚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进步,上述事例已得到较大程度的恢复,许多庙宇已重修,许多建筑塔顶已修复。然而,那些被毁的雕塑,与建筑塔顶有所不同,恢复难度较大。此项工作,如何解决,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我认为应纳入青岛雕塑家协会的议事议程,作为探讨课题立案。
改革开放之初,当我承担天主教堂穹顶壁画设计、绘制时,曾向教堂主管白天增先生提及堂内雕塑的塑造问题。白先生当时很无奈,因为我国教会,实行“三自爱国”政策。自己没经费,也决不接受任何外援。我相信,言过30年后的今天,事情会有很大的变化。可以旧事重提。
诸多问题、工作,皆系青岛雕塑家协会会员使命所在。放眼前途,虽光辉无尽,然,任重而道远,还望全体同道努力开拓。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