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神奇雕塑展现大漠风情

更新时间:2008-11-14 08:57:3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黄丹彤 编辑:小路 浏览量:141

泥塑坐佛像。

  东汉的木雕独角兽、清瘦的魏晋南北朝女佣、丰腴的唐代贵妇人,还有汉代皇帝“尊老养老”赐给70岁老人的“鸠杖”……106件甘肃出土的古丝绸之路雕塑文物,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昨天首次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公开亮相。这个题为《大漠神韵——丝绸之路古代雕塑展》将持续到2009年1月12日。

文物“木牛篷车”

  神奇:逾千年木雕不朽

  木马、木狗、木鸡、木鹤、木鸽,甚至是木虎,记者面前的各式动物木制雕塑栩栩如生,令人称奇的其中一些木制件虽历经数千年依然色彩如新。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张立胜说,千年不朽的木雕奥妙在于西北干旱气候。甘肃武威位于祁连山脚下,土质干燥,年降雨量少,使得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木雕保存完好。 

  “古人‘事死如事生’观念,产生了殉葬制度,并在中国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张立胜介绍,随着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杀殉丧葬的残酷习俗有了改变,开始以俑代替活人殉葬,成为冥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俑自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到清代初年消亡绝迹,延续了数千年。

  有趣的是,汉代车舆的构造精巧而复杂,在车舆的设计上体现出阴阳五行的观念。汉墓中的木轺车就是依天圆地方的观念制作的。车上的圆伞盖象征上方的天,车舆的方基座法式取于地之方。轺车是四面敞开的车,喻指坐于车中的官吏要上观天,下察地,协和天地与四方。

  陶俑:人物动物形态多变

  明器艺术的黄金时代是在唐代,明器中的俑类制品更为出色。由于已经掌握了更熟练的写实能力,并继承了自汉代以来的传统,陶俑表现的范围和表现的能力都加强了。

  记者看到,唐代陶制的人像中就有武士(将官和士兵)、文官、妇女、小儿、乐舞人、仆奴、胡人等多种形象,其中特别以妇女和乐舞人数量最大,姿态及装扮的变化最多,动物中有马、牛、狮子、骆驼、鸡、鸭等,神怪的形象有可以御鬼的镇墓俑—“魌头”。这些文物形象地记录了唐代三百年间王公贵族的豪华腐朽生活,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经济情况和风俗习尚。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