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铜器为例,战国、汉代的鼎,平均价格都低于清代的香炉碗。”北大资源学院文物系主任李彦君认为,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一些“厚今薄古”现象,简单说就是“古代卖不过近代,近代卖不过当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一种不理性。
厚今薄古,书画表现明显
李彦君告诉记者,如今的市场上,清代香炉碗拍出一二百万元的价格已经并不稀奇。观察最近两三年的拍卖场,估价仅有两三万元左右的清代香炉碗,就拍出过160多万元的价格。“这个价格,按去年、前年的行情来讲,相当于商代一个不错的鼎。”
他提到,至于普通的商代小鼎,在古玩城大概只能卖到三五十万。相比价位已达二三百万,甚至价格更高的当代铜雕,商代青铜器的价格实在不能用“贵”来形容。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珍品,商代青铜器一般没有超过两千万元的。
“厚今薄古”现象在书画上体现得更明显一些。举例说,张晓刚、岳敏君、曾梵志、周春芽等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动辄达到几千万元。而中国古代书画,除了个别珍品,达到同样价位的非常有限。
李彦君说,中国当代艺术品究竟价值几何,其实业界一直都有争议。正方认为艺术无价,反方则称这些作品存在题材以及表现形式雷同的问题,之所以拍出如此高价,存在国外有人炒作,国内买家盲目跟进的因素。
曾经有一位知名艺术经纪人对李彦君说,“老的卖不过新的”,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劝他不必过于“较真”。对这种观点,李彦君表示不能认同。他说,如果艺术品都是新的值钱,则新的艺术品更不能买,因为新画永远层出不穷,“以后每10年一代画家,10年就做旧了。”譬如藏家刚花几千万买到手里的一张画,还没等到升值,更新的又出来了。
民国时期,市场相对理性
为什么艺术品市场会存在“厚今薄古”的现象?李彦君认为原因有很多。
其一,与拍卖行、画廊等艺术品交易行业引进艺术品的重点有关。因为越是离时代近的东西,越容易引进市场。对某些画廊来说,更容易对当代画家作品进行垄断交易,并进行炒作。
其二,是部分专家的误导。有些买家由于自身不具备高深的艺术鉴赏能力,会非常依赖专家的意见。但一来专家的能力也有限,二来也有个别专家为了个人利益,胡乱签发证书的情形。李彦君曾对2008年艺术品市场做过调研,发现全球艺术品拍卖行上拍的五大名窑加明清官窑瓷器高达2万件。对这些数字,他也提出了疑问。
李彦君认为,比较来看,民国时期,人们的文物观念就相对理性。那时候,人们对古老文物就非常看重,“一个战国小鼎可以换一个四合院。”
即使和国外相比,国内的艺术品市场似乎也不够成熟。以日本为例,日本近代画家的作品明显不如古代书画值钱。日本近代名人书画在北京潘家园,“不过两三千块钱一张,有时一千块钱就能买一张。”
不过,现在的金融危机给艺术品市场敲响警钟,艺术品投资已经露出理性消费端倪。李彦君说,“厚今薄古”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归根结底,“我们还得面对真正的古董,遵循艺术品古董投资四大法则。”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