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画廊:一边享受一边泪流

更新时间:2008-09-24 08:46:54 来源: 《精品购物指南》 作者:王威斯 编辑:batty84 浏览量:184

     今年的“艺术北京2008”,场面与去年相比更加热闹。没错,来看展览的大多是看热闹的,这景儿有点儿像几年前的中关村电脑购物节和这两年的车展,人们似乎对拿展览上的宣传单和展位上的赠品更感兴趣。估计也就是艺术现在还没有发展到要雇模特的级别,不然这长枪短炮对着展台不拍画光拍人的肯定也少不了。

  的确,虽然这里有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画廊云集,其中中国的画廊更是占了绝大部分,而特殊经济环境造就的艺术品氛围也让人们对看“艺术热闹”的热情更加高涨,但静下心再来看一看,在艺术逐渐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大众对艺术的俗望健康吗?中国的画廊和它的老板们健康吗?

  画廊现状:真正的不多专业的更少

  “具有外国血统的斯诺克台球是一项非常绅士的运动,在它特有的规矩中,要求‘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举止’,就是表明这一运动的绅士风格。可是,引进到中国后却成了一项非常普及的平民化的运动,不管在多么边远、贫困的小镇的路边上,都可以看到光膀子、穿拖鞋打球的人。这种多样化以及平民化的表现,正好像今天的中国画廊业的现状。”不愧是理论家,陈履生的这番话露骨地道出了中国画廊的现状,同时也从中折射出了当今国人对艺术追求的真实写照。

  也许在别的年份,出现在艺术北京后面的年份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标记,一个艺术北京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坐标,而在2008年,艺术已经可以完全跳将出来,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语。而画廊作为向大众推广艺术的主力,无论从规模还是专业性来看都还不能够胜任。

  目前全国号称有5000家画廊,但据统计,正规性的画廊有50家左右,大部分都被业内人士视为是画店、画摊,而不是现代化操作手段的画廊。上海画廊业是亚洲“发达地区”,目前已有各种类型的画廊800多家,其数量已经可以与新加坡、汉城、台北、香港等地等量齐观了,但真正的画廊还少之又少。现时的市场价位一般销路好的国画在2000元以内,油画则在4000元以内。另外,有画廊老板还发现了一个有趣规律:购买两三千元作品的顾客,往往都是身家两三百万元的人,而购买5000元作品的,身家一般都接近了500万元,至于购买过万元作品的,多半都是千万富翁级别的人物了。

  而北京的画廊业目前来看,其实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业态特征,主办画廊的人员素质普遍较高。在投资上,许多画廊也都是在千万元级别上,但这些画廊都有一个共同的准备——做好了三五年之内不赚钱的准备。虽然一些高收入人群已经开始走入画廊,购画作为家庭装饰品,但在北京规模较大的画廊,那种标价在七八千元的画,一个月能够卖出一两幅已属佳绩,而更多的画廊仍然在依靠大批量的工艺画赚钱。严格意义上讲,目前北京的大多数画廊都不能称之为“画廊”,仅仅是工艺品商店而已。这更是全国画廊的悲惨现实。有资料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时,才有可能形成社会性艺术品收藏兴趣;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美元时,才有可能健全艺术品收藏的社会机制。况且,人们艺术消费观念尚未形成。

  2008年似乎正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由极度膨胀转向理性发展的重要契机。不过,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前景,纽约苏富比拍卖公司董事、当代中国艺术部负责人张晓明依然是乐观的。在他看来,中国的市场尚处于非常不成熟的阶段,整个市场的规矩还没有确立,画廊之间的网络关系还没有建立,所以“整个市场还不是非常有效的市场,正因如此,而提供了成长的机会”。跟风,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一项技能,就像股票和基金一样,按中国的人口来算,就算有朝一日艺术品市场开始走下坡路甚至是崩盘,一样会有后来跟风者为艺术买单。

  画廊经营:画是用来看还是拿来卖

  在还不成熟的艺术品市场中,中国的画廊面临着三重风险,画家与买主的私下交易,是造成北京画廊生存危机的一个主要杀手。同时,在中国数十万人的艺术家队伍中选择值得投资的对象并将他们的作品全部买断,画廊要花上很大一笔资金。推出一名画家,各项费用至少是几十万,而这些投资都并不是短期内就能收回来的。更让人忧心的是,收藏家在哪里?艺术品消费者在哪里?企业与个人不愿卖,美术馆与博物馆又买不了多少,这只能让画廊零敲碎打地寻找用户。

  在西方,画廊是一级市场的主体,通常采用两种基本的经营模式。一种是通过举办画家的展览来做艺术家的代理人,这种代理画家的画廊是主流,可称为一流画廊。一流画廊是画家的唯一代理机构,画家会把所有的新作品都送到画廊。另一种不做画家的代理,只销售作品,被称为二流画廊。一流画廊与二流画廊是不一样的。二流的画商只对以最高价卖出艺术品而获取利润感兴趣,而一流的画廊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扶持最优秀的艺术家。一流画廊售出的作品价格是适中的,因为经纪人要维持被代理画家作品市场的秩序和稳定。一个代理画家的画商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布置展览的开销,包括展刊和宣传的费用都是巨大的,在很多情况下,画廊实际上是赔本举办展览。

  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的终身经纪人村越伸曾说过,总有想把好作品收为己有的强烈欲望。可惜,中国当今的美术市场中,多数经营者首先关心的是“钱”,不是“画”。一张名画在画商之间“击鼓传花”般地传来传去,最终的“得花者”被别人认为抓了“冤大头”。一个没有终端消费者、只有炒家的美术市场,还能称之为市场吗?而这也正是中国画廊现阶段感到迷茫的真正原因。

  画廊的功能,其实仍在延伸当中。在国外,去画廊对普通市民来说像去博物馆一样平常。带动和影响整个社会艺术欣赏的水平,原是画廊的义务之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用在艺术和商业上,同样适用。现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不缺画廊的数量,更不缺画廊多重身份的暧昧含意,唯独缺少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