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拉拢富人:拍卖行的最后稻草

更新时间:2009-01-12 09:15:33 来源:理财周报 作者:李静 编辑:janet 浏览量:223

    2008年12月,在北京匡时创造出中国内地当代艺术拍卖纪录的是艺术市场上的新鲜面孔;在杭州西泠印社的雕塑专场中,以高价将封面作品带走的也是杭州本地的一位从未买过艺术品的实业家……被金融风暴笼罩的2008年秋季拍卖随着新一年的到来渐行渐远,中国艺术品的独特魅力以及内地艺术市场的发展周期使得这个领域赢得一次意外的发展机会。富豪们的实力备受关注,如何吸引他们中更多的人走进艺术品拍卖成为嗅觉灵敏的拍卖公司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花费巨资推广艺术

  雄踞杭州的西泠印社以总成交超过1.73亿的成绩开启2009年的大门。设在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内的拍卖现场,聚集着上千人的超级队伍,据统计,共有500多人办理了此次拍卖的竞拍号牌。这些数字均有力地证明着西泠印社拍卖的实力,更是其超凡推广工作的成果。

  自创始之初,西泠印社每次的图录印刷数量均为8000套,而此次拍卖的通讯印刷数量更是从15000本上升至17000本。

  从此次秋拍开始,西泠印社开始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航班上投放广告。而继印章、砚台、雕塑等专场之后,西泠印社此次又推出国石专场,从图录印制、媒介推广到预展宣传等各个角度大力推广。印章首拍的总成交为1300多万,砚台则超过1800万元。

  据估算,西泠印社每次大拍的投入成本以千万元计,在维系原有市场群体的同时,更是吸引了新贵阶层的加入。此次拍卖中便有着1/3陌生的面孔,他们的到来推动着市场的发展。

  组建亿万级富豪俱乐部

  事实上,虽然投入力度及效果有所差别,常规的推广及针对有较强购买能力的人群的招商却一直是每家拍卖公司的必修课。2008年12月22日,崇源雅集2008年度艺术飨宴在上海锦江小礼堂举行。上海崇源的秋季拍卖在第二天举槌,年度飨宴可以说是买家、收藏家们和沪上银行家、企业家和艺术家的一次聚会。

  上海崇源曾因为甲骨文等的拍卖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崇源国际已在澳门站住脚跟,与抱趣堂的合作则使得崇源抱趣加入到香港的艺术品拍卖竞争中。

  崇源雅集成立于香港,其定位为“艺术联谊团体”,是以艺术为纽带联络富豪的俱乐部。崇源雅集为其成员提供的是中国古董的专业意见,包括青铜器、佛像、文人书画(古代书画)及宫廷珍宝,在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逐步展开艺术品的购买与收藏。加入这个俱乐部,需要支付每年30万元的会费。目前的28个成员中,大多分布在香港、澳门和台湾,有4个是欧洲人。雅集的会员同时也是具有较高融资能力的,通过他们的活动能力与社会关系,可以影响到更多的财富阶层,搭建的是中国古董更为国际化的流通渠道。

  在中国书画陷入调整期之际,崇源掌门人季崇建第一个走出内地,开辟澳门市场。两三个月前,崇源雅集国际部的一位员工前往迪拜参加一场有关中国艺术品的国际研讨会,这些由国际顶级古董商及拍卖巨头参与的活动为艺术品市场搭建着更广泛的流通渠道。“在苏富比和佳士得几十个亿的成交背后,凝聚着全年无休的工作。在拍卖前通过媒体向大众介绍拍品的精美与价值只是表面的,单纯这样的推介方式已经落伍了。”季崇建如是说。

  崇源国际拍卖的一位来自北京的买家,在欧洲筹集到大笔资金,并已经买进了价值几千万的中国古董,却不得不因为存储等方面的问题暂时停滞。从纵深层面看,崇源雅集正在筹划私人收藏的博物馆体系。将会员购买的顶级古董封存在博物馆内若干年,通过专家队伍的研究,出版物的诠释,面向公众的展览等,更好地揭示这些瑰宝的艺术及历史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古董所代表的中华文化被彰显,自身价值也在不断加分,与到银行存钱时的本金生利息相雷同,却有着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季崇建说这是把“死”的古董变活了。

  到现在为止,崇源雅集仍然处于艺术品流通渠道的打造过程中,“水”即中国古董并未进入渠道流动,雅集尚无产出。“上海崇源每年有两次大拍和四次小拍,收支基本平衡;澳门和香港特殊的拍卖专题里获得的收益,投入到国际市场的拓展工作中,扶植支持崇源雅集。”季崇建这样描述他所构建的艺术品交易版图。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