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当代艺术的流拍:与谁相关?

更新时间:2008-09-28 08:59:20 来源:国际财经时报 编辑:batty84 浏览量:208
       2008年春拍的当代艺术市场,很不平静。除了成交额、成交率、成交天价的一波三折外,朱其的“天价做局说”和《收藏投资导刊》的“2008年春拍流拍榜”,更让界内外如临大敌。迷雾中的当代艺术市场,真的发生了惊天的巨变么?

  “天价做局说”与“春拍流拍榜”

  朱其在2008年5月30日《东方早报》上发表的《当代艺术拍卖有个“谎言共同体”》,是近期界内的抢眼看点。

  该文由“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当代艺术导致的艺术投资高潮,以及拍卖天价的出现”,断定“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存在炒作集团在拍卖会上天价做局,大部分天价作品的成交是虚假交易”。他揭露的“天价做局”的玩法大致是,先物色艺术圈内有一定知名度、市场价格在10万左右的画家,大量签约收购后,再到拍卖会上安排“自己人”制造“很多人抢着买”的气氛。如果“钓鱼”不成,便玩“假拍”游戏以赚取广告效应,直到不了解行情的新购藏者上钩。因为跟拍卖公司有密约在先,造局者并不会为“假拍”支付高额佣金。而且,“天价局”不只设在内地,也做到了纽约、香港的国际著名拍卖行。

  该文认为,当代艺术圈正在利用过去二十年获得的口碑,批量生产“符号”产品,以赶上变成“亿万富豪”的末班车。部分“早期在国内还称得上有语言探索和先锋姿态”的明星画家,被资本集团下订单后,或者由助手代笔,或者简化画法。已经没有探索价值的“变相复制”,却和十年前的代表作一样卖到几百万上千万元 。该文还描述了当代艺术资本化之后的“大腕文化”,认为以北京798等艺术区为代表的当代艺术,不断地将艺术创造变成符号生产。他们寻找现成图像、抄袭西方艺术语言,再通过资本和市场炒作变成自己的“知名符号”,然后利用参加国内外展览和购买学术杂志版面,夸大自己的影响。他们在搞定国内市场后,进一步打开欧洲、美国、亚洲的艺术市场。

  与“天价做局说”相呼应的,恰好是春拍中当代艺术市场显露的疲态。 以2007年当代艺术拍卖龙头“北京保利”为例, 5月28日的当代艺术夜场共推出65件拍品,成交率仅75%、总成交额仅1.84亿、千万级作品仅3件,最高成交价王怀庆的《四合》仅2,352万元。与其去年秋拍当代艺术夜场的91%成交率、3.25亿总成交额、6件千万级拍品、3,920万元的最高成交价相比,大为逊色。并且,在另几家大型拍卖公司的油画板块中,原本炙手可热的当代艺术家作品,也多有流拍,甚至景象惨烈 。

  稍后,《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在6月7日、21日刊发的《2008年春拍流拍榜》,详细统计了当代艺术高价作品所遭受的冷遇。

  在该榜的“2008春拍内地流拍油画作品估价前10名”中,陈逸飞的《二重奏》和《人体》分别以1800-2200万元和900-1200万元的估价、张晓刚的《生生息息,明天将要降临》以700-900万元的估价、王沂东的《天上人间》以650-750万元的估价流拍。在该榜的“2008春拍著名油画家流拍数量前10名”中,罗中立、毛焰、何多苓、张晓刚、杨飞云等,分别以13、9、8、7、7件名列前五名。

  随着两个文本的出台,当代艺术又一次成为众矢之的,甚至从购藏者内部也发出了激烈的声讨。 郭庆祥认为,“当下某些绘画作品的画面中充斥呆滞、媚俗、色情、变态、暴力或血腥,并且冠以中国当代艺术名义被人狂炒,是一场对艺术恶搞的游戏” 。进而认为,“某些当代艺术品价格的回落是市场理智的选择”,“那些迎合少数外国收藏者恶俗趣味、并在价格上为其所操纵的丑态绘画,价格的回落还刚刚开始” 。
[JH:PAGE]
     “天价无关论”与“利益共同体”

  事实上,关于当代艺术“为什么值钱”和“到底值不值钱”的讨论,由来已久,当代艺术家一直是矛头所向。

  早在2006年末,张晓刚在其《天安门》由“HK佳士得”拍至1,822万元、市场内一片狐疑时,他便平和地表态,“该画当初仅以5000美元卖出,市场与我没有关系” 。处于市场最顶端的刘小东、蔡国强等,同样宣称过“拍卖价格和自己无关”。

  不难发现,高居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第2位的张晓刚,其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19件作品中,除3件创作年代不详外,创作于1995年之前的10件、1996-2000年的2件、2001年之后的4件;个人最高价的《血缘:大家庭三号》,便创作于1995年。位居中国油画家总成交额排名第5的岳敏君,其成交价超过千万元的12件作品中,除2件创作年代不详外,创作于1995年之前的7件、1996-2000年的1件、2001年之后的2件;个人最高价的《轰轰》,便创作于1993年。在笔者统计过的2007年14位当代艺术家的35件千万级作品中,创作于2001年之后的,仅有3件,比例不足1/10 。

  中国当代艺术兴起的1980年代,几乎没有任何市场,王广义在1989年“当代艺术大展”后,曾为一幅作品卖出1万元激动得双手颤抖。王广义、方力钧等市场明星现在的天价作品,多在十年之前出手,当时的价格远低于几经转手后的拍卖价。虽然艺术家可以因为拍出的天价,重新确定作品价位、并名声大燥,但依圈内的“潜规则”,画家私下的销售价可能只是拍卖价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至于无数聚集于各地艺术村里的“职业艺术家”,与市场的天价基本无缘,目前大部分仍然在为每月的房租焦虑,其处境与许多当红艺术家的数年前相仿。

  很显然,从天价中获益更多的,不是艺术家、而是购藏者和中介机构。

  在 当代艺术由“新潮”、“前卫”变成今天的主流之后,不仅走进国内重要美术馆,也成为市场的时尚。关于“当代艺术的文化价值”、“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取悦西方藏家”等争议,也逐渐让位于拍卖会上爆出的“天价”话题 。当代艺术市场“突然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艺术已经成为资本角逐的玩偶,二十年后的艺术圈,早已经成为艺术购藏者和艺术商人利益共享的游戏场。正如张晓刚所言,“我的作品市场好完全是一种幸运,即使没有我也会有其他人冒出来,这是海内外人士共同关注中国艺术的结果” 。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