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明清的竹雕流派

更新时间:2008-12-17 11:00: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编辑:janet 浏览量:1012

 

竹根雕采药老人 清早期 高14.7厘米

 

    采药老人用竹根雕成,高束发譬,长臂清瘦,面露微笑,足登草履,药锄旁置,撩衣露膝倚坐在一块玲拢剔透的山石之上,似在小息。其衣纹笑貌无不带有仙逸之感,栩栩如生。在老人手提的花篮中,满盛着寿桃、灵芝和仙草,是“灵仙祝寿”之意。此作品采用了搂雕、圆雕等多种棱法,雕工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竹雕佳作。吴之番款。

 

    任何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形成流派。中国竹雕艺术于明末清初成熟后,流派也逐渐形成并展示出来;中国民间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时期的流派名家作品。下面,我们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嘉定派竹雕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此在中国竹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嘉定派最早的创始人是朱鹤,在嘉定竹刻艺术中,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三朱”的基本风格,在明代就有评价,称其“花鸟规抚徐熙写意,人物山水在马、夏之间,画道以南宋正法,刻竹则多崇尚北宋。盖以刀代笔,为简老朴茂,逸趣横生”。这就是说:“嘉定三朱”的竹雕花鸟画,与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徐熙的文人画一脉相承,注重“水墨”,而且多为粗笔写意,计有大写意、小写意,兼工带写等技法,颇能传达文人的高雅、“野逸”之气;“嘉定三朱”的竹雕山水画,与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远、夏圭为代表的画风相仿。马远的山水画一反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方法,画面重心偏于边角,“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近景突出”,属于截取扼要部分的章法安排。夏圭的画作亦爱取一边一角,作“截景式”山水。所以,画史上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嘉定三朱竹雕的山水画面,也是“截景式”,所以逸趣横生。

    继竹刻大家朱鹤之后,其子朱婴、其孙朱稚征在嘉定竹刻中也颇负盛名。“嘉定三朱”的传人甚众,据《嘉定县志》、《竹人录》记载,嘉定派麾下的名手大家不下二三十人,其中,秦一爵、沈兼、吴之瑶、封赐禄、周灏、施天章、顾珏、蔡时敏等,尤为世人所重。嘉定派竹雕得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1662-1820),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由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嘉定派成为名闻遐迩、光耀千秋的竹雕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嘉定派竹雕当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各人的文化艺术素养又不一样,所以名家作品都有他们各自的个性特性。

 

    金陵派竹雕

    明中叶至清道光年间,在竹雕艺术上能与嘉定派齐驱并驾的,是濮澄开创的金陵派。金陵派竹雕以浅刻、简刻为主要特征。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却古朴有味,虽看似了了几笔,却意境深远。

    金陵派对圆雕运用颇为讲究,对材质选择很严,雕刻时善于因形取势,不多作人工修饰。金陵派还擅长于竹雕书法,使中国的传统竹雕平添了浓郁的文人气息。这都是金陵派竹雕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它的主要特征的具体表现。然而,金陵派竹雕自濮澄创立后,得其亲授或直接受其影响者寥若晨星。濮澄之后,仅潘西风、方  的成就最为卓著,名声日隆,因此被后人视作金陵派艺术承传的两大支柱。此后,因嘉定派竹雕在各地盛行而受到一定的冲击,最终,影响式微,几近失传。

    浙派竹雕

    浙派竹雕艺术是“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的。张希黄,本名宗略,字希黄,以字行。浙江嘉兴人。张希黄对竹雕艺术的贡献,主要是改进了唐代以来的传统“留青”竹雕技法。“留青”又称“皮雕”,是一种在竹子的“青筠”(青竹皮)上雕刻的技法,即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竹青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以下的肌肤。这种竹雕不仅精巧,而且外表润泽;经年之后青筠处泛黄,竹肤颜色则愈深,色泽与质地的对比,图案便神奇地显出其独特的韵味。张希黄刀笔之下的“留青”,则是对传统技法的匪夷所思的改进与发展,他在同一个器件上,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以服从画面内容的需要,分出层次。经年之后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的效果,把毛笔国画在纸面上体现的浓淡色泽变化,巧妙地反映到竹雕中来,因而使留青图案突破图案形色,兼备笔墨神韵和雕刻趣味。他的传世之作,皆细致工妙、精美绝伦,其中以“山水楼阁”笔筒最为典型。被称为“立体的界画神品”。张希黄以竹的表皮作书画,成绩斐然,人们称他为“留青圣手”。他的作品,精细的构思和绝妙的制作工艺浑然一体,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并且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竹雕艺人,最终形成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浙派风格,堪与嘉定派、金陵派齐驱并驾。二十世纪中期,留青竹雕的代表刻家多聚居在上海,如浙江吴兴的金西崖,江苏武进的徐素白,苏州的支慈庵及无锡的张韧之等。

    徽派竹雕    

    徽州古称“新安”,地处皖南。明清时期,那里文风日盛,逐步形成业儒传统,并诞生了著名的“新安文化”。历史上,徽州不仅以产纸、墨、砚著名,砖雕、木雕、石雕并称“徽州三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而且竹雕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骄人业绩。因此,随着嘉定、金陵、浙江三个艺术流派的兴起,“徽派竹雕”也很快显明于世。

    “徽派竹雕”的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和程文在等。吴元满是明末安徽人,精通书法,擅长篆刻,尤喜“六书”研习。因此,竹雕独显文字风采,并以金石碑体为主,运刀时都能和运笔一样得心应手。形成了浑如三代鼎彝的独特艺术风格。李希乔是清初著名的竹雕大师,号“石鹿山人”,他的竹雕既有吴元满书法入竹的风绪,又有新创,简笔刻画如竹石、人物山水臂搁、笔筒,线条简洁、流畅,画面清丽而富有意韵。张立夫是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成名的竹雕大师,以多才多艺饮誉江南。以雕版、刻漆为业,多有建树,竹雕作品也独具一格。

    其他竹雕名家

    明清两代的竹雕,除了地区形成的流派艺术之外,还有一些雕刻家在继承前人、推陈出新方面做出了贡献,发明了有别于地区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张步清、马根仙、邓孚嘉、尚勋、时学庭和时钰两兄弟等人。

    明清存世的品种以笔筒、香筒为主。清代前期尚有明代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多样,浅刻、浅浮雕等同时并行;品种扩大,除笔筒、香筒外,臂搁、竹根人物、动物与山石皆备,制作精致工整,细巧秀雅,而像张希黄的留青山水楼阁、邓渭的浅刻小字行楷等,都是个人风格特征十分鲜明的作品。

    清代后期的竹雕面目较为单一,且用刀平浅,常阴刻,流行小像写真、篆刻金石文字以及细密小的铭文诗篇,并以再现书画笔墨为能事。器物种类多为扇骨、臂搁等,也有大件的竹根雕,刻群仙祝寿、三羊开泰等题材,雕工较粗糙。

    明清竹刻往往伴有作者名款或印章,是鉴定的重要依据。正因如此,赝品仿造刻款,尤其是名家的款识,比较常见。一般来说,真款刻写自然流畅,秀中有骨,刚而不板,无矫揉造作之感,突出作者自我风格。伪款则笔画呆滞,下刀乏力,与原作者风格不符,有的虽形似却无灵气。

    此外,竹刻的色泽也是鉴定的一方面。年代越久的制品色泽越深,呈暗红褐色、深棕色、灰褐色等,但又因经多年不断摩挲,器表“包浆”莹滑光润。然而是年代较近的制品或新器色泽较淡,呈浅黄色等。作伪者常将新器加以染色,冀求获得与旧器相同之色泽,但人为模仿浮而不沉,与自然色泽终究有所不同,经仔细辨别,不难看出。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