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纪事>正文

竹刻艺术一代宗师支慈庵

更新时间:2008-12-29 10:49:5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杨君康 编辑:janet 浏览量:306


    竹刻艺术权威王世襄先生指出:“十九世纪后叶,竹刻艺术每况愈下,直至本世纪初,金西厓、支慈庵等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
    
    支慈庵(1904-1974)一作慈盦、士厂,字子安、号南村,又号宜石、染香居士,室名染香馆、宜石斋,苏州人,毕业于吴县县立东区中学,自幼聪明,机灵,喜刻印。
    
    吴昌硕定居上海之前,常与顾鹤逸、陆恢等高士相聚于怡园,谈艺论道。少年支慈庵得悉后,带了习作去请教。吴昌硕非常欣赏他的牛犊之勇,热忱指点,鼓励有加。顾鹤逸也从旁点拨,他则“心有灵犀”,进步神速。16岁中学毕业,在沪经营碑刻店的姨父招他去帮忙。他白天为姨父打理生意,晚上随姨父学竹刻。
    
    碑刻店荟萃了中华文化的精华,耳染目濡,他的艺术素养得到极大提高,竹刻技艺也日趋娴熟。24岁时他自立门户,创立“兰经石室”,广交艺术友朋,并挂牌接单,以刻件谋生。
    
    画家高野候见识过人,看了他的作品后,指点他应走“清客”(书画家刻竹)一路,别满足于当工匠。支慈庵如醍醐灌顶,立志要学好书画。他拜吴湖帆,赵叔孺为师,领会六法之妙。吴、赵两大师见他诚恳好学,领悟力特强,便悉心授艺。他又与画家江寒汀结为挚友,切磋画理交流心得,十年不断苦练,揣摩研习,他的书画艺术渐臻妙境。
    
    他还结识了沪上著名竹刻家李祖韩,欣赏了李所藏的历代竹刻珍品,眼界大开。因此他浅刻、深刻、留青俱精,砂地,平底皆能,刀法细腻全面。他的作品大部分自己构思设计,小部由江寒汀绘稿。由于书画印基础扎实,他的作品工致雅净,极具大师风范。
    
    与一些只知摹刻画家画稿的工匠不同,支慈庵思想深刻。如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竹黄刻《蚕桑图》(上图)。以前中国地域形如桑叶,当时日寇入侵,我国国土痛遭蚕食,支慈庵创作此作意在警示国人。“爱国之忱,溢于言表,弥足珍贵”(王世襄语)。这件作品技法也属创新,所刻全部凹下去,且层次分明,与物体凹凸完全相反。王世襄赞叹:“未见有运刀如此巧妙者。”(《竹刻鉴赏》172页)
    
    《竹人续录》作者褚德彝说:“慈庵刻竹,今之希黄、松麟也。”朱松麟、张希黄都是开派立宗的领军人物,将他与他们相提并论,足见评价之高。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支慈庵在上海、苏州、无锡举办个展六次,引起轰动,各路艺术家竞相观摩。1948年《美术年鉴》专门介绍他的艺术成就,并附作品照片。1956年他进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专事竹刻创作。
    
    支慈庵一生创作竹刻作品100多件,中国工艺美术馆珍藏他的作品多件。沪上汾阳路工艺美术博物馆陈列他的竹刻艺术品,极其夺人眼球。他的代表作有竹雕《竹石牵牛》,留青搁臂《鸟鸣高枝》和《河山壮观》《荷塘清趣》及《蚕桑图》,《汉石经文》《秦石鼓文》竹刻扇骨等。
    
    他1974年病逝于上海,享年71岁。弟子有徐素白、方锦霞、杜行梅等,亦都各有成就。
    
    藏家要注意的是,遇到“子安”款,须另有“支”姓才是他的作品。因为同期苏州还有于子安吴子安两人也落款“子安”。这两人的水平与支慈庵相比就差了许多。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