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云洞降妖(漆线雕)
大匠之门,百工之途
——关于中国工艺美术技艺的传承
“人未亡,艺将绝”;“良徒难觅,绝艺难传”……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时常传出这样无奈的感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美术近年来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却不容乐观。
现状:一边是火,一边是冰
2008年末公布的“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报告”显示,从1973年的32.58万人到2006年的245万人,工艺美术工业企业从业人员33年间增长了7.5倍。再加上全国483所工艺美术相关院校的4.67万教师和31.88万在校生、全国95个工艺美术科研机构中的几千名员工、1500万农村中季节性的从业人员,以及散布在城乡间无法计数的个体手工艺人,可以说,工艺美术行业拥有一支不小的队伍。为什么工艺美术行业后继乏人的哀叹之声仍然不绝于耳?
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侯惠哲介绍,现在工艺美术行业分为传统手工艺品和现代工艺品生产两大类。工艺美术本身所具有的物质属性以及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使固定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集中在我国的56个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和23个产业集群,从事现代工艺品的大批量生产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方面的从业人员相对来说很少,其中具有一定技艺水准的工艺师则更少。再加上手工技艺自身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初入行业者需要8至10年左右的沉淀期,以及收入微薄等问题,年轻人常常被新兴行业所吸引而不愿师承传统手工技艺,以口传心授为特点的手工技艺传承方式因此面临困境。普查报告显示,我国现共有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1787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65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平均年龄57岁左右,267人仍在从事创作,还在授徒的219人。
工艺美术教育也不尽如人意。“全国和工艺美术相关的院校主要为综合院校,真正和工艺美术对口的院校较少,专业设置方面又和行业实际需要存在脱节,绝大多数偏向设计艺术,加上现代教学对于计算机及软件的过分依赖,大多数学生虽然具备美术素养,但真正掌握工艺、具有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却不多,设计意图常常因为同工艺的要求相背离而得不到很好的实现,毕业后多向设计艺术相关的职业转行,”侯惠哲说:“真正进入工艺美术行业又能呆得住的大中专毕业生比例很小,综合素养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一边是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的扩招与相对过剩,一边是工艺美术专业的萎缩与后继乏人。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的途中举步维艰。
春秋一览图(象牙雕)
症结: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
寻找工艺美术技艺传承问题的关键所在,还须追本溯源。
20世纪初,传统宫廷工场经历了由惨淡萧条到彻底解体的过程,良工巧匠将宫廷皇家的技艺传播到民间。同时,具有现代意义的西式高等教育引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对传统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化道路,使一批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组织陆续建立起来,老艺人的集中安置和新生力量的注入,使许多技艺得以传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艺美术人才。新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事业也受到极大的重视。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两年后,各美术专业院校纷纷设立装潢、染织等工艺美术专业。新型的学院式教育的建设发展,改变了师徒相传的单一传承形式,扩大和提高了工艺美术创作队伍的规模和素质。
“文革”10年打破了这种全面发展的局面。工艺美术院校和研究机构被迫停办或解散,工艺美术教育和技艺的传承停滞不前,直接导致了工艺美术教育和技艺传承的“先天不足”。
改革开放为工艺美术的逐步恢复和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对计划经济中形成的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由于出口市场的萎缩和企业改制,以大集体为主体的工艺美术企业纷纷停业、关闭,工艺师纷纷改行。上世纪90年代早中期,一部分坚守岗位的工艺师,也不得已向工艺美术边缘与派生行业寻求生路。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1997年,国务院《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颁布,使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与“民营研究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传承、创新的新载体。但小池塘养不住大鱼,尤其是学历高、美术基础好的青年人大多不愿到个人工作室与民营研究所学艺。此外,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06年,72.6%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需要自筹资金。以经营谋生的研究机构大多无心进行深入的专业理论研究,后劲不足的尴尬在所难免。
在工艺美术行业急剧调整和变革的时期,工艺美术理论领域的思想交锋更加激烈:三大构成、包豪斯和工业设计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冲击了工艺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然后波及全社会。1998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没有了中国高等教育界延续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工艺美术”专业,“设计艺术”专业取而代之。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并入清华大学。“工艺美术”逐步退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舞台,为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留下了“后天失调”的隐患。
对策:沟通与协作
“先天不足”所造成的文化断层、人才断档,以及“后天失调”所造成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使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之路困难重重。若想排除障碍,不仅需要重新审视历史,纠正有失偏颇的观念,还有赖于政府、专业院校、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与生产企业等各方面的沟通与协作。
历时20多年余波至今未平的观念变革以及学科目录的变更,对于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影响可谓深刻。前者重视对于中国古代美术传统的研究,后者则以西方的“三大构成”为基础。重新审视两者,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不可代替的价值、不可截然分开的脉络,以及观念的分歧所导致的教育失之偏颇:前一种教育体系出身的学子对于当代设计艺术理念和实践颇为生疏,后者则对于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缺乏基本的常识,互相之间深感隔膜。若要工艺美术融入时代、设计艺术立足于民族文化之基,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还需两种教育体系之间的相互借鉴、彼此磨合。
工艺美术的学术交流有待加强。据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红介绍,迄今为止,工艺美术行业还没有一本全面记录技艺发展和品类传承、具有指导意义的工具书。中国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工艺繁琐,集成的编著还需工艺美术理论研究领域广泛的合作。
教育与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不可或缺。工艺美术教育的特点是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将工艺美术师请入课堂,把学生带入企业实习,使名师带徒、民间学艺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起来,推进行业企业与院校在教学实训、人才供应、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的合作,教育、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共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资源信息库,将促进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
工艺美术手工技艺的传承主要在于技艺和人文内涵的延续。惟有工艺美术各界改变“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状态,惟有工艺美术师“聚其神,心无念,空名利,凝心血”,深入民族、民间的艺术传统,贴近现实生活,中国工艺美术才能在前行的途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