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地处四明、会稽之间,剡溪横贯其境,这里水清竹秀,泥质优良。最近新发展的嵊州泥塑,吸取了各家泥人制作的优点,融会贯通,脱颖而出。它造型简洁,强调夸张变形,色彩艳而不俗,目前正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姿成为"浙江泥人"的代表,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的产品一并 undefined undefined成为中国三大泥人品牌产品。
泥塑,又称泥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品。彩塑历史悠久,起源之早可追溯到人类开始制器时代。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的"头形口彩陶瓶"(刊于《中国雕塑》第一集,今藏甘肃博物馆),全器仿佛立着一位身着花袍的小姑娘,大概可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彩塑作品之一。至汉魏唐宋,彩塑艺术更是进到了繁盛璀璨、蓬勃升起的年代。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敦煌莫高窟千佛洞的彩色塑像,是世界加彩雕塑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著名于世的宋代晋祠圣母殿中的44尊宋塑加彩宫廷仕女像,比例适度,是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彩塑珍品。
近代彩塑艺术的开拓者、闻名中外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其第一代至今天的第四代、第五代的创作实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彩塑技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彩塑艺术。形象饱满浑厚朴实、独树一帜的无锡"惠山泥人",堪称家喻户晓,雅俗共赏。被人们誉称为"浙江泥人"的嵊州泥塑,是当今受到人们注目的一颗泥塑新星,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早期的祠堂庙宇中塑像,如观音佛像、四大金刚等彩塑,它们都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有些艺人还制作一些小玩艺品,如鸡、鸟、猴的动物类泥哨子,也深受百姓孩童的喜爱。但随着当代经济大潮的掀起,技艺高超的彩塑泥人大多北上去揽接祠堂庙宇的彩塑活以度生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人在浙江曾经延续的手艺已慢慢失传。
不过在70年代末期,在嵊籍泥塑大师柳家奎、柳成荫的影响下,嵊州正式建立起了嵊州泥塑厂。嵊州泥塑取百家之长,继承优秀传统之精华,发扬创新精神。其中,造型敦厚、整体感与概括力强、色彩强烈明快又具有浓厚民间情趣、彩重于塑的泥塑被称为第一大类。而修长优美、婀娜多姿、纤细苗条、隽秀雅赏的泥塑,被称为第二大类,它们恰似优美的速写,脱离了团团泥土的浑厚敦然造型(避免了和精细秀美不相称),颜色的点缀"惜墨如金",塑与绘都尽量做"减法",无分你多我少(从中却可窥见泥塑之光彩)。嵊州泥塑的第三大类是力求精巧玲珑的精致作品,在"精"、"小"中更见泥人在制作与描绘上的独特艺术功底,其功底之深,在众多的泥塑行业中真可谓独树一帜,令人称赞不绝。嵊州泥塑第四大类是以粗犷、简约、大写意风格表现的夸张变形的作品,其强烈的艺术概括性,给人以很大视觉冲击力。
当你步入嵊州"浙江泥人宓研究所陈列馆",陈列柜里琳琅满目的泥塑精品使人目不暇接。凭着艺人们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的品质与功夫,泥人或是被夸张变形而造型别致,或是被高度概括而展示强烈风格。浑厚的民间特色,风趣盎然的田园诗情,能不使人为之倾倒?在这些泥塑作品中可以看到艺人们用灵巧的双手描绘出复杂、精致的脸相、花案及人物情趣,它们有似流畅之写意笔墨,有似"惜墨如金"的颜色点缀--普通的泥土,通过设计师和工人们的紧密配合与协作,完成了他们的艺术创造。也可以说,在完整塑造的艺术形象中,双方的艺术观念与艺术手段有机地统一在特定的作品中,相得益彰。
嵊州泥塑的第一大类在造型上吸取、借鉴了姐妹艺术中讲究丰满、浑厚、简练、夸张、完整的艺术特色。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重点在布局上进行考虑,通过变形处理以增强装饰效果,用艺人们的行话来说是"填白补空、密不透风","紧缩间距、有密有疏","部位不移、提高压低"。泥人长于"密不透风",所以不过于精雕细琢,倒也风格简练、淳朴。这样的造型,棱角枝叉少,工艺操作容易,有利于批量生产和翻模,成本也相应降低。当然在造型时,尤要注意"紧缩间距"、"有高有低",有变化,有夸张,大中见小。
嵊州泥塑《梁山好汉》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上四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传奇英雄人物:黑旋风李逵、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九纹龙史进。这组泥塑在创作时学习、借鉴了无锡"惠山泥人"优秀作品《大阿福》的风格和长处,同时在造型设计上又高人一筹,另开蹊径,找到了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独特"语言"和"形式",从而避免了雷同化、概念化的俗套。具体地说,四个人物造型从戏剧人物"文长武短"的艺术处理上受到启发--舞台上"大花脸"亮相时,都是甩开两袖、左右提袍的架势,恰似一座"金字塔",造型稳如泰山,显得气势磅礴--由此而把人物形状减缩成为了呈"金字塔"状的"一团泥巴"的构成。这种雕塑上的"团心"结构,大胆地让人体"左右开弓"地朝横向发展,突破了一般泥人的"长条形"构造,以富有弹性的弧线概括人体,既简练又有整体感,凸显雄厚粗犷之风,由于外弧和内弧(延伸至腿部的衣袖与腹部之间的弧形交接线)的统一、相切,尽管作品突出地夸张了人物变形的头部和腹部,"虚"掉了腿和脚,却不觉身短和不完整,反觉"虚"得很好。由于人物变形合理又各具特点,并统一在程式的规范之中,所以装饰性、展示性效果很强。作品色彩强烈而又沉着,稳中见俏,艳而不俗,设色勾线,粗细结合,相映成趣,同时也真实地体现了《梁山好汉》那种"梁山好汉"的典型性格:豁达、豪爽、嫉恶如仇又稳如泰山,这种"内在的光芒"使这些艺术形象在观众面前熠熠发光。
泥塑《双鱼》也是受中国传统图案成双成对格式的启示而制作的。作品以对称法构图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民族娃娃--她领着两条鱼儿,梳的两条辫子分在两边,在造型上借助于浮雕的方法进行处理,使人和鱼成为圆雕和浮雕的有机结合。这样上下、左右浑然一体,生气盎然,整体效果极好,也更富有民间装饰趣味和浓郁的乡土特色。
泥塑《胖嫂回娘家》捕捉了生活中两个富有民间特色的细节,刻画了一位陕北胖嫂抱着孩子骑着毛驴回娘家去的形象,它有浓郁的陕北乡土风味,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只见骑着毛驴的胖嫂甜美秀丽,满面春风,她手中抱着熟睡的婴儿,微微低首,沉湎于见到亲娘后的欢愉遐思之中。在胖嫂的体态造型上,有意把头、脸与手加胖,给人以圆润、丰满之感。艺人们有句口诀:"放头,缩手,去头根",意即缩减臂、头,夸大头部,目的是争取并利用有限的体积。头部由于放大而便于刻画面部表情,使作品更为传神。这便是人们常说的"短里见长"、"大中见小"的道理,其实就是利用了人眼的错觉。由于错觉利用得当,使人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浓厚的民间风味。
泥塑《武松打虎》着重于神态刻画,更是夸大了头部,突出了武松的义勇、稳重。它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刻画了武松挥起拳头、痛打老虎的一瞬间。整个造型采用三角形的"金字塔"构图,删减了非本质的繁杂东西,使作品富于传神的魅力,也表达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而《和合》、《祝寿》、《民族泥娃》、《日本泥娃》、《农林牧副渔》、《观音》、《坐骑泥娃》、《历代诗人》、《三个和尚》等作品,同样是在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中表现出"浙江泥人"的特色与风格。
在嵊州泥塑的第二大类中,艺术家们总结新经验,改进新工艺,大胆尝试探索,他们采用低温锻烧技术后,不但消除了泥人远销过程中的破损、龟裂等现象,艺人们也从老框框中解脱出来,放开手脚,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在泥塑造型中,运用拉长变形手法,表现泥塑的不同风格与反常态的轻盈。这些富有韵律感的变形,并未破坏形象的整体感,反而加强画面的均衡和稳定,特别是女性形体的拉长,不但突出了少女的苗条修长,而且还表现了女性的妩媚、挺拔和儒雅,从而使泥塑人物风姿绰约。敦煌石窟壁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宝库,壁画中夸张变形的人物造型,是举世瞩目的艺术珍品。艺人们制作的《乐女》,其形象就是根据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天"(即天界的歌舞团)蜕化出来的。泥塑的四个乐女,手持琴、鼓、笙等乐器,动作协调,神态优雅,深深陶醉于音乐的旋律之中。她们上身裸露,下着衣裙,衣纹线条流畅,反映出女性生性的恬静、秀雅与体态的娇美。泥塑《山鬼》表现山鬼倚坐在猛虎身边,用树叶遮身,面带愁容。作品采用了拉长她身形的造型,给人以挺拔直立之感;两肩的削弱,也使人产生灵秀清雅之感,充分体现出巫山神女的形象特征;而脸上的寥寥几笔,刻画出一位久盼情人而不能与之相见的失意者形象,表现出一种离忧孤单之情与失望的幽怨神态,此时她那神的威仪也已然消除。《宝黛初会》取材于《红楼梦》宝、黛进西厢的一个情节,刻画了一对封建婚姻制度叛逆者的男女形象。创作时把人物的身体拉长,肩膀削弱,以单纯、流畅的衣纹线条衬托人物体貌的清秀、纤美,表达人物应有的精神状态和含蓄深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人物形象显得清新而高雅,是有别于一般塑造的色彩浓艳、胭粉气甚重的《红楼梦》人物的。在第二大类作品中,属于优秀佳作的还有《绝唱》、《舞剑》、《踏浪》、《大海之子》、《法国女郎》、《天鹅舞》、《青白蛇》、《秋瑾》等。
在嵊州泥塑的第三大类风格中,艺人们另辟蹊径,力求作品精巧玲珑,被称为"泥塑"中独树一帜的微型产品。精致的《京剧小脸谱》在仅有大拇指大的泥块上刻画制作出中国戏曲人物脸谱,产品小而精,并寻求在色彩描绘上取胜他人。中国戏曲脸谱在造型上是一个较好的题材,特别是在色彩上以特定色相代表一个角色的性格(如红色表示忠心耿耿,黄色代表憨厚、耿直、豪爽),而它们的不同色彩和黑色块搭配也都很协调,其色彩搭配与线条组合则是程式化的。在具体描绘各种脸谱图案时,作者确实又需花费一番功夫。它们被誉称为泥人中的精致微型泥人,也真正是嵊州泥人的独到之处。如"千人脸谱"在盈不过半瓣黄豆大的泥块上描绘出一千个人物脸谱,堪称泥塑史上一绝。还有《民族泥人》、《霸王别姬》、《回外婆家》等等微型精美之作,也都令人倾倒。
而当你目睹嵊州泥塑的第四大类风格的作品时,更使你有耳目一新之感。它夸张、粗犷、简约,着色吸取国画大写意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藏民系列》、《我爷爷我奶奶》,以及表现卖唱者、木匠、教书匠、卖大茶的、磨剪子的和剃头匠等职业的《三百六十行》等等。这些取材于民国初期生活于下层社会的普通手工业者与百姓人物,造型简约概括,形象生动传神,粗犷中折射出思想内涵,夸张中不失真切,给人置身其中的贴近感。创作者以寥寥数笔的写意效果,反映出旧时代灰暗、沉闷的色彩,给人以怀旧之意与历史的沧桑感。如作品《我爷爷我奶奶》,取材于电影《红高粱》中的人物--我爷爷与我奶奶,作者抓住了西北地区的特征,扣出人物的造型感,以强烈的夸张手法与简约手法,缩小头部,略去五官,夸大身子,人物整体呈金字塔状,体形线条流畅自然,用色以灰土黄为主基调,加上奶奶的手挽蓝底白花的衬托,使其作品在外观上富于视觉冲击力,而内涵则深沉稳健。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断创新、探索的力度与执著。正如泥人宓所说:"艺术上的'熟'代表终结,'生'才代表发展。"
在这四大类风格的泥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浙江泥人"代表的嵊州泥塑有其锐意创新的力量,尽管这些都是出于中青年的手艺--他们钻得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发挥自己的才华。正如一句俗话所说的:"珍珠散落在草地上"--只要自己用心去找,总是可以找到不少晶莹透亮的珍珠的。
艺人们正是在这样努力探索和总结先辈们遗留给自己的这一宝贵财富,认真地继承和发扬优秀艺术传统,借鉴学习姐妹艺术之长处。要探索出一条更新更精的泥塑创作道路,必须具有锲而不舍的锐意进取精神。它敦促艺术家们去千锤百炼地磨练,去发挥自己的独创性和艺术个性,以此去弘扬"浙江泥人"的艺术新天地。愿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永与同行为师为友,相互挈领,同为繁荣中国之泥塑艺术开路铺石。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