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介入”,366个展览之后的年终总结

更新时间:2009-01-09 08:34:2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曹俊杰 编辑:janet 浏览量:322

    2008年,艺术界同样遭遇“金钱危机”。不过,一场名为“介入:艺术生活366天”的烧钱艺术计划却艰难地进行了下来并最终完成。366天,“介入”跨学科、跨领域、跨媒介地实证呈现了366个当代艺术作品方案,从视觉艺术到舞台戏剧,从音乐视听到研讨交流,从影像装置到生活行为……

    “介入”一整年的预算总投资是1200万人民币,但实际上,如果算上艺术家、艺术机构和基金会的赞助,整个项目的投入超过2000万。有超过200多个国外艺术家、100多个中国艺术家的参与,更囊括了极富创意的艺术实践者的创作和思考。“介入”目的是要扩展艺术触及公众生活的方式,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之间架设桥梁。

  事实上,这是一场彻底以美术馆自身为主体的行为艺术表演——每天一项艺术展示,对于一个公立美术馆,都很难做到。以往美术馆进行当代艺术的展示,总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介入”主办方证大美术馆所做的,就是把艺术“精英”的表皮剥下,把它放到大众的视野中进行多层批判。

  366天中,有几个项目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韩国艺术家Heejin Kim带来的《“解放的舌头”:博伊斯电影放映》,带观众走进博伊斯的艺术世界,听博伊斯如何讲述大众艺术,如何阐述他对艺术体系、艺术实践的看法及其与大众关系的问题;以色列艺术家Romy Achituv的多媒体作品《风景画》,动用了6台电脑、6台工业投影仪和12套音响,使得老厂房里的陈旧建筑变成了美轮美奂的“动感雕塑”;仓鑫带领着80名参与者在复兴公园一起进行“舔地”的行为艺术,这是“仓式体操”中最具标志性的动作……

  然而,366天,意味着366个不同的艺术项目,这对于一支只有18人的策展队伍来说,实在太难了。最终,“介入”无可奈何演变成为了“艺术点子集中营”——在还剩下100天的时候,某位艺术家拿着“100”的牌子去各个以前的艺术实施地旧地重游了一遍,这便是该天展示的艺术项目。

  很遗憾,本人只去看了少数几个项目。或许是审美疲劳,即便是再兴奋的艺术爱好者,对于每天一次的艺术项目也不会趋之若鹜。而每天策划一个艺术项目的频率,必定使艺术项目流于表面,不能更深入挖掘。当然,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也似乎只是少数人在自娱自乐的一种玩法。

  但至少,美术馆敢于展现出这种姿态——“让艺术日常化”,这样一个目标似乎获得了共鸣。最重要的,美术馆就此获得了一个标签——它是全球第一个能做到每天举办不同的艺术展览的美术馆。未来几年,他们将围绕此大做文章,比如把“介入”每天的艺术方案在上海的版图上进行标注,最终将呈现出一张“上海公共艺术地图”。不仅如此,还将出版书籍、文献,进行国际艺术巡回展……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